簡介:
福特汽車公司(英語:Ford Motor Company,簡稱福特),是一家生產汽車的跨國企業,在美國密歇根州迪爾伯恩(現公司總部所在地)由亨利·福特所創立,于1903年公司化。于20世紀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被認為是底特律的三大汽車生產商,帶領著美國的汽車市場。福特汽車在美國汽車市場連續75年保持銷售量第二名,僅次于通用汽車,于2007年才因為油價高漲,大型運動型多用途車、休旅車及卡車銷量減少,被豐田汽車超越成為美國市場銷售量第三名。
亨利·福特參考引進了大量汽車生產及管理大量工廠員工的方法,別具匠心地根據設計,以移動式裝配線為代表的新生產序列。其高效率、高工資和低售價的結合,對當時美國制造業而言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和創新,因此此套方法爾后被稱為福特制,而其產業觀念在后來被安東尼奧·葛蘭西稱為福特主義。
福特汽車發展史:
福特汽車公司的歷史始于上個世紀初,憑著創始人亨利•福特“制造人人都買得起的汽車”的夢想和卓越遠見,福特汽車公司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卡車制造商和第三大汽車公司。目前,它擁有世界著名的三大汽車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水星(Mercury)。此外,還擁有全球最大的信貸企業—福特信貸(FordFinancial),全球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Hertz,和客戶服務品牌QualityCare。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汽車行業巨頭的百年發展史。
福特汽車創始人為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費爾德城。父母是愛爾蘭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亨利·福特通過自學成為一名蒸汽機技術師,1887年進底特律愛迪生電燈公司當技術員,后升為總工程師。他潛心設計汽車,1896年試制成一輛二汽缸氣冷式四馬力汽車。1898年亨利辭職,成立了第一家汽車公司,但只生產了25輛汽車后便于1900年破產。
1903年,亨利·福特與11位其他投資者用2.8萬美元的資金建立了福特汽車公司。他新設計的車只用39.4秒就開過了一英里,當時的一個著名的賽車運動員將這輛車命名為福特999型,并帶著它周游美國。這樣一來福特在美國就出名了。福特汽車成立后僅幾個星期,便向加拿大的一位客戶售出了一部A型汽車。
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于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同年,福特公司在法國巴黎建立了第一個海外銷售機構。
1911年,福特汽車在北美以外的第一家工廠在英格蘭羅徹斯特落成。
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這一創舉使T型車一共達到了1,500萬輛,締造了一個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記錄。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眾產品,它不但革命了工業生產方式,而且對現代社會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有一些社會理論學家將這一段經濟和社會歷史稱為福特主義。
1914年亨利.福特首創了工人日工資5美元/8小時的標準(當時是2.34美元/9小時),通過加薪打造一個富足的產業工人階層,進而使得他們有能力去購買從福特流水線上出產的T型車,造就了千千萬萬的有車階級,使T型車的足跡遍布世界每個角落,亨利·福特被尊稱為為世界裝上輪子的人。同時,勞動力的流動率大大降低,福特的工人們開始以在福特工作為榮。5美元引起了一場全國性的人口大遷移。找工作的人在福特公司門前排起了看不到盡頭的長隊,更令福特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被吸收進廠。亨利·福特所創造的“福特主義”在大制造工業體系內創造了革命性的勞資關系。可見,企業真正強大的是它的員工,而不是它的機器。
1918年1月4日,福特開始在美國密歇根州東南部城市迪爾伯恩建造一座能夠自給自足的汽車城——榮格(Rouge)工廠,這座古老工廠因坐落在榮格河(底特律河的分支)邊而得名。福特榮格工廠占地面積384公頃,在上世紀30年代,在這里工作的人數曾達10萬之眾。為此,工廠內還專門設立了醫院、消防隊,并配備了警察。福特的很多經典車型,如雷鳥、野馬、F-150等都出自該工廠。福特最初的目標是力爭從原材料到整車下線全部都由榮格工廠完成,而不依靠供應商,為此在工廠內設立了煉鋼廠、輪胎廠、玻璃廠,甚至還有生產汽車塑料件的大豆轉化廠等,但實際上,榮格工廠的供應商從來沒有少于600家。
1919年1月1日,亨利·福特的兒子埃德塞爾·福特接替亨利·福特任公司總裁。在埃德塞爾·福特接管公司期間,模仿了通用公司的運作流程,開設了福特的車式設計部門,使得福特汽車式樣變得更加的多樣化。
1922年福特汽車公司以800萬美金收購了林肯品牌,并由此進入豪華車市場。林肯是福特汽車公司擁有的第二個品牌,在1907年由亨利·利蘭(HenryLeland)先生創立,由于林肯車杰出的性能,高雅的造型和無與倫比的舒適,它一直是美國車舒適和豪華的象征。林肯車也是第一個以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為總統生產的汽車。自1939年美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以來,它一直被選為總統用車。
1925年,福特日本公司成立,還與橫濱造船廠達成協議,租用海濱一塊區域的鋼板棚屋來組裝T型車。在1925-1926年內,福特汽車共出口了16689臺T型車到日本,遠超其它美國汽車公司。
1927年,福特公司開始在榮格工廠生產,同時停止了T型車的生產,推出了全新車型,并重新啟用A型車作為代號。它的設計師是亨利·福特的兒子埃德賽爾。這輛車工藝精湛、性能卓越、外形美觀,并且提供給顧客多種顏色選擇。福特A型車可能沒有T型車那樣在汽車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該車相對它的前輩動力更加強勁有力,配置更加豪華,更具特色,裝配轉速更高的發動機、四輪制動、轉向助力。在隨后的幾年里,其銷量突破約500萬輛。A型車使福特從雪佛蘭手中重新奪回了汽車銷售量的頭把交椅。
1932年3月9日,福特公司成為歷史上第一家成功鑄造出整體V8發動機缸體的公司。
1935年,福特開創了水星(Mercury)品牌,填補了福特產品和高檔林肯產品間的市場空缺。
1943年5月26日,埃德塞爾·福特去世,年僅49歲。1943年6月1日,亨利·福特重新擔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
1945年9月21日,埃德塞爾·福特的兒子亨利·福特二世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
1948年1月16日,福特公司生產了第一部F系列皮卡,這在汽車史上是最成功的汽車系列。福特汽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卡車制造商,早在1900年,亨利·福特制造的第3輛汽車就是一部卡車。1917年亨利·福特推出了T型卡車底盤,這是第一種專門為卡車設計的底盤。此后,福特一直沒有停止對卡車的開發和設計。到2002年底,F系列的累計銷量已達到2,750萬輛,超過了福特的T型車和大眾的甲殼蟲汽車,成為汽車史上最暢銷的車型。
1954年2月20日,小型運動車雷鳥在底特律汽車展上登臺亮相,雷鳥是福特公司第一款私人豪華轎車,1955年首次投入商業化生產。雷鳥很快就成為年輕人的新寵,推向市場后,十天內的訂單就超過3,500份,其銷量遠遠超過了雪佛蘭。
1955年,福特公司打破了以前所有的銷售記錄,亨利·福特二世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市場風云人物。
1956年1月17日,福特第一批普通股票出售。
1959年8月20日,福特汽車信貸公司成立。至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汽車金融公司。
1964年,福特野馬在紐約世界博覽會首次亮相。全球的觀眾目睹了汽車革命的來臨。此時正值戰后生育高峰期的一代剛剛進入購車的年齡,他們希望自己的車與眾不同,野馬可以滿足這一要求。歷經幾十年的錘煉,野馬成就了一種偶像式的地位,成為一個能激發人們的好勝心的傳奇。
1967年6月14日,福特歐洲公司建立,使福特在歐洲和非洲的汽車在開發、生產和銷售業務上形成了一個整體。
1970年8月17日,福特亞太汽車業務部建立。
1978年11月,福特公司設立中國事務辦公室,以探求在中國成立一家生產重型卡車合資企業的可能性。
1979年中,福特向中國出售了750輛F系列卡車。這是自1949年以來美國汽車第一次銷售到中國來。
1979年福特購買了馬自達25%的股份,1996年繼續將擁有的股份擴大到33.4%,是馬自達最大的股東。馬自達生產的轎車、跑車和商用車暢銷日本和歐美地區。在日本和國際汽車界,馬自達素有技術的馬自達稱謂,因為馬自達的汽車設計一向領先潮流、揭示時尚。
1987年12月30日,福特獲得赫茲(Hertz)汽車租賃公司股權。在1994年,赫茲公司成為福特全資子公司。
1989年12月1日,福特收購捷豹汽車(Jaguar)。投入重金振興這一英國名貴轎車品牌,終于使捷豹的年產銷量突破10萬輛。
1994年,阿斯頓馬丁成為福特汽車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福特除了為其提供財務保障外,還向它提供福特在世界各地的技術、制造和供應系統,以及支持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阿斯頓馬丁由萊昂內爾·馬丁和羅伯特·班于1914年共同組建。其品牌一直是造型別致、精工細作、性能卓越的運動跑車的代名詞,它在汽車市場上和車主的心中始終占有特殊的位置。在近一百多年的品牌經營過程中,公司幾經易手,總產量只有16,000輛車,然而時至今日,仍有將近其總量四分之三的阿斯頓馬丁在使用中。
1995年8月,福特公司以4000萬美元購買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增發B股,占總股本20%的股權。
1999年1月1日,亨利·福特的曾孫比爾·福特任職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
1999年1月28日,福特公司購買了沃爾沃全球轎車業務。
2000年6月30日,從寶馬汽車集團正式購得路虎公司的所有權。
2001年4月25日,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成立,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長安福特投產的首輛轎車——福特嘉年華于2003年1月18日正式下線。
2003年6月16日,福特汽車公司慶祝百年華誕。
2008年,印度塔塔集團從福特手中以23億美元收購了捷豹、路虎品牌。同年,福特汽車拋售馬自達26.8%的股份。
2010年3月28日,中國吉利汽車收購福特旗下沃爾沃(Volvo)轎車業務,并獲得沃爾沃轎車品牌的擁有權。
2011年,2011款福克斯上市之后,僅1月創造了近2萬臺的單月銷量歷史最高紀錄,2011年1-10月突破15萬,達156217臺,較去年同期增長13%。
2017年,NavigantResearch最新發布的一份自動駕駛領域實力報告顯示,福特汽車排名第一。
每個百年公司都有其傳奇的創業史。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為了滿足公司的發展需求,會兼并收購或拋售其它品牌。然而,作為一個大集團,其初心是不變的。一個大的汽車集團,也只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開發出適合需求的產品,并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完善自己的產品也才能成為不斷影響著世界的公司。造車不易,大的汽車集團甚至需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這些知名的百年汽車公司也許能給當下的造車新勢力一些發展的靈感。
福特公司流水線生產蘊含的管理學之道
一.福特的生產流水線 (一)流水線生產的概念 流水線生產是指勞動對象按一定的工藝路線和統一的生產速度,連續不斷地通過各工作地,順次進行加工并生產產品(零件)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
(二)流水線生產的條件 1、產品結構和工藝要相對穩定; 2、產量要足夠大; 3、工藝能同期化; 4、生產面積容納得下。
(三)亨利福特的流水線 1913年,福特應用創新理念和反向思維邏輯提出在汽車組裝中,汽車底盤在傳送帶上以一定速度從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裝上發動機,操空系統,車廂,方向盤,儀表,車燈,車窗玻璃、車輪,一輛完整的車組裝成了。 第一條流水線使每輛T型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10秒鐘,生產效率提高了4488倍。
二.福特流水線中的科學管理理論 (一)泰羅制 科學管理理論又稱為“泰羅制”主要倡導者為美國的弗雷德里克泰羅,其主要的指導思想是:標準化,過程化,精細化。即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工資和利潤都得到增長,使勞資雙方的利益在經濟發展中統一起來。以高工資和低成本作為最良好的管理基礎。
(二)泰羅制在流水作業線中的應用 泰羅進行了理論上的創建之后,廣泛推行,為流水作業線提供了技術支撐。福特的工廠的組織形式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代表了傳統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最高水平。
工業化時代的主題,就是追求更多的產量,創造更大的市場。對此,1913年,亨利·福特運用當時企業推廣泰羅制的技術成果,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福特不僅設計出完善的裝配線和統一精確的通用零部件,還創造出依靠非熟練工人在中心裝配線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規模生產方式。
依照“泰羅制”的裝配線工作原理,福特進一步降低了對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賴,工人無須動腦思維就可以完成單一而簡單的工作,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了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
當然,在創建這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的過程中,老福特也將泰羅提出的把計劃(管理)和執行(作業)的職能分離的觀點充分的運用于自己的生產線運作當中。
他首先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明確:設計人員負責設計,管理人員負責監督,工人只需要完成簡單動作流水線上的分工專業化到最細微的地步,保證每個工人都能夠以最簡單的方法完成工作,并且尋找最佳的生產模式,無論在設計、生產、管理上都需要尋找最佳的模式,達到提高效率和節省成本的目的。
(三)取得的成效 實際證明老福特將泰羅理論完美運用創立的生產線是絕對成功的,比如:以前采用常規方法的時候,一個員工要做完裝配的全部工序,即使他很辛苦地工作,一天從早到晚勞動9個小時,也只能裝配35~40臺機器,也就是平均每20分鐘組裝1臺。
后來,他所做的全部工作被分解成了29道工序,每道工序由專人負責,這樣裝配臺機器的時間就減少一了13分鐘10秒。
在1914年,公司把流水線的角度提高了8英寸,裝配時間又降低到了7分鐘。再后來,由于工作熟練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使用的時間又降低到了平均每臺只需5分鐘。
1913—1914年,福特汽車公司的生產再次實現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間工人的數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從14336人減少到了12880人。 福特汽車公司成立后的24年只共生產出了1600多萬輛汽車,約占當時世界汽車總產量的50%,確立了福特汽車公司在當時的汽車行業只無可爭辯的霸主地位,這樣的輝煌成就來源于福特將泰羅管理學精神的合理運用以及前所未有的管理革新。
三.福特管理體制對其他企業的影響和其局限性 福特的管理體制不僅使自身公司受益,對后續一系列的公司和企業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福特制”時代,大多數企業均進行大批量、少品種的集中化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來自產品成本和銷量上 的競爭。然而隨著消費者時代的到來,顧客對于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單一的產品品種,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
消費者的需求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很多企業單單依靠批量銷售標準型產品難以維系生存。其次是源于對利潤追求的內在動力。“
福特制”的利潤空間主要是通過高效率批量生產而對成本空間進行壓縮,然而這種利潤方式的取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所構成的生產成本都有一個最低限度,不可能無限制地壓縮。
“豐田制”的始創者豐田喜一郎在參觀和了解了福特的流水線生產車間后,回國繼續加以創新和改革,產生了另外一種赫赫有名的生產組織方式----豐田制。
在“福特制”的基礎上“豐田制”的核心思想是以整體優化的觀點合理配置和利用現有生產要素,消除生產過程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價值的勞動和資源,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大的經濟效益。 因此致力于降低成本、減少浪費、降低庫存,將零部件生產外包給周邊的小企業。豐田的這種模式減少了運輸環節,被世界汽車制造業視為較理想的生產方式。
總結 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出現,使每一個生產崗位有了標準化和通用性。由此,只有少數技術工人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被徹底顛覆。
當一雙黑乎乎的挖煤工人的手,也能造出“神秘的汽車”時,就意味著一個最普通的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效率被提高到了技術工人的水平之上。這是流水線生產方式本身的功勞和勝利 。
在工業時代,體力勞動者的生產率正是因流水線制生產方式而出現。但在知識時代,流水線制生產方式恰好成為知識工作者生產率的阻礙,因為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是因生活方式而出現。因此,當社會進入了一個市場需求向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相應地要求工業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向發展,單品種、大批量的流水生產方式的弱點就日漸明顯了。但不能否定福特流水線產生的劃時代意義和在當時的進步性。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絡、福特集團官網等,部分資料原作者不詳,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系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