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潔制Amy 于 2019-8-14 12:11 編輯
美國打壓華為的動作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要早于對中興的制裁,經過持續的施壓,華為開始主動放棄美國的手機市場,以此為標志,美國對華為的打壓逐步明朗化。
可以看出,美國用的就是步步緊逼,極限施壓的手段,試圖在短期內解決問題。而華為作為一個公司,就算再強大,畢竟與一個國家比起來不在一個數量級,國家可以調動的資源是綜合性的,所以華為也只能采用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堅持活下來的目標不變,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維持正常業務。
dd.jpg (43.43 KB, 下載次數: 62)
下載附件
2019-8-14 11:11 上傳
在美國打壓華為明朗化以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們看到界限分明的兩種策略,兩種策略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不同思維,哪個更有效,也許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可以見分曉。
面對全球市場的華為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在發展的三十多年中,在世界上廣交朋友,可以說群眾基礎不錯,但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刻,這些朋友也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以求自保,但在實際操作中,從公開的信息里,我們發現很少有公司借題發揮,都是在最低限度達到相關要求,盡量維持與華為的往來,畢竟公司開張是要做生意的。
aa.jpg (25.08 KB, 下載次數: 55)
下載附件
2019-8-14 11:10 上傳
形成這種局面,還有一個因素來自華為的實力,沒有實力的對手誰也不會放到眼里,不管場面上關系再好。華為每年上千億的研發投入、排名前列的專利、1000多位各類科學家都象征著華為的實力,不僅僅是象征,這些要素每年持續產生的能量讓華為在世界通訊界位列前茅。
有實力、有人氣,這就是華為有底氣的關鍵,但是畢竟華為只是一家公司,比起美國簡直微不足道,而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華為竟然沒有消亡,這一點來自華為的第三手,那就是居安思危。
bb.jpg (32.13 KB, 下載次數: 52)
下載附件
2019-8-14 11:11 上傳
華為的危機意識是出了名的,所以華為可以在幾年前拿出相當一部分資源做面臨極端情況時應對的準備,也就是在危機時刻才披露出來的B計劃。實際上,很少有公司愿意這樣做,備胎計劃就像買保險一樣,可能連買幾年,花了不少錢,也沒有一次理賠。對于每年巨額投資準備備胎,很多公司難以接受,而極具危機感的華為卻堅持做了下來,這成為華為抵抗危機的第三手。
華為就是憑著這三手,以不變應萬變,用時間換空間,四兩撥千斤,目前看來雖然華為受到重創,但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實際上很多人預測如果華為經歷這次危機而沒有消亡,華為很可能借此契機完成一次飛躍。
相對于華為,美國顯得胸有成竹,但在幾次暗戰之后,事態明朗化以后,步步重壓,效果卻逐步在遞減。
目前看來,華為能做的就是盡快形成體系,但理想狀態并非如此,畢竟一家公司的精力有限,世界資源也有限,形成多個生態長久來說并非最佳格局,太多的生態對全球資源是一種浪費。但在目前的情況下,華為如果不形成生態,就有可能出局。 兩種策略,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文化,一種是極限施壓,試圖在短期解決問題,一種是用已之長構筑防線,以時間換空間,那種有效,在美國將壓力用盡后的一年內就可以見分曉。 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