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搞設計的,當別人提出修正意見時,你為何找理由拒絕?
[打印本頁]
var zoomstatus = 0;var aimgcount = new Array();
作者: huanglinnan 時間: 昨天 22:08
標題: 搞設計的,當別人提出修正意見時,你為何找理由拒絕?
現在給別人看校核圖紙,有時候你發現設計者有地方可以節約成本,有些地方需要更改。但是設計者總是喜歡找這個那個理由來說這個那個的(意思是找理由來不想改 ) ,有時候干脆找個說以前就是這么做的。
請問你們各位設計者遇到這樣的情況是怎么辦的?
作者: huanglinnan 時間: 昨天 22:10
你認為這樣的設計者是否合格
作者: 764532975 時間: 昨天 22:15
這樣的人絕不是好的設計師
作者: huanglinnan 時間: 昨天 22:25
現在我主要是想看看你們是怎么做的
----------------------------------------------------------------------
作者: 子子61961 時間: 昨天 22:28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3-3-26 22:43 編輯
謝謝樓主為大家提出了這個問題,這種問題可以說是在每個職場都是時常發生的問題。
就此想到的是:有時候,溝通,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生存與一個神秘的環境中并且難以駕馭。
讓我們來順著人類的思想來探索一下,提出一個指正,同時內心里的目的是,希望對方能夠改正。
這個過程,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然后對方會采取對方的行動。
具體解析這個過程,用動詞來表述就是,考慮出自己的建議,然后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期待對方接受。
那么讓我們來看看,如果結果不盡人意,那么問題有可能出在哪里,或者說哪里是可以改善的地方。
考慮出,表達,期待。唯一一個可以被改善的,貌似就只有“表達”這個環節。
提出一個指正,中心思想是“這個地方不好,應該那樣”。
但是,這只是中心思想而已,是一個被歸納后的中心。而具體的語言的表述,則會有“若干種變化”來表述之。
事實上,如果把這句話直接表述出來,對方接受的概率,貌似不算太高。
“因為你是正確的,所以你直直地說出的看法”,這個因果關系,其實在現實中有時候是行不通的,
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委婉,需要一些柔軟。
那么,讓我們來考慮一下還有哪些其他的說法,
在英語及日語里,都會有“如果那樣那樣做的話,或許會更好一些”的說法。
拋卻語言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考慮其中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關于此事,一個感覺其實就是: 指正,需要一種柔軟的方式來表達,既能夠把目的傳遞出去,又不傷及面子。
這樣的話被接受的概率會大很多。
然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被指正者的心態,有時候往往是:因為被否定后很沒面子,所以要找一些借口來否定之。
所以,用一種不傷面子的方式來委婉指出,貌似是一種事半功倍的行為。
從指正方來看,是上面的問題。但是話題還沒有結束,另一方面,從被指正方來看,也是需要一定努力的。
在我們周圍的職場中,有時候,感覺會充斥著一種“愿意去否定”的空氣或者氣氛或者氛圍。
指正者所做的,其實也是一種否定。被指正者,其實也是愿意去否定的。
我們人類,在每說一句話之前,都會有一個心態,
這個心態有可能是“準備去聽之接受之”,也有可能是“準備去抵御去否定之”。
這個心態決定了下一步的做法。同時這個心態,也是由指正者的表達所決定的。
然后,我們用矩陣來總結一下。
指正者有兩種方式:A委婉柔軟地指出,或者,B義正言辭不留情面地指出。
被指正者有兩種心態:S準備聽之接受之,或者,T準備去抵御去否定之。
-------------------------------------------------------
主動方 A 主動方 B
從動 S 40% 5%
從動 T 60% 95%
-------------------------------------------------------
從圖中可以看出,
1. 主動方采取B的方法,那么基本就限制了從動方的心態,這時候即使從動方想有S的心態,那也是很不自然的。
2. 主動方采取B的做法,幾乎可以預見的是,從動方將會是T的心態。
3. 主動方只有采取A的做法,才會“有可能”獲得S的心態。
4. 只有主動方采取A的做法,并且從動方有一些S的心態,這事兒才能辦成。
所以,在指正的時候,需要的兩方面的努力,一個是指正方的委婉柔軟表述,一個是被指正方有一定的“有接受意愿”的心態。
同時,這也不是一個一次性的話題,
一種常見的做法是:
一次提出指正的時候,被指正者聽到話語之后,預見到會丟面子,所以會去找各種借口反駁,至少嘴上不輸。
下一次指正提出的時候,被指正者會根據上次的經驗去繼續預見到后果,繼續反駁的心態。
而解決得好一點點的做法是:
一次指正提出被委婉地提出之后,被指正者會嘗試著接受,然后指正者看到了其已經接受了就不再死纏爛打。
下一次指正提出的時候,被指正者會根據上次的經驗,來有一個“接受的心態”,這樣溝通得以成立,事情就好辦多了。
(謝謝老鷹斑竹給加分,那么就再舉具體的表達的例子)
Y:K工,關于你的圖紙,有這樣一個地方想商量一下。
K:怎么了?
Y:這圖紙大概看了一下,基本上要求的功能都能很好的實現,只是有一個地方稍微有點關注。(觀察K的反應)
K:哦。(心想到底有啥事趕緊說,別在這里廢話)
Y:這個地方,直徑70的圓筒帶臺階,你的意思好像是用鋼管焊接一部分上去,這樣的話估計有可能會導致精度無法保證。
K:哦。(心想有點道理,不過你想怎么地,有啥好招沒)
Y:直徑70的圓筒,如果用圓鋼直接加工的話,稍微有點浪費材料,但是其實70的圓鋼也不粗,加工起來也容易的,好多零件也是這樣做的,最關鍵是可以保證精度。
K:哦。(怎么辦,要不要找點借口。)
Y:臨時想到這些而已,要不你再考慮考慮看看,如果能改的話,咱們看看能不能改一改。
K:哦。(俺考慮考慮)
Y:那先這么著,麻煩你了。我也是一時想到的想法,要不可以再商量商量。拜托了哦。(輕微地商量地語氣)
K:哦。我看看。
也就是說,一種思考方向是:
讓我們來評論一下那些不愿意接受建議的設計者,然后,或許停止于對于他們的評論而不會有任何進步。
另一種思考方向是: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看看自己的表達方式有沒有什么可以改進的部分,以達到讓他們接受,或者說達到“讓他們容易接受”的目的。
試一試后一種方式,或許會對改善我們的工作狀態有一些幫助吧。
指正的時候,需要的兩方面的努力,一個是指正方的委婉柔軟表述,一個是被指正方有一定程度的“有接受意愿”的心態。
這兩方面的努力,如果貫穿于我們的職場之中,這些行為和可能預見的結果,會導致溝通的順利成立,
這些努力和這些心態的總和,會形成漂浮在職場中的一種氣氛,而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稱之為一個名詞:企業文化。
隨筆于沈陽。瑣事之余,雜言而已。如有不備,還望見諒。
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