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高中招聘教師20人,結果錄取清北畢業生19人,被稱“神仙打架”。 近日,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發布2020屆畢業生擬聘名單,20個錄取者均為碩士以上學歷,其中有19人畢業自清華、北大,有13人為清北本碩連讀。 清北、高學歷,深圳、超級中學,因為吸納清北高材生,今年深圳幾所中學接連引發社會熱議。 繁榮 奔向深圳超級中學的清北高材生,遠不止這19位。據知情人士透露,該校本次招聘中共收到上百份來自清北碩博的求職者。 這些高材生中的高材生,有的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了學術論文,有的是學生會主席,還有的參編過高中地理教程開發了《趣味數學》課程…… 南外高級中學并非個例,不久前曾引起轟動的是深圳中學。9月11日,深圳中學官網發布的擬聘用28名應屆畢業生中,4人博士剩余24人全為碩士,10人來自北大5人來自清華。 展開剩余78%
同樣在不久前的10月21日,深圳龍華區教育局發布招聘情況說明,稱招聘吸引海內外超3.5萬名應屆畢業生報考,最終有491人入圍,近9成為研究生,還有76名清華北大應屆生。 高學歷、名校出身,深圳招聘中學教師近幾個月屢屢成熱門。對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跟中國新聞周刊解釋了三點原因。 第一,它取決于深圳的財力,好的財政讓優秀師資成為可能;第二,無論從質量、數量上來說,深圳前兩年的基礎教育的發展都不太夠,在這種情況下,深圳自然要在高起點上提供師資力量以吸引人才;第三,全國范圍內對高精尖教師的布局,大致是在發達地區。 北京是一個典型的參照,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跟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大城市的名校都如此。” 在2016年人大附中發布的一份擬選聘教師公示中,16位擬選聘人員也都是碩士及以上學歷,博士就有9人,畢業院校也都是北清人大等。
打開北京四中官網,從師資隊伍數學組的最新名單里隨便拎出兩位老師,都是中科院的博士生。
短缺 大城市的超級中學不缺高學歷教師,但中小學教育體系中高學歷的教師占比很小。 2018年我國中小學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比例僅為3.10%,與經合組織(OECD)國家初中教師中碩士研究生平均比例為45.5%相比明顯偏低,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曾公開表示。 而培養師資力量的師范類大學,近年來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成了常態,師范教育呈現弱化傾向。 師范院校中師范生的占比,近年來一直走低。2016至2018年,除東北師范大學外,陜西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多所師范高校,每年本科畢業總人數中,師范畢業生的占比都在50%以下;部分占比僅有30%左右,甚至更低。 再看看深圳南外高級中學招聘的20人中,只有一位是從北師大本碩連讀的畢業生,其他清一色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背后還是教師的社會地位、職業地位低,現在師范院校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數量不足,而是生源太差”,楊東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盧曉東也認為,師資空缺的不是量,“師資呈現一種質的短缺,師范院校培養的人才質量不太夠。” 盧曉東跟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目前有一個潮流,綜合性大學加入到了教師培養的行列。 2019年,僅江蘇省就有3所雙一流高校相繼成立師范學院。10月,南京大學宣布成立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9月,蘇州大學師范學院揭牌;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 “創造條件,推動一批有基礎的高水平綜合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范專業”,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已明確提出。
盧曉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以后教師的培養不一定要是師范大學,也有綜合性大學這樣多渠道的方式去培養,未來需要復合型的教學人才,呼喚教師的培養體系更加靈活化。” 差距 大城市的超級中學不缺高學歷教師,那么薄弱地區呢?普通學校呢? 有教育學者敏銳觀察到,薄弱學校教師逐漸形成了以“逃離”為特征的現象,與清北等名校畢業生開始扎堆超級中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城市的超級中學借助資金優勢,有一流的設備、師資、生源,也就有了高企的重點本科率。目前深圳前幾名的學校如深圳中學、深圳外國語學校、深圳實驗等,其重本率均超過90%。 據官微介紹,招聘19名清北高材生的南外高級中學,辦學第五年即實現“清華大學零突破”,2018年高考綜合實力全深圳市第七、進步率第一。 這是因為我國保障基礎教育教師待遇,還以地方(區縣)財政為主,一地的財政實力也就影響當地的教師待遇,進而影響當地的教育發展水平。 深圳師資繁榮,同省內的其它地區就未必如此。《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9)》指出,“廣東省是經濟發展最快、財力最雄厚的省份之一,但省內縣區之間教育經費差距之大超出人們想象。” 如何協調資源差距呢?楊東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家的方案是加強省級統籌。”強化省級財政統籌,并對不發達地區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在盧曉東看來,“一個地區的教師一定要流動起來,去促進整個師資的平衡,教師不要歸屬于某一個中小學,它應該歸屬于教育局。” 教師若不流動,中小學生的爸爸媽媽們都要孩子上超級中學,因為它的師資好。這就造成大家都很著急,帶來整個社會普遍的焦慮。 在教師的流動上,盧曉東反對過度的市場化,它使得優質師資越來越向超級中學集中,“過度市場化是很危險的,我們都會被裹脅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