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tiger 于 2020-11-19 17:27 編輯
組陣式智能護理床項目介紹 摘要: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進展,當前中國失能老年人已達4000余萬人,至2030年,在6千萬失能老年人中將有上千萬人長期臥床,時刻面臨著壓瘡、墜積性肺炎等致命并發癥威脅生命,是每年大量人員死亡的直接原因,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為避免長期臥床引發的致命壓瘡,以及實現對長期臥床人員實施更全面的護理,全社會將需求數百萬張防壓瘡綜合護理床,蘊藏著千億規模的龐大市場需求。 智能護理床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必然方案! 組陣式結構是真正的智能護理床必經之路,擁有最為完善的功能,將淘汰市場上所有非組陣式結構的智能護理床產品! 組陣式智能護理床,是一種機器人概念智能化護理床,是當前最為完善的長期臥床人員壓瘡等并發癥預防和生活護理綜合解決方案,將快速占領這個龐大的市場,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 一:項目背景 中國是人口大國,現有14億人口。 當前,我國人口結構正快速進入老齡化的階段,全國老齡化人口已超過2億 人。 據全國老齡辦數據: 2020年,中國失能老年人將達4200萬; 2025年全國老齡化人口將達3億人,中國成為超老年型國家; 203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到達頂峰值14.5億人,失能老年人將到達6168萬; 2050年中國失能老年人達到9750萬。 按國際通行標準,“失能老年人”是指在ADL的六項測量項目中,至少有一項活動為“做不了”的老年人。ADL 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六個項目指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和洗澡。按照中國老齡科研中心關于將“失能”再分類的操作性定義(1—2項ADL失能為“輕度失能”;3—4項為“中度失能”;5項及以上為重度失能)進行計算,按相關研究數據,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中,輕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分別占57.14%、15.53% 和27.33%,至2030年,中國重度失能老年人將達1686萬人。 據衛計委信息,當前我國每年中風發病人數達250萬人,中風死亡人數達每年總死亡人數的22.8%,F中國有中風病人1200多萬,且發病率以每年近10%的速度上升,至2030年,全國中風病人將達3100萬。中風幸存者致殘率達75%,其中重殘率達40%,屆時全國1240萬中風重殘人員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和家人都備受折磨。 中國現有殘疾人8000多萬人,其中因脊椎損傷等原因長期臥床者達百萬人。 龐大的人口基數,使中國因上述各類原因長期臥床人員有超兩千萬人的龐大數量,其數量將在今后數十年內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進展持續快速增長。 因長期臥床不能活動,臥床人員身體重量長時間壓迫骨隆突處,如肩胛、肘、骶尾、足跟等部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性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組織潰爛壞死,產生壓力性潰瘍形成難以治療的壓瘡(又稱褥瘡),被稱為臥床病人“頭號殺手”。 壓瘡易發部位示意圖:
壓瘡實圖展示:
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綜合性醫院壓瘡發生率為3%-14%,脊髓損傷患者壓瘡發生率為25%-85%,且8%與死亡有關; 神經疾病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30%-60%;住院老人的壓瘡發生率為10%-25%,發生壓瘡的老人較未發生壓瘡的老年人病死率增加4倍,傷口未愈合者比傷口愈合者病死率增加6倍; 手術時間大于四個小時的患者中,術后壓瘡發生率為21.2%;另有研究發現手術時間大于四小時,每延長30分鐘會使壓瘡危險性增加約33%。 據相關調查報告,長期臥床的患者,60%以上不是死于其原發病,而是死于壓瘡導致的嚴重感染! 為避免臥床病人身體局部長期受壓引發壓瘡的產生,當前護理措施主要依靠護理人員堅持以高度的責任心每1-2小時為病人翻身一次,晝夜不能間斷,以不斷改變病人體重承受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
如此頻繁的護理要求,對于護理人員來說是一項十分繁重的高強度工作,因護理人員責任心、工作經驗等因素不能保證護理的及時性和規范性,容易造成護理事故。 按國際慣例,平均每3位失能人員需配備一名護理人員。中國龐大數量的失 能人口護理工作催生了中國上千萬護理工作人員的需求。 但對護理機構來說,如此大量護理人員需求帶來高額的人工成本支出,同時因照顧失能人員的工作臟、累、苦的特點難以及時招聘到足夠數量的護理人員,影響護理工作開展; 對于負責照料在家養護的病患人員的家屬來說,日夜不能間斷的翻身護理工作更是一項夜不能寐、嚴重影響家人正常生活規律的艱巨工作。 壓瘡給臥床人員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生命威脅,給護理機構帶來巨大的工作量 和巨額的護理人員人工成本支出,給護理家庭正常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 多年來全社會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應對壓瘡對生命的威脅,并推出了許多解決方案。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解決方案是自動充氣氣墊和電動翻身床。但這兩種方案都存在有難以克服的缺點。 充氣墊方案能夠相對有效解決壓瘡預防的問題,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解決方案,價格低廉,但充放氣速度緩慢,不具備按摩運動效應,不能有效預防其他并發癥,不能綜合解決生活護理各方面的需求,功能單一。
電動翻身床可以解決定時翻身的問題,并提供部分護理功能。但失能臥床人員在無人護理情況下電動翻身可能造成體位不適,甚至引起窒息等嚴重后果,對于身體插管狀態下的臥床人員也不可使用,應用范圍較小。
因為結構性問題的限制,當前市場上所有的智能護理床只能實現抬腿、起背等部分護理功效,或通過其他附加手段解決自動沖洗、烘干等部分功能,不能形成身體的全面運動效應提供墜積性肺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預防功能,不能形成各類按摩康復效應,限制了其廣泛推廣使用。 如何改善長期臥床病人體重承受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預防壓瘡的產生,完善壓瘡預防和治療的手段,不僅是一個醫療問題,更是一個伴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的進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技術解決方案 智能護理床是應對這個社會問題的必然方案: 改“人動”為“床動”,由一定數量的獨立活動承重支柱組合形成組陣式床體,每個獨立承重支柱都可以單獨控制上端體重支撐點的高度行程、運動速度和動作時間,根據控制系統指令各承重支柱作上下運動,改變各支柱間相對高度差,形成許多種不同類型的支撐點組合,從而根據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部位改變人體體重支撐點,形成無數種體重承重點分散組合變化方案,避免了體重長時間僅由身體數個固定的骨隆突處承重造成血液循環不暢,改善身體承重部位血液循環,從而預防壓瘡的發生; “床動”進而帶動“人動”,使人體各部位產生各種幅度的運動效應,預防墜積性肺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并提供各類康復按摩和護理功能,是其他各類構型的智能護理床難以實現的。 組陣式結構是全功能智能護理床的必經之路,比將取代其他各類構型的智能護理床,占據市場的絕對優勢! 組陣式床體結構示意圖:
獨立承重支柱結構圖:
基本動作示意圖:
組陣式智能護理床綜合實現對長期臥床人員的壓瘡預防、治療、護理、康復,以及為護理單位降本增效、為社會創造價值六項主要功能作用: 1、 預防壓瘡及其他并發癥發生 組陣式護理床可根據程序設定自動周期性改變或根據臥床人員體感訴求靈活改變床體對臥床人員體重的支撐點,改善身體承重點的血液循環,結合各類護理措施最大限度預防壓瘡的發生; 通過靈活調整組合各承重支柱上下運動的幅度、速度和時間,可以產生對病人軀體的各類按摩、運動效應,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可以預防長期臥床引起的靜脈血栓、骨關節畸形、肌肉萎縮、墜積性肺炎等其他類型并發癥的發生; 同時可以根據某些病患人員特定臥床姿態和人體曲線快速靈活設定各種體重個性化支撐解決方案,是當前其他各類護理技術方案都無法比擬的; 2、治療已發壓瘡 壓瘡治療過程中解除對患部的壓迫是重要的護理環節,當前對壓瘡的治療大多通過對患者患部下方墊設墊圈等方式進行保護,手段單一,效果不理想且有很明顯的副作用。使用組陣式護理床后,可以將患部正下方的承重支柱設定在最低位不參與往復運動,使患部下方懸空,并結合其他措施,有效避免體重對患部的擠壓,提升治療效果; 3、提供多種護理功能 通過組陣式床體各功能的組合,可以協助護理人員更輕松地實現臥床人員的坐起、飲食、洗漱、排便、上下床、翻身等需求,實現護理人員對各類體型臥床病患人員更輕松地全面護理,減少護理勞動量和勞動強度,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提升護理效果;
4、為長期臥床人員提供身體康復功效,提高生活質量 以往長期臥床人員護理即使實現按時為病患人員人工翻身,但病患人員依然要在長達兩個小時等待翻身的時間內保持同一體位不能變動,對于意識清醒狀態下的病患人員來說是十分痛苦的漫長過程。人工智能化的組陣式護理床可以根據病患本人需求由護理人員或病患本人通過按鍵或語音控制,按照靜臥、睡眠、按摩等不同需求場景靈活設定體重承重支柱相對高度調整的時間、高度行程和運動速度,隨時實現全身按摩、揉肩、捶腿等各種功能,提升臥床人員的精神、身體兩方面的舒適度和生活質量,并通過按各種類型的按摩功能改善肢體血液循環,促進病體康復;
5、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護理單位人工成本 組陣式護理床投入使用后,依托自動化、智能化功能,可大幅減少護理人員為臥床人員晝夜翻身以及坐起、上下床、飲食、排便等多種護理工作的勞動強度。若以可減少二分之一的護理工作勞動量計算,護理6名病患原需2名護理人員,使用6張護理床后只需一名護理人員即可,理論可為護理單位降低50%的人工護理成本,提升效益; 6、創造社會價值 全社會每投入使用組陣式護理床120萬張,則相當于替代了20萬名護工;以每名護工年均人工成本5萬元計算,平均每張護理床年均創造社會價值8333元,整體每年直接創造社會價值100億元; 若護理單位對每張床位每天收取10元設備使用費用(全年3650元),則護理單位投資每張護理床全年整體綜合收益11983元(8333元+3650元),年綜合收益率高達46.1%(護理床按26000元/張計算),護理單位投資積極性高。 可見,組陣式智能護理床可以預防長期臥床人員壓瘡發生,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降低護理人員數量、減少人工成本支出的同時創造巨大社會效益;可根據病患人員各種情況靈活制定各種個性護理方案,提高護理標準化程度和護理質量,提升病患人員生活質量;在家庭能最大限度解放照料病人的家人,使家人從繁重的護理工作中盡可能回歸正常生活,功效是充氣墊等傳統各類護理設備器械和護理方案不可比擬的,產品推出后將是是長期臥床人員生活及護理必須的一種高端設備。
三:市場需求規模測算 組陣式護理床市場銷售主要面向五個細分市場:醫療護理市場、養老護理市場、中風重殘患者護理市場、截癱及其他原因患者護理市場、長時間手術臺市場。 以產品普及推廣期由2021至2030年十年時間計算,對市場基本需求測算如下: 1、醫療護理市場需求測算: 根據國家衛計委網站發布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每千人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以此標準,至2030年我國人口14.5億人,全國醫療機構床位總數將達到870萬張;若住院人口中2%的臥床人員為壓瘡高危易發群體,則需要為17.4萬個床位提供壓瘡預防解決方案; 2、養老護理市場需求測算: 至2030年,全國失能老年人總數達6168萬人,重度失能老年人總數達1686萬人,按其中5%的臥床人員使用高端組陣式智能護理床計算,則整體需求為84.3萬張; 3、中風重殘患者護理市場需求預測: 至2030年,全國中風患者將達3100萬人,其中重殘者占比40%,達1240萬人,扣除60%年齡在60歲以上與養老護理目標用戶重疊的患者數量,以全社會有為496萬60歲以下中風重殘長期臥床患者,按其中5%的臥床人員使用高端組陣式智能護理床計算,則整體需求為24.8萬張; 4、截癱及其他原因患者護理市場需求預測: 以全國有截癱以及骨折、腫瘤、“漸凍人”等長期臥床患者100萬人計,按其中5%的臥床人員使用高端組陣式智能護理床計算,則整體需求為5萬張; 5、長時間手術臺市場預測 根據2001年美國壓力性潰瘍顧問委員會在專著《美國壓力性潰瘍》中總結數據,手術室壓瘡發病率高達4-21.5%。為解決術中壓瘡發生的問題,本項目產品技術專利可延伸至組陣式長時間手術臺的研制與開發,并實現對現有存量手術臺大規模替換。當前全國醫療機構中,醫院為3.1萬個,鄉鎮衛生院為3.7萬個,如平均每個醫院配備長時間手術臺1張,每個鄉鎮衛生院配備0.5張,則全國整體需求量為5萬張左右,如實現在十年以內對其進行全量配備,則組陣式長時間手術臺年均國內銷量在0.5萬張。 產品推向市場后可以采用單品銷售、共享租賃、機構合作等多種模式營銷推廣,以盡快大規模占領市場。 若各細分市場總計需要在10年內為全社會提供131.5張組陣式智能護理床。以每張組陣式護理床銷售價格22000元(生產及推廣營銷成本18000元,利潤4000元,其他營銷模式利潤等同估算)計算,則國內年均利潤可達5.3億元; 以每張手術臺銷售價格30000元(生產及推廣營銷成本20000元,利潤10000元)計算,則國內年均市場銷售規模可達1.5億元,年利潤0.5億元; 兩者合計國內年均市場年均利潤5.8億元。 至2030年,全球人口總數將達到86億人,國外人口總數將達71.5億人,其中發達國內人口總數10億人,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61.5億人,整體為國內人口數量的4.93倍。 以國際市場需求規模為國內市場的1.5倍計算,則每年平均全球整體市場年利潤14.5億元,將快速打造出一個市場估值300-500億元的獨角獸企業。 綜上所述可見,組陣式智能護理床各種功能遠超當前市場上其他各類護理床方案,是當前社會急需的救命救急的產品,將帶來長期臥床人員護理工作革命性的提升,高效預防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病患人員護理、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造福社會! 組陣式智能護理床結構設計已取得權利授權,當前市場上沒有功能類似的競爭性產品,產品推出后將會快速占領整個市場,并結合各類后續專利技術的研發使用,將會在12-15年時間內成為市場實際壟斷者。
本人為業外人士,希望有興趣的行業內人士對此方案予以指導,并歡迎參與將來可能的開發推廣! 圖片怎么發不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