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性價比”在中國手機圈中似乎成為了一個陌生的詞匯:強調性價比的手機品牌越來越少,而市面上真正稱得上“有性價比”的手機也不多。當然所謂的“真香機”并不是沒有,但和兩三年前相比,確實是有些失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么。
現在的性價比手機真的不如從前了嗎?這得分具體情況。如果說入門、中低端機型,在2000元左右現在的智能手機普遍還是有著不錯的性價比,而且隨著技術的普及入門機型也開始加入了高刷屏、高功率快充等功能,綜合體驗的確有上升。
但如果來到中高端產品,就可以見到“性價比”表現在快速降低,3000元價位的手機“缺斤少兩”,4000元價位的手機“勉勉強強”,要到5000元及以上價位,才能買到綜合實力不錯的產品。
眾所周知,“性價比”素來是國產手機大江山的主要武器,智能手機誕生初期國際品牌完全占領了市場,到中后期國產手機能夠實現逆襲反超,全是性價比的功勞。實際上,性價比一詞從來沒有統一的定義,比如說以小米粉絲為首的互聯網消費者認為性能和價格的比值才是衡量性價比的唯一標簽,但也有線下消費者認為軟件層面的調校優化,甚至售后服務等都可以看作權衡“性價比”的條件。
無論是考量性能也好,考量售后也好,性價比始終是國產手機對抗海外品牌的主力武器。然而我們猛然發現,國產手機上的“性價比”特性已經所剩無幾,這就是所謂的“屠龍者最終成為惡龍”?
國產手機不再“低端”
數據顯示,2016年Q2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平均手機售價為1714元,而這一數字在2020年則是2100元。中國智能手機均價的上漲固然有一些客觀因素,例如美元匯率的浮動、原材料和漲價和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在完成“原始積累”和市場淘汰后,開始強調品牌附加價值和品牌溢價,主動地去放棄過往的性價比策略。
在體驗上,這幾年最能影響體驗的新特性無非是高刷屏和高功率快充,但除此之外智能手機的基礎體驗并沒有質的提升。在多年前,購買旗艦手機的消費者可以獲得遠超中端手機的使用體驗,更重要的是價格也沒有高太多(大概是翻一倍);但到了現在,旗艦手機在體驗沒有明顯提升的情況下,卻要多花兩倍甚至三倍的價錢,這些溢價更多的是體現在設計或者品牌上,和使用體驗沒有直接關系。
其實,國內的手機廠商并沒有真正地放棄“性價比策略”,比如說小米就明確表示性價比攻堅任務會交給子品牌紅米,而OPPO這邊有realme、vivo也有iQOO。相對來說,這些品牌推出的手機會將產品重點放在基礎配置而非設計質感和其他附加價值上,從而做到了在價格不高的情況下帶來相對出色的基礎體驗,但討論“性價比的高低”,不難發現還是不如2016年那么瘋狂。
至于具體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大環境變了。2016年前后智能手機的競爭正好發展到白熱化階段,市場增幅為8.7%,彼時馬太效應尚不明顯,如360、樂視、ZUK等尾部廠商尚有機會憑借性價比手機奪得一定的市場,他們自然有動力去利用性價比手段,讓自家的產品實現銷量提升。
可惜,智能手機市場自2016年之后就走入了下坡路,在市場不斷萎縮的大前提下,尾部廠商被淘汰,市場競爭也變成了巨頭游戲。這時候,智能手機市場的游戲規則從“創業”變成了“守成”,手機廠商的首要策略也從拓展潛在用戶變成了留下核心用戶,追求高端、高利潤和高溢價,變成了行業主流玩法。
2017年,發力多年后的華為手機展現了強大的戰斗力,逐漸坐穩中國市場第一的位置。然而任正非卻認為華為的手機業務仍有不足,那就是利潤太低。自此以后,華為加快了高端手機的布局,而2017年推出的華為Mate10則可以視為是高端國產手機的又一個里程碑:設計大氣、配置頂級、體驗出眾,和三星等國際品牌的旗艦手機比起來絲毫不遜色。
數據顯示,2017是華為大獲成功的一年,尤其是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中,華為贏得徹徹底底,市場份額大增400%。而華為的成功也驚醒了一眾國內同行,原來中國的智能手機也有能力在高端市場和蘋果、三星同臺競技,更重要的是高端手機帶來的豐厚利潤讓同行眼紅不易,低端手機就算買個上千萬臺,賺的錢都不一定有百萬臺銷量的高端手機多。
因而在這兩年里,頭部國產手機廠商更多地把精力放到了高端機型的打造上,從過往的“價格戰”變成了現在的“性能戰”。連小米都很少在公眾場合強調自家產品的“性價比”特性,可想而知在如今的國產手機中,性價比已經變成了陌生詞匯。 可想而知,國產手機在摘掉“低端帽子”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性價比包袱,樂觀來看手機的品質感和綜合體驗上去了,但悲觀來看我們的購機成本確實一直都在增多,尤其是在中高端、旗艦手機領域。
環顧全球,國產手機依然是“性價比之最”
國產手機“性價比不再”其實也只是和過去的自己相比,如果放眼全球,和其他國外品牌相比,國產手機的性價比依然十分突出。最好的證明就是,國產手機出海后總能快速占領市場,他們正在用性價比攻勢在海外市場復制中國市場的成功。
比如在印度市場,小米成功超越三星站穩第一的位置,而前五廠商中有四家來自中國,從形勢來看三星已經被中國手機廠商“合圍”。另外,OPPO也在近日宣布進入智利和哥倫比亞兩大拉美國家,而此前OPPO曾在墨西哥市場取得了1200%增長率的優異成績,“物美價廉”正是中國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新興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
![]()
由此可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性價比”依然會是中國手機廠商最強大的武器,雖然在國內不一定管用,但放在海外市場簡直是“降維打擊”。目前活躍在海外市場的品牌有三星、摩托羅拉等(LG已經宣布關閉手機業務),他們的中低端手機無論是芯片性能(多用高通、聯發科入門芯片)還是周邊規格(低分屏、低功率充電)都無法和國產手機相比,這也是國產手機能夠“摧枯拉朽”般占領海外市場的主要原因。
![]()
然而從整個發展趨勢來看,國產手機品牌不斷往上走已是既定事實,發展高端、爭取品牌溢價和高利潤,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或許國產智能手機廠商也還是會強調“性價比”,但這種性價比和我們想象的有些不同。
有一些觀點認為,iPhone雖然賣得不便宜,但也很有性價比。因為iPhone總能用很久,而且保值率很高,一臺五千元左右的iPhone用了一兩年再轉手,也仍有兩三千元的殘值。
顯然,iPhone的這種“性價比”才是現在國產頭部手機廠商想追求的性價比。但國產手機廠商想要實現iPhone那樣的性價比,還有N個問題需要解決。
![]()
首先最重要的莫過于“核心科技”,這也是一般智能手機廠商,和蘋果之間最大的差距。iPhone上的芯片、芯片均是蘋果自主研發,以此為基礎打造的iPhone軟硬件生態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更是iPhone在市場上參與競爭最突出的“護城河”。
而國內的手機廠商,除了華為之外均沒有自己的“核心科技”,當然選用上游供應商的元器件不是壞事,但在客觀上確實限制了他們產品競爭力的上限。如此看來,小米、OPPO等廠商傳出要自研芯片的消息,也就不會讓人覺得奇怪了。
至于其他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比如什么品牌建設、粉絲認同感建設等,這些事情國產手機廠商也有在做,只是效果如何可能還沒有辦法這么快下定論。總而言之,如今的國產智能手機在“性價比”層面出現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概念下的性價比正離我們遠去。
短期來看,高端國產智能手機不那么有性價比的確不利于一般消費者,但從長遠來說這是我國智能手機品牌能夠長久發展的必然之路,如果沒有這一步,那么中國手機品牌就只能活在食物鏈的底端,處處受限。同時,基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殘酷的競爭環境,我們不用擔心手機市場上會出現太多的“智商稅”產品,因為這些產品很難有生存空間。
你都用過哪些具有性價比的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