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會企業和行業協會表示,將按照約談提醒要求,認真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堅持依法合規經營,為營造和諧穩定的市場和價格秩序做出積極貢獻。
全球供需缺口擴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揚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引發了市場對通脹升溫的擔憂。此前公布的美國4月CPI同比上漲4.2%,創金融危機以來最高。4月PPI也略高于市場預期,進一步證明通脹正在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自去年4月以來持續上漲,使全球通脹壓力持續加劇。具體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主要由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一是全球流動性泛濫,二是全球供需錯位。
去年3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大爆發,對世界經濟及貿易造成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全球央行開啟了一輪大放水,美聯儲緊急降息至近零水平并采取無限量化寬松,各國央行也陸續跟隨美聯儲腳步開閘放水。充裕的流動性提振了市場風險偏好,使美元承壓下行。而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的大幅貶值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動力。去年以來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表現極強的抗通脹屬性,以黃金、銅為代表的第一波金屬漲價與美國M2增速具有很強的同步性。
造成近期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的主要因素是供求錯位。首先從供給端來看,全球疫情的反復導致供應鏈仍面臨一定壓力,近期巴西、印度等大宗商品出口國疫情再次失控、澳洲和中國經貿關系惡化以及中國碳中和目標等因素,使得供給收縮預期明顯升溫。而從需求端看,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并保持韌勁,而隨著疫苗接種加速及防疫措施的放寬,美歐經濟復蘇的預期也進一步強化,推動需求端預期大幅上漲。供需不平衡進一步加劇是推動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我國主要大宗商品分析
去年3月以來,我國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漲勢強勁。一部分是因為疫情之后中國政府通過基礎建設拉動經濟,這促使對生產資料需求強勁增長。在普遍寬松的貨幣政策下,經濟恢復提速,而全球大宗商品受疫情影響陷入供應短缺,此消彼長,帶來全球大宗商品創紀錄的上漲。而另一部分是由于碳中和政策對黑色等高碳排放原材料進行限產。受“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目標影響,部分大宗商品如鐵礦、煤、鋼材等產量預期降低,疊加進口成本上升,也不利于供給端上漲,兩者共同作用使得部分大宗商品供需缺口走闊,從而使得國內部分重要大宗商品價格迅速上漲。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綠色經濟衍生出的商品需求是結構性的,導致商品價格出現分化。新能源本質是取代傳統能源,或導致原油等傳統能源需求中長期回落;除了銅以外的金屬供需緊張關系不明顯、甚至部分商品供大于求,不同品種之間的價格走勢可能進一步分化。
我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表現(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
![]()
此次主要商品價格上漲迅速,礦產、能源、有色、鋼鐵類商品漲勢尤為明顯,已大幅超過疫情前水平。同時,南華綜合指數及工業品指數已持續創新高。與2016年供給側改革不同的是:1)本輪原材料價格漲幅更大,2016年南華綜合指數及南華工業品指數全年分別上漲34.5%、43.9%,而近一年里,南華綜合指數及南華工業品指數分別上漲48.6%、62.3%,指數持續創新高。2)原材料價格上漲已對中下游產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6年,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PPI與CPI走勢幾乎獨立,上游對中下游產業傳導效果并不明顯。但近期工業價格的上漲,已逐漸傳遞到中下游企業,CPI有著平穩增長趨勢。
從具體品種來看,鐵礦、煤、螺紋鋼、熱卷、銅等商品價格增速較快。2021年以來,截至5月18日,我國鐵礦石、螺紋鋼、熱卷、煤、銅期貨價格分別上漲了34.15%、34.51%、37.86%、26.63%、30.24%,增速領先于其他品種。我們認為,供給收縮是本輪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核心因素。
基建行業是經濟復蘇不可或缺的一環。去年疫情爆發后,我國通過財政手段大力發展固投、基建行業,從而達到拉動經濟穩定復蘇的目的,而基建要用鋼、煉鋼要用礦,所以我國自疫情以來對鐵礦、鋼材的需求量恢復穩定且迅速。直至現在,從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看來,擴大內需、加大基建投入仍在支撐鋼材現貨需求,同時通過居民中長期貸款可以看出,居民購房需求仍較高,進一步推動地產業、建筑業發展,也會提振鐵礦、鋼材需求。
從鐵礦石看,價格高漲主要是受國內外雙重供應短缺影響。從海外貿易方面看,我國貧鐵礦含鐵量較低,富鐵礦存量有限、開采成本較高,與品相優良、儲量豐富的澳洲鐵礦石相比缺乏競爭力。所以每年我國都要進口大量鐵礦石,澳洲對于我國是鐵礦石的最大進口國。2020年,我國鐵礦石進口數量高達11.7億噸,而其中從澳洲進口7.1億噸,占比60%。但受中澳緊張關系影響,我國鐵礦石進口難度加大,成本不斷提高,從而減少了進口渠道購買的鐵礦石數量,供給端遭到沖擊。
我國鐵礦石進口總金額及數量
![]()
我國自澳洲進口鐵礦石總金額及數量
![]()
3月17日,因兩會期間河北部分鋼廠未按要求實行減限產,為懲戒相關企業,唐山市再出《關于對鋼鐵企業進行限產減排的通知》,又制定了3月20日- 4月20日的鋼鐵企業停限產措施任務,疊加“碳中和”、“碳達峰”的環保目標施加壓力,對耗能和排污提出明確指標,從而降低市場對國內鐵礦、鋼材供應量的預期,對價格上漲起支撐作用。
以螺紋鋼及熱軋卷板來看,截止3月26日,37家樣本熱軋板卷生產企業中廠內庫存為114.18萬噸,較上月減少16.11萬噸;37家樣本熱軋板卷生產企業中廠內庫存為114.18萬噸,較上月減少16.11萬噸。可以看出,鋼材目前處于去庫存階段,并且隨著終端需求的不斷釋放,鋼材庫存量將進一步下滑,促進鋼材價格上漲。在海內外供應端共同影響下,鐵礦石總體供應量降低,而需求端受購房熱情尚存、房地產與建筑業維持韌性提振,保持著平穩增長態勢。此消彼長下,供需缺口擴大,進一步抬升鐵礦石價格。后市需求需要關注的是隨著樓市庫存回升,房價回落,國家多次強調房住不炒,堅持調控政策不放松,從而階段性影響建筑鋼材需求及價格。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
![]()
螺紋鋼庫存量
![]()
熱卷庫存量
![]()
煤炭作為碳排放最大貢獻者,受到的環保壓力最大。在“碳中和”“碳達峰”的要求下,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降低13.5%、18%,加上“30、60目標”的設定,將推動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及低碳生產這一進程。今年受兩會召開的影響,周邊地區省份煤礦環保檢查嚴格,區域性產地整體供應有少量縮減,對煤價起到支撐作用。同時,煉焦煤庫存整體依舊減少,焦企處于去庫存中,并且焦企開工依舊保持高位,導致焦企庫存呈現明顯下降趨勢,也支撐著煤價上行。
從短期看,受風能、光能新能源設備材料耗能影響,煤炭消費需求在未來五年內仍有小幅增長空間,而供給側在新增產能核準節奏、環保和安監的約束下,或可保持低速增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預測,今年我國煤炭產量將控制在41億噸左右,但通過我國3-4月煤炭平均產量3.71億噸來算,我國2021年煤炭總產量將達到44億噸,因此在2021三四季度,煤炭總產量將較上半年下降,從而完成預期目標。而這一減產預期傳遞到期貨價格中,便呈現為價格上漲。同時,由于去年中國停止向澳大利亞采購煤炭,轉而向俄羅斯,蒙古等國進行采購,無意中提高了成本。加之出口國本國市場受經濟復蘇影響加大了煤炭的需求量,出口量的減少也刺激了煤炭價格的走高。
但從長期看來,“碳中和”這一政策方向將抑制煤炭消費總量,未來對綠色能源的大力發展將對煤炭的供給端及需求端起壓制作用。隨著新能源發電和儲能技術的全面成熟以及下游工業的脫碳,低效煤炭將逐步被新能源以及高利用效率的煤炭所替代,最終保留的煤炭消費主要是化工行業用煤以及能源應急響應的需求。
煤及褐煤進口量
![]()
煉焦煤總庫存
![]()
煤炭產量
![]()
銅是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必要的原材料。疫情后,由于疫苗接種工作陸續推進,全球確診病例增速持續放緩,加之美國1.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推出,帶動市場風險情緒升溫。同時上游南美銅礦供應再度遭遇擾動因素,以及國內銅庫存達到歷史低位,疊加經濟復蘇預期使得需求前景呈現樂觀,提振銅價大幅拉升。銅價的上漲可以從供需兩端進行分析:
一是全球對銅的需求突增。推動全球經濟實現零碳排放是大宗商品需求突增的核心驅動力,其中銅占據重大地位。銅是建設新的可持續的能源基礎設施所必需的原材料,是捕獲、儲存和運輸可再生能源的核心。在全球實現零碳的目標下,綠色銅需求將持續上升,在“碳中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銅自身的供應量不足。由于銅的開采周期長(2-8年),加上采礦業對新資本支出的抵制,使得銅市場無法滿足需求大幅上漲。世界金屬統計局報告顯示,2020年12月全球銅市供應短缺139.1萬噸,此前在2019年全年供應短缺38.3萬噸;2020年12月末報告庫存較2019年12月末水平減少7.6萬噸。可以看出,銅開采的速度遠不及需求增長的速度,2020年總體顯去庫存趨勢,供需缺口持續走闊推動著銅價上行。
長遠看來,銅價將保持上升態勢,在發現更高效、更具性價比的原材料金屬前,銅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新能源的核心部分,環保目標的加壓只會不斷提高國際對銅的需求,并且全球即將迎來疫后復蘇時期,對銅的需求將持續恢復。而銅供應端的開采周期相對較長,這也代表銅的供應量較其余原材料更為穩定,從而決定了短期內無法滿足全球對銅大規模增長的需求,供不應求的局面將進一步抬升綠色銅價格。
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推動工業品價格走高,使下游企業成本提高,進而壓縮企業利潤空間。我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看,影響我國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其他商品更長,對PPI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所以我國PPI對國際原油價格變動更為敏感。我們認為,在全球通脹預期升溫的大環境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
而對于CPI的影響,從傳導機制上看,近年來我國PPI向CPI的傳導關系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加之國內生豬處于下行周期,生豬供給恢復態勢良好,推動豬肉價格下降,同時鮮菜鮮果大量上市,促使需求不及供給,價格迅速回落,食品項總體呈下降趨勢,對CPI上漲產生一定抑制作用。預計CPI漲幅會較溫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近期央行公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我國作為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說明輸入性通脹對國內CPI產生的影響將會較為有限。并且,近期PPI階段性上行,是建立在去年“低基數”的背景下。2020年受疫情沖擊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影響,國內PPI同比有7個月低于-2%,且在2020年5月達到最低值-3.7%,今年3月、4月的PPI同比很明顯受到了較大的低基數影響。去年5月起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修復走高,這將會削弱低基數對PPI同比的貢獻度,預計PPI全年年均漲幅會處于合理區間。
四、大宗商品價格或已臨近高點
針對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這一現象,李克強在5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聚焦大宗商品價格高漲問題。
接下來,我國將通過多項措施共同調節供需兩端,減緩通脹壓力。會議指出,對于鋼鐵行業,要落實提高部分鋼鐵產品出口稅、對生鐵及廢鋼等實行零進口暫定稅率、取消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等政策,促進增加國內市場供應。
而對于能源材料方面,接下來要著力調整結構,抑制高耗能項目。充分發揮我國煤炭資源豐富這一優勢,督促重點煤炭企業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增產增供,增加風電、光伏、水電、核電等出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障,在向“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發展的同時也保證著傳統能源價格不會大起大落。
在外貿上,加強大宗商品進出口和儲備調節,以便更好的應對大宗商品供需錯位所產生的價格高漲。而在市場監管方面,會議要求加強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適時采取有針對性措施,排查異常交易和惡意炒作行為。依法嚴厲查處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散播虛假信息、哄抬價格特別是囤積居奇等行為并公開曝光。
5月10日,多個鐵礦石期貨合約漲停后,大商所及鄭商所均發布公告,上調相關合約漲跌停板幅度及保證金水平,以,并且調整相應交易手續費,從而應對價格高漲這一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12日國常會后,國內鐵礦石、焦煤、螺紋鋼及熱卷期貨價格均已從高位回落超過10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隨著全球疫苗產能覆蓋到大宗商品出口國,全球供需缺口及流動性將逐漸恢復平衡,大宗商品價格終將回落。目前大宗商品價格已反映了當前供需缺口及流動性預期,除非資源國疫情加劇惡化導致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大宗商品價格才能維持強勢。而當前全球流動性進一步寬松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有可能慢慢縮緊。從近期各國央行的動作來看,已有包括加拿大、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央行縮減了購債速度。
另外,盡管此前美聯儲多次重申通脹上行將是暫時性的,并繼續維持其寬松政策。但美聯儲4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有多位聯儲官員認為,如果經濟繼續快速增長,未來可能會在某個時候討論縮減資產購買步伐的計劃。這是美聯儲自去年疫情以來首次發出可能縮減QE的信號。因此從流動性來看,雖然短期內全球流動性仍維持充裕,但貨幣政策已有“調頭跡象”。
從國內角度來看,近期國內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已引起國家重視,后續或有望出臺相關措施改善供需及成本問題。另外,5月18日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價格信號對原材料生產流通的引導作用持續釋放,大宗商品價格將逐步回歸供求基本面。預計全年PPI同比漲幅呈“兩頭低、中間高”走勢,下半年同比漲幅將有所回落。因此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趨于平緩,或已臨近高點,供給端的恢復是大宗商品價格是否見頂的關鍵信號。
新華財經 瑞達期貨研究院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