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頁巖開采熱潮使得美國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然而美國每天仍然需要從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進口數百萬桶石油。
在俄烏沖突全面爆發后,越來越多的美國國會議員開始敦促拜登政府對美國進口的俄羅斯原油迅速采取行動,甚至建議禁止這些石油商品的進口。這無疑給美國總統拜登出了一個大難題:他必須在迎合國內制裁的呼聲和對通脹飆升的擔憂之間尋找到平衡。
隨著本周一開盤后,布倫特原油自2008年以來首次邁向每桶140美元,這一問題已變得愈發緊迫。
那么,美國是否真的有制裁俄羅斯原油等能源商品的底氣呢?俄羅斯石油在美國的能源結構中占據多少份額?潛在的制裁選項最終又是否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呢?
美國每天從俄羅斯進口多少石油?
美國的石油消費量仍遠高于能源企業在美國國內的開采量,這就要求美國需要進口部分石油。但與歐洲相比,美國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較低,進口的原油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俄羅斯。
美國主要從加拿大、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進口原油。甚至于拉丁美洲和西非的一些小國,通常它們向美國出口的原油量也會高于俄羅斯。
去年美國進口的石油和成品油中只有約8%來自俄羅斯,即每天約67.2萬桶。其中,單以原油計算,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數量約占美國進口原油總量的3%,約為每天20萬桶。
為何美國要從俄羅斯進口原油?
美國每天會從墨西哥灣沿岸出口數百萬桶石油,單看這些出口數量,似乎就遠遠超過了從俄羅斯的進口量,那么美國是否能單靠減少出口,就抵消到一部分的進口壓力呢?
答案顯然沒那么簡單。一個世紀前通過的《瓊斯法案》有效地限制了允許在美國港口之間運輸貨物的船只大小,這使得西海岸和東海岸的原油買家實際上無法從美國主要原油產區墨西哥灣獲得充分的供應。對于當地公司來說,用小型船只將石油從該地區運往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基本是無利可圖的,而這些沿海地區的煉油商由于缺乏與二疊紀盆地和庫欣地區的管道連接,大多會選擇從海外進口石油。
美國購買俄羅斯原油的部分原因還為了滿足煉油廠的需求,這些煉油廠需要使用不同等級、含硫量更高的原油,以便以最高產能生產燃料。幾十年前,美國煉油廠的設計大多是以使用含硫量較高的重質原油為標準,而美國國內重質原油的供應相對較少。
近年來,俄羅斯的原油還填補了委內瑞拉和伊朗受到制裁后在世界各地留下的部分缺口。制裁已導致這兩個國家向墨西哥灣沿岸和其他地方的煉油廠輸送此類或類似類型石油的能力受限。
如果美國頒布對俄石油禁令會發生什么?
可以預見到的是,一旦美國正式頒布對俄羅斯石油的禁運,料將進一步大幅推高油價。
此前,加拿大已經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英國領導人也曾公開討論過采取類似舉措的呼吁。美國的禁令可能會給其西方盟國施加更多的壓力,倒逼他們效仿。而這樣的共同施壓的制裁措施料將造成全球能源短缺,從而進一步加劇通脹。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數據,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去年提供了全球10%的石油供應。盡管美國和其他主要石油消費國此前已表示將從石油緊急儲備中釋放6000萬桶石油,以增加全球供應,但這幾乎只相當于俄羅斯6天的原油產量,能起到的作用也將是杯水車薪。
在過去的這個周末,全美汽油均價已升破每加侖4美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根據GasBuddy的預測,美國平均汽油價格可能在5月份上升至每加侖4.3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