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bq1013 于 2022-11-22 09:24 編輯
2017年9月4日,有國內媒體報道了一則讓無數國人為之振奮的消息,前蘇聯著名的航母設計專家,烏克蘭籍科學家瓦列里·巴比奇,拒絕了美國提供的天價薪酬,消息傳來,國內一片振奮,人們紛紛相信,有了這一位重量級科學家的加入,我國的航母發展前景必將一片光明。
巴比奇的名字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說起“瓦良格”號航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巴比奇出生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彼時的蘇聯,正處于戰火紛飛的時代中。
他的父母都是尋常的百姓,文化水平都很低,全家都靠父親打一些零工,賺些小錢度日,母親也經常給他人洗衣干雜活,以此補貼家用。
生在這樣的家庭,對巴比奇來說,既不幸運也幸運,不幸運是因為家庭條件無法給他良好的成長環境,小巴比奇經常要跟著父母外出干活;幸運的是因為他的父母,十分支持他讀書上學,即使家庭再困難,父母也會從不多的開銷中,擠出學費供兒子讀書。
在學校,巴比奇對所有陌生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之心,學習新知識對巴比奇來說,是最讓他開心的事情。
為了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巴比奇經常到老師家中看書,也正是在老師家中,巴比奇第一次接觸到了船舶。
他的老師是一位對船舶感興趣的收藏家,家中擺滿了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船舶模型,每次巴比奇來到老師家里讀書時,都會對這些模型產生極大的興趣,拿在手中細細觀摩,仔細查看他們的結構構造,甚至有些時候,這些模型對他的吸引力要遠遠超過那些書本。
在老師的幫忙下,巴比奇逐漸開始了解了船舶方面的知識,也逐漸開始自己動手,做一些模型。
師生二人常常在家中交流,一起查閱資料,制作模型。在這種環境下,巴比奇便誕生了成年后從事船舶建造行業的夢想。
進入中學后,得益于學校的豐厚藏書,巴比奇進一步了解了船舶知識,并且校長見他對船舶如此感興趣,便破例允許巴比奇隨時可以進入圖書館學習。
在巴比奇25歲時,為了實現兒時的造船夢,在這里,巴比奇第一次全面地、系統系接觸到了真正的船舶,了解到了一艘船舶是如何從無到有的每一步流程,這些不僅讓年輕的巴比奇意識到,自己的造船夢,似乎離自己越來越近。
也是在這里,巴比奇開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一個未來世界級的船舶大師,將從這里走出。
主持“瓦良格”號設計建造在造船廠,巴比奇從一個最基礎的員工做起,在工作中不斷摸索,不斷學習,虛心向老師傅請教,這些都極大地增長了巴比奇的見識。
逐漸地,領導開始讓巴比奇參與到一些重要的項目中來,巴比奇也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大展拳腳,贏得了領導的青睞。
在進入造船廠不到三年后,巴比奇就從一個基礎員工,升遷為高層領導,并且參與過多個項目的建設,逐漸成為造船廠的中流砥柱。
接下來,巴比奇兢兢業業在崗位上工作了十幾年,越老越多的船舶從他的手中誕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蘇聯的莫斯科號以及列寧格勒號。
此時的巴比奇不會想到,不久之后,他將會接到一項意義非凡的任務。1982年5月,時任蘇聯領導人決定建造一艘航母,并且選中了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作為建設單位。
在經過反復醞釀和討論后,三年后的12月4日,時年41歲的巴比奇被任命為總設計師,這是巴比奇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戰。
建造航母與建造普通的船只不同,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畢竟航母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征,是國之重器,一艘航母的性能表現,可反映出其國力強弱。
在正式著手建造航母后,巴比奇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其中,常常在建造場地一待就是一天。
據曾和巴比奇共事的同事回憶,那時的巴比奇,腦子里全都是如何建設航母,就連他的家人來探望他,他都沒時間見。
1990年7月,這艘航母被正式命名為“瓦良格”號,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被日軍擊沉的“瓦良格”號裝甲艦。
一艘航母的建造動輒十年,甚至有的國家為了建造航母,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和不計其數的人力物力,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瓦良格”號的建設也是如此,截止1991年11月,“瓦良格”號的建造工作已經進行了近百分之七十,根據巴比奇估算,最多再有三年,便可竣工,交付海軍。 但是在1991年12月,蘇聯解體的消息,像一個重磅炸彈,迅速傳遍世界,一個超級大國就此不復存在,存在了69年的國家轟然倒塌,世界格局就此發生劇變。
隨著蘇聯的解體,“瓦良格”號的建造工作被全部停止,而且伴隨著烏克蘭的獨立,“瓦良格”號被劃分為歸屬烏克蘭所有。
烏克蘭政府原本計劃繼續建造“瓦良格”號,雖然剩余工程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但是根據估計,至少需要2億美元才能完成。
剛剛獨立的烏克蘭,根本沒有能力承擔這筆天價費用,“瓦良格”號的建設被徹底中斷。
此后幾年中,它被遺棄在海岸邊,期間,俄羅斯政府也曾和烏克蘭政府洽談收購,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巴比奇在這段時間里,也多方斡旋,希望政府能夠繼續“瓦良格”號的建造,但是都沒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對巴比奇來說,“瓦良格”號就是他的孩子,看著被遺棄在海岸邊的它,巴比奇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造船廠的停工,巴比奇也失業了。
在失業的時間里,巴比奇并沒有放棄努力和前進,在斡旋無果的同時,潛心研究創作,并且寫出了《我們的航母》、《圣尼古拉斯及其航母》、《航母海上對抗》等書,這些書目都是航母建設參考的重要資料。
同時,巴比奇相信,“瓦良格”號一定會有大放光彩的時候,時刻關注著它的動向。
就在幾年后,烏克蘭政府找到了出售“瓦良格”號的對象——中國,巴比奇聽聞后欣喜若狂,積極參與到航母的出售洽談中。
“瓦良格”號的出售之路極其坎坷,由于美國的干涉,烏克蘭政府被迫拆除了“瓦良格”號上所有的武器設施,航母幾乎成了一個只有鋼鐵外衣的空殼。 即便是這樣,整個航母的出售,仍然遇到了多重阻撓。
“瓦良格”號的回國之路
“瓦良格”號的收購,歷經多年才得以完成,在這背后,徐增平的努力不容忽視 。
在起初,烏克蘭方面對“瓦良格”號開出的價格高達1億美元,但是徐增平手里只有2000萬美元。
為了能夠以最低價買到“瓦良格”號,徐增平多次飛赴烏克蘭,同政府洽談,并且為表誠意,徐增平預付了200萬美元的定金。
經過數天的談判,徐增平的誠意終于打動了烏克蘭政府,同意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瓦良格”號,只相當于原價的五分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同時,為了避免美國的阻擾,徐增平創建了一家公司“創律集團”,并且對外宣傳,購買“瓦良格”號是為了打造一座海上移動娛樂場所,而且所有的資金,均來自徐增平的創律集團。 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也找不出任何阻撓的理由,“瓦良格”號終于順利交付。
但是緊接著另一個難題又擺在了徐增平面前,如何將“瓦良格”號運回國?
在辦理了諸多手續后,1999年,“瓦良格”號終于開始了回國之旅。由于動力設施被拆除,徐增平不得不租用了一艘龐大的運輸船,拖著“瓦良格”號回家。
但是在運輸途中,又遭遇了土耳其的無故阻撓,并且開出了天價過路費,“瓦良格”號一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停泊數月之久。
最終,經過我國政府和土耳其政府的多次談判,在2001年8月,土耳其政府宣布,將對“瓦良格”號放行。
作為條件,土耳其政府獅子大開口,借機向我國索要了大約4億美元的經濟建設援助,而且要求開放旅游。
為了能夠盡快使“瓦良格”號回國,避免再生波折,我國最終答應了這一條件。
001年11月,“瓦良格”號重新起航,在后續的路程中,運輸隊遭遇了極端天氣,“瓦良格”號險些失控,幸好有希臘派出的船只和直升機幫助,才有驚無險。 3個月后,“瓦良格”號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了南海,正式進入了我國領海。
又經過了一個月的航行,2002年3月4日,“瓦良格”號終于抵達了大連港。
巴比奇拒美來華,投身核潛艇研制
在“瓦良格”號順利抵達中國后,巴比奇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在他看來,投入了自己大量精力的“孩子”終于有了一個安穩的家,而且更重要的是,巴比奇決定,繼續為“瓦良格”號的建設做點什么。
巴比奇毛遂自薦,來到了中國,希望能夠參與到我國航母的建設中來。作為“瓦良格”號的總設計師,他對這艘航母的種種細節了如指掌,并且給我國工程師詳細講解了瓦良格號的設計建造過程,這些都對日后“遼寧艦”的建造,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經過長達十年的改造建設,2012年9月25日,煥然一新的“瓦良格”號被更名為“遼寧號航空母艦”,簡稱“遼寧艦”,在這一天被正式交付海軍,實現了我國海軍航母零的突破。
對此,巴比奇曾直言:“瓦良格”號找到了它最好的歸宿。
在實現航母零的突破后,我國國產航母的建造也正式開始。
早在2014年,國產航母的建設便開始動工,在2017年4月26日,被定名為“山東艦”的國產航母正式下水。
有了“遼寧艦”的建設經驗,“山東艦”的建設工作進展得十分順利,2019年12月17日,經過為期五年多的建設,“山東艦”在海南三亞軍港正式交付海軍使用。
從“瓦良格”號回到祖國的2002年,到“山東艦”的成功交付,僅僅過去了18年的時間,18年看似很長,但是從軍事武器研發的角度來看,也就是一個研發周期而已,甚至對于潛艇、航母這類國之重器,十幾年的時間根本不夠。
在航母上實現巨大突破后,我國又將目光放到了研制新一代的核潛艇上。
在此前,我國已經研制了091、092、093和094各制式的核潛艇,但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新一代核潛艇的研發也被推上日程。
2017年,我國為了研發新一代核潛艇,但是在此之前,作為世界航母界的大師級人物,巴比奇同樣收到了美國方面的邀請,而且待遇極為優厚。
但意外的是,在聽聞中國要研制新一代核潛艇后,巴比奇毅然拒絕了美國給出的優渥條件,前往中國參與到研發中來。
在巴比奇看來,“瓦良格”號在中國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完成了自己未竟的夢想,這一點,讓巴比奇看到了一個大國的擔當。
其實,巴比奇之所以拒絕美國方面的招攬,還有一重原因。
早些年,還在巴比奇主持建造“瓦良格”號時,就受到了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而且在蘇聯解體后,“瓦良格”號的建造被迫中止,在烏克蘭政府出售“瓦良格”號時,也是迫于美方壓力,而不得不將接近完工的“瓦良格”號拆除。
在巴比奇的眼中,再者,巴比奇原本就是蘇聯人,美蘇爭霸注定了兩國人民本就不會走到一起,在這樣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巴比奇自然而然地拒絕了美國,轉投中國的懷抱。
2017年,在青島中烏特種船舶設計研究院的官網上的外籍專家一欄中,巴比奇的名字赫然在列。
巴比奇的加入,將為我國特種船舶的設計研發工作,帶來強有力的幫助。
事實上,這并不是巴比奇第一次與中國,與山東結緣,早在2014年,巴比奇就曾被山東省聘請為外籍專家,在山東省科學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就職,并且在當年獲得了山東省政府頒布給外籍專家的最高獎項——“齊魯友誼獎”。
巴比奇來到中國后,不僅僅為我國的核潛艇事業貢獻力量,而且還特別重視和學生交流。
2018年4月,巴比奇來到了威海市三里河中學,在這里舉辦了一場科普報告。
在整個報告期間,巴比奇生動地講述了“瓦良格”號的設計和建造過程,尤其在講到“瓦良格”號艱難的回國旅程時,眼中竟隱隱有些熱淚。
在巴比奇的講述中,臺下學生的思緒也被帶到了當年,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他們或許無法切身實地地感受到建造一艘航母的艱難,但是從巴比奇的言語中,他們能感受到,祖國為了實心航母零的突破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在結束三里河中學行程一段時間后,巴比奇又來到了山東交通學院,在這里舉辦了一場名為“航母發展史及其現狀”的主題講座。
在講座上,巴比奇詳細地介紹了世界航母的發展史,以及對各個國家的現役航母的分析。
此外,巴比奇還在會上,就一些軍事和學術方面的問題,與在場的學生深入交流探討。
演講結束時,巴比奇還特別表示,他對我國未來的航母發展充滿信心,并且會躋身世界航母強國。從他的言語中,可見巴比奇對中國的熱愛與贊美。
結語
作為“瓦良格”號的總設計師,巴比奇在我國“遼寧艦”的建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的航母建設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如今,巴比奇將作為外籍專家,為我國新一代核潛艇的研制出謀劃策。
他來到中國,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更是為了讓我國的科研事業再創輝煌,作為外籍專家,巴比奇選擇了中國,而中國,也絕對不會辜負他的人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