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鈉離子電池的好處在于不需要用到鈷、鎳這些稀有金屬,而我國的金屬資源并不豐富,所以從能源安全的角度考慮,鈉電池的可靠性更強一些。
另外,鈉離子電池還有兩個目前能看到的優勢,一個是安全性要比鋰電池高;另一個是在鈉電池量產之后,成本預計會比鐵鋰電池便宜20-30%左右。
優勢突出但弊端也相當明顯,能量密度是鈉電池最大的硬傷。 目前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能達到300Wh/kg,磷酸鐵鋰電池能達到180 Wh/kg左右,而鈉電池能量密度的理論天花板在200 Wh/kg左右,但目前的技術普遍在90-140Wh/kg之間,循環次數1000-4000,僅優于鉛酸電池。
所以,這里我們不得不夸一下寧德時代,其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就能做到160Wh/kg,在這個領域基本可以傲視全球了。當然,這與他們多年來深耕鈉離子化學體系材料的研發有直接關系。
在強大的研發實力之下,也讓寧德時代有底氣將下一代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研發目標定在200Wh/kg以上。
站在當前時點來看,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即便達到天花板的200Wh/kg,從新能源車電池需求匹配度上去看,也沒有完全替代鋰電池成為主流技術的可能性。
不過,考慮到鈉儲量比鋰豐富,應當重視鈉電池作為技術儲備、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意義。因此,各大動力電池企業爭相布局鈉電池,除了考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外,其目的還在于充分產業化之后,搶占儲能市場。
不過,我們也應當清醒的看到,動力電池企業扎堆布局鈉離子電池的背后,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鋰電池上游原材料價格一路高漲。 隨著下游需求及產業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今年以來,國內鋰電產業部分中間產品及材料價格劇烈波動,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均價達到60萬元/噸左右,而在2021年年初,電池級碳酸鋰的均價為5萬元/噸,一年漲了十幾倍。
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于動力電池企業成本影響非常大,部分電池制造商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如果提高電池價格,可能會失去長期訂單;另一方面,如果不漲價,企業將承受巨大壓力,生存可能會受到威脅。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此前表示,這兩年原材料價格暴漲,對整個產業鏈造成了巨大傷害。
三元材料直接受貴金屬鎳、鈷、錳等價格波動影響,而全球鋰礦、鈷礦、鎳礦資源多集中在海外,如智利的鋰精礦、剛果的鈷礦、澳大利亞的鎳礦,定價權幾乎均被頭部礦業集團所壟斷。
在如今疫情和需求上升的情況下,難免發生哄抬價格的情況。2020年鎳、鈷、錳價格上漲,使得車企紛紛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國產后價格一路下降的特斯拉Model 3就是一個典型。
所以說,動力電池企業過分依賴的原材料,有時候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發現質的變化。而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布局鈉電池,很大原因就是要擺脫對境外鋰資源的依賴。
與鋰資源相比,我國鈉資源儲量豐富且分布廣泛,同時鈉電池大規模商用后,還具有較大成本優勢。而作為一種兼具資源、成本優勢的技術路線,其產業化之后不排除部分替代鐵鋰電池的可能。
就目前來看,布局鈉離子電池企業已經逐漸多了起來,同時,鈉離子電池原材料公司也出現了一大批,如負極材料企業翔豐華,正極材料企業容百科技,鋁箔企業鼎勝新材、南山鋁業、明泰鋁業、萬順新材等。
在鈉離子電池領域,我們基本可以形成國內自循環,無需再去依賴國外資源。因此,無論是出于戰略布局還是原材料漲價等外因,發展鈉離子電池都被視為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破局之戰。
而就鈉離子電池本身而言,也是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