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人來說,2022年,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無論是瞬息萬變的環境與形勢,還是工作和家庭的跌宕起伏,都讓人感到沉痛,以致于渴望急速翻篇。
2023年,經濟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復蘇?各行各業會有哪些新的變化、新的發展?活下來的企業,如何活得更好?普通人的機會在哪里?
01 報復性消費會不會到來?
從2023年元旦開始,人們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奔向遠方,三亞海灘人潮洶涌。
到了春節,這股熱潮持續蔓延。根據多家旅游平臺發布的春節大數據:“春節去哪”熱度暴漲,“海島”“溫泉”“民宿”成為春節假期熱度最高的三大關鍵詞,旅游市場火熱升溫。
國內游回暖的同時,跨境游也在寒冬中積勢蓄能。12月26日,“乙類乙管”方案發布后,旅行平臺上的出境游搜索量瞬間暴漲。
而據國家移民管理局分析評估,預計2023年春節假期全國口岸出入境人數日均將達到6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倍,是2019年同期的32.7%。
壓抑了三年的旅游需求,終于要開始噴發了?
關于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待。2023年,消費的反彈勢必到來,但“報復性消費”的可能不及預期。
這背后有一組數據耐人尋味:截至11月末,全國的住戶存款達到了118.5萬億元。相當于近1年的時間,居民存款余額增長約17萬億,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暴增。而2019-2021年的居民存款余額增量都只有10萬億左右,再往前則普遍低于5萬億。
![]()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也就是說,現在銀行里躺著中國老百姓118萬億的巨額儲蓄,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然而,與之相對的是,貸款數據卻持續下滑,跟往年相比,去年1-11月份的新增貸款幾乎腰斬。
存款對應的是儲蓄意愿,貸款則主要反映購房購車的需求。這說明,在過去的一年中,民眾手里有“糧”,但消費卻更加理性和謹慎,消費主張由“什么引起我關注我就買什么”向“我需要什么就買什么”轉變。
2023年,如何刺激居民消費成為的一道關鍵命題。
但需要清醒的認識到,民眾的消費意愿更多的是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期之上——就業市場是否明朗,工資能否上漲,國民經濟是否平穩增長,“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是否還會暴發?
換句話說,只有民眾對未來感到樂觀才有可能激發強大的消費欲望。而預期恰恰是當下最稀缺的東西。
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3年麥肯錫中國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呈現出“選擇更明智,消費未降級”的消費趨勢,消費者們并沒有在選擇品牌和產品時妥協,而是更加謹慎的進行權衡,更積極地尋找折扣和促銷。
說白了,2023年還是利好“拼多多”們的一年。
具體而言,食品飲料等剛需消費品的品類大盤將會保持穩定,但很難出現行業性的高速增長;而受到疫情限制的消費領域,像餐飲、影院、旅游等行業將擁有相對較大的回升和反彈空間;反之耐用消費品、升級替換類消費恢復會較為緩慢。
從時間節點來看,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依然相對低位運行,第二季度后將出現溫和的反彈和復蘇。
總的來說,溫和回暖是2023年的主基調,但“報復性消費”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02
互聯網觸底反彈
2022年,對互聯網行業來說,也是無比沉痛的一年。
市值縮水近半、業務線被砍、營收凈利雙雙下滑、降本增效成為年度核心主題……就連騰訊都危機感拉滿,在2022年底召開的線上內部員工大會上,大會主題直接定為“降本增效”,并且與往年內部大會講話以鼓勵為主的溫和風格不同,馬化騰的講話多了幾分銳利。
互聯網一夜入冬!
然而,跨進2023年,畫風卻突然一轉。有大佬在平臺分享“2023年行業預測”,其中第一條就是,明年互聯網行業全面回暖,大企業重啟招聘,利潤,薪水都會大幅度增加。
這一預測是否精準難以判斷,但有幾個積極信號的確值得關注!
首先,2022年12月1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其中有兩個詞頗有深意,一個是“實施常態化監管”,一個是“支持”,前者意味著未來監管將告別雷霆萬鈞的非常手段,變成細水長流的常態化舉措,后者則亮明了國家的態度。
這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
要知道,2021年還是一個“防止資本野蠻生長”的反壟斷時期,再加上美國對出海中概股的層層嚴查,平臺企業告別高歌猛進。
如今隨著政策的表態,對平臺經濟的監管翻開了全新一頁。而僅一天之后,又一重磅利好接踵而至。
當地時間12月15日上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發布報告,宣稱歷史首次完成對中概股底稿審查,撤銷了2021年的決定。
這意味著中概公司集體從美股退市風險進一步減輕,甚至解除。
從業務增長曲線來看,雖然隨著網民數量見頂,互聯網企業背靠人口紅利、依托模式創新,就可以在藍海里快意淘金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但互聯網依然有未來。
這個未來可以立足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日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自“十三五”以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8.6%;2021年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9.8%。
而當下,互聯網仍然是數字經濟的主導力量,互聯網平臺也成為數字經濟重要的企業組織形式。 對企業來說,這就意味著巨大的機遇。
另外一方面,互聯網作為吸納就業人口大戶,在穩定就業市場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23年,要想恢復民眾的信心,穩定就業是極其關鍵的一環。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行業吸納就業人口的作用,就必須進一步激發行業活力。
2023年,將會是互聯網行業施展拳腳的一年。
03 教培迎來新的轉機 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教培行業迎來地震,相關企業紛紛被迫轉型。
新東方絕處逢生,通過“東方甄選”直播帶貨,上演了一場大逆轉,股價年內增長800%。但剩下的大多數教培企業依然在轉型與求變中掙扎。
不過,2023年,教培行業可能會迎來新的轉機。
2022年底,頂層設計文件《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重磅出爐,其中重提了“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文件說道: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全面規范校外教育培訓行為……
有人認為這是在給課外培訓松綁。其實,這是給教育培訓指明了方向。
細細琢磨文件的表述:對于“多樣化教育服務”是“鼓勵”,對于“民辦教育發展”是“支持和規范”,而對于那些可能涉及學校、學生的“校外教育培訓”,需要的是“全面規范”。
換句話說,以規范為主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監管不會動搖。
但同時,“多樣化教育服務”以及“民辦教育發展”將迎來機遇,尤其是民辦教育細分領域的職業教育依舊以政策利好為主。
而且國家鼓勵社會資本辦職業教育,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主導建立全國性、行業性職教集團,鼓勵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民辦學校在職業教育賽道將煥發新生。
有研究機構預計,由民辦中職、大專、職業本科組成的民辦學歷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到2031年有望增長至6600億元,未來十年有3倍增長空間。
至于“多樣化教育服務”,素質教育可能成為重點發力方向。K12教培中,2023年有望成為素質教育轉型大發展元年。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為寒冬中的教培行業開啟產業轉型新契機。
04 新能源汽車遭遇“變數” 新能源汽車是當下增長最快的行業。
自2015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創歷史新高,達到352萬輛,增長1.6倍;2022年預計銷量670萬輛,再次翻倍。
![]()
要知道,在2022年所有社會消費品中,除了剛需產品外,民眾減少了一切非必要品的開支,像餐飲、服裝、化妝品、金銀珠寶、煙酒等均出現負增長,但新能源汽車卻成為一種在經濟波動時逆勢上漲的奇觀。
這就是趨勢的力量。
而且,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正實現“換道超越”。
2022年全球每賣出10輛新能源汽車中,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占到了6輛;出口方面,去年前11個月,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了一倍。在歐洲,每十臺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臺來自中國。
在燃油車時代,這是想都不敢想象的。
進入2023年,新能源車行業最大變數可能來自“國補”退場。
2023年1月1日,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正式宣布結束,這標志著延續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落幕。
在過去上十年時間里,補貼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可或缺的政策紅利。雖然“國補”退場后,車企會經歷陣痛期,但也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重要轉折點,從“政策導向”徹底轉到“市場導向”。而且,市場會加速洗牌,企業比拼真正實力的時刻到來。
不過,由此引發的另一大不確定性成為一把懸在車企頭頂的利劍——“國補”退場后,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熱情是否會消退?
先說整體趨勢,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仍將保持較高速增長。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預計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900萬輛,同比增幅在35%。
另外,根據新興產業成長的“S型曲線”理論,消費品滲透率從0到10%可能需要10年、20年,但市場滲透率超過20%,被認為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拐點,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沿著這條曲線最終行業滲透率將達到70%以上。
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經突破30%,即中國每賣出10輛乘用車的時候,新能源汽車占到了3輛。這表明,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中國消費者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消費習慣。
“國補”落幕可能會給新能源汽車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市場穩中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05 大健康產業蓄勢待發 從國家兜底到每個人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疫情后時代真正到來,健康需求前所未有的旺盛。
“全民拼免疫”時代,大健康產業或噴薄發力。
![]()
2022年年底,就在大家都在瘋狂搶購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品時,還有一大批人正在囤保健品。
去年12月以來,“抗陽”需求一度引發維生素、益生菌等產品熱賣,接下來的“陽康”階段,“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成為主流訴求,再疊加備年貨購物需求進入高峰,保健品消費升溫。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2021年中國保健食品市場規模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21年市場規模為2167.65億元,同比增長7.39%。
![]()
而且,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對進口/功能性保健產品的需求顯著增加。這種增長是由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服用補充劑以維持營養平衡、免疫力、消化系統、頭發和皮膚的好處,以及對促進睡眠和注意力等功能的支持作用。
2023年,由于感染風險的不確定,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保健品行業升溫。
此外,大健康領域還值得關注的是養老服務。
去年一整年,養老領域迎來密集的政策利好。尤其是年底的兩份重磅文件,將養老行業推向高潮。
年底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要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適應人口老齡化進程,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接下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將養老服務規劃成擴內需重要場景,并將其提升到和房地產、新能源汽車同樣的高度,足見其重要性。 目前我國正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35年,將會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積極應對老齡化,大力發展普惠式養老服務,成為一條基本國策,是國家戰略,也是確定的市場。
“國家隊”的積極入場,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去年以來,北京康養集團、上海康養集團、蘇州康養集團、大連康養集團等“國字頭”隊伍陸續入場養老產業。
2023年,圍繞養老行業布局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總的來看,消費領域(餐飲、文娛、旅游、影院)、互聯網、教培(職業教育、素質教育)、新能源汽車、大健康(保健品、養老行業)等行業存在著大小不一的發展機遇,審時度勢、精準踩中風口,企業才能逆風翻盤。
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