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6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址舉行的首批機臺設備到廠(First tool-in)典禮上,美國總統拜登親自到場。
在蘋果CEO庫克、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等900多位政商界大佬的圍觀中,拜登顫巍巍地發表了宣言:
“美國制造業回來了”。
從過去可以納入經濟學教科書的“產業空心化”典型,到如今迎回制造業,拜登政府在近幾年里處心積慮,打出了一套教科書式的“組合拳”,給市場經濟好好上了一課。
一、真的回來了
先看看宏觀數據:
在美國官方發布的GDP數據中,工業活動主要體現在“商品”(Goods)部門中。有的分析報告選取整個部門作為工業活動指標,有的只將商品中的“耐用品”(Duration goods)作為指標,還有的會更加精細地篩選商品品類。
不過從分析宏觀趨勢的角度出發,各種選取方法對結果的影響相差不大,這里我們選取整個部門來看。
![]()
可以看到,美國制造業產值占GDP比重從21世紀初開始,總體上呈持續下滑的趨勢,2008年的金融海嘯還加劇了這一過程,帶來了異常劇烈的下跌。
然而,這一趨勢在特朗普任上發生了劇變。
如同過山車一樣,原本在2018年還大幅衰落的工業生產,到2020年不僅止跌,還快速反彈,并且一直延續到下一年。
等到拜登上任后,美國制造業產值有所回落——可能和很多人印象中的“最強招商主任”的名號不符——但依然總體延續著之前的強勢。
生產的復蘇直接帶動了出口的增長。2022年,美國商品出口連續第2年大幅增長,達到30087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了4531億美元。
尤其是那些美國本就強勢的領域,表現更加突出。
比如在“工業皇冠”的航空領域,民航客機出口增加了47億美元,而“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航空發動機出口增加了72億美元。
除此以外,美國2022年各類電氣設備出口增加了62億美元,醫藥設備、測控設備、計算機等產品也出現了相當幅度的增長。
更值得關注的是就業,這是把美國民眾拉回現代社會的生產系統,凝聚社會共識,彌合社會分裂的關鍵。
據專注制造業回歸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回流倡議”(Reshoring Initiative)去年底的估計,2021年制造業回流已經帶回了約26萬個就業機會。2022年全年,預計這個數字將達創紀錄的35萬個。
要知道,從金融危機到這之前的近10年時間里,總共也只有約100萬個崗位回流美國。
這之中,既包括臺積電、英特爾、三星到美國建設高端的晶圓制造廠,也有如福耀玻璃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另外不少原來在歐洲的、被俄烏沖突逼走的,覆蓋了從工業原料到制成品各個行業的頂尖玩家,包括但不限于:
荷蘭化工企業OCI NV宣布,將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擴建氨氣工廠;
盧森堡鋼鐵巨頭安塞樂米塔爾鋼鐵集團在削減2家德國工廠產量的同時,又要擴建位于得州的工廠;
大眾汽車宣布,在美國擴張業務;
特斯拉則宣布,考慮到拜登政府8月出臺的稅收抵免政策,公司決定暫停在德國生產汽車電池的計劃。
數據顯示,僅俄克拉荷馬州,就收到了60多家德國公司的橄欖枝,其中包括漢莎航空、阿爾迪、費森尤斯和西門子。該州稱,這些公司在最近的擴張中投資了近3億美元。
這一成果產生了驚人的效應。
不僅是制造業本身帶來了巨大產值和就業,更是因為作為經濟體的造血器官,支撐著整個經濟體的血液循環,具有巨大的乘數效應。
一件商品從生產線上下來,在全社會流通一圈,就能創造數十上百個工作崗位,以及大量的GDP。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實現美國制造業復興》(Delivering the US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美國制造業GDP盡管只占了GDP的11%(以耐用品作為口徑標準),直接創造了8%的就業崗位,但催生了20%的國家資本投資、35%的生產率增長、60%的出口和70%的企業研發支出。
在本世紀20年代剩下的時間里,關鍵制造業的繼續回流,將使美國的GDP再增長15%以上。
回顧下來,美國這輪推動制造業回流的組合拳,環環相扣,效果驚人。
二、四記重拳
1、精準把握及控制地緣熱點事件進程,塑造并維持“損友利己”的國際形勢。
俄烏沖突至今為止,已經1年。而這持續1年的地緣政治沖突,幾乎瓦解了歐洲高端制造業體系。
從2月沖突爆發到8月,短短半年時間,被視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TTF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從132.71歐元/兆瓦時,直接突破300歐元/兆瓦時大關,上漲1倍有余。
這直接帶崩了歐洲工業。
從3月起,此前一直穩定在接近60高位的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PMI)指數一路走低。時至7月,歐元區制造業PMI跌破50的枯榮線,繁榮變成蕭條、萎縮,且還在一路下滑。
![]()
危機對歐洲工業界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大量企業外遷,以尋求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那些。而美國則從中獲利,吸引了大量歐洲工業的資源,并在全球市場上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
2、頂住全球政治正確浪潮和輿論壓力,為保證本國制造業競爭力奠定基礎。
環保、低碳和新能源已經是新的全球政治正確標準,但美國卻逆勢而上。
從世紀初就發起破壞地質環境和大量消耗水資源的頁巖革命。隨著水平鉆探和水力壓裂法的大量使用,美國人正在從地殼中榨干每一點石油和天然氣。
尤其是在本身以“反主流”作為標簽的特朗普上臺之后,退出《巴黎協定》,推行“美國優先”,重啟頁巖開采,重啟Keystone X等等,徹底解開了美國油氣行業的枷鎖。
在特朗普任上,美國國際能源地位飛速提高。
美國能源信息署發布的《能源短期展望報告》指出,2019年美國石油出口量首次超過進口量,甚至一度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第69版)》,2019年全球天然氣產量增長了1320億立方米,其中美國增長量為850億立方米,幾乎占據了全球凈增長的2/3。
而在俄烏沖突的刺激下,美國還可能在明年成為原油凈出口國。
隨著地緣沖突的時機出現,這一舉措成為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的關鍵法寶。歐洲因為能源短缺而出逃的企業,在美國找到了理想的落腳點。
3、大力補貼制造業,用真金白銀吸引產業回流。
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以下簡稱“芯片法案”)。
根據該法案,美國將向半導體行業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并為企業提供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抵免,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制造芯片;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持,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
在補貼刺激下,芯片廠商爭相落戶。
之后不久,美國又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總計投入資金高達4370億美元,其中近3700億美元涉及包括電動車、風能、光伏、氫能等與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主題相關的行業。
新法案還具有排他性條款,除了要求獲得補貼的電動汽車必須在北美組裝,還要求電池中的材料和“關鍵礦物”必須來自美國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
該法案甚至引發了盟友的恐慌。韓國經濟新聞報道稱,韓國政府和企業將之視作將韓國產電動汽車排除在補貼對象之外的“歧視性”法案。
《韓民族新聞》去年在報道中稱,相關政策引發了韓國“制造業空洞化”憂慮,韓國國際貿易協會就《通脹削減法案》致信美國,指出該法案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以及韓國和美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背道而馳”。
不僅是中高端制造業,美國部分州和市還會向所需的低端制造業提供補貼。
比如曹德旺在俄亥俄州莫瑞恩市投資福耀玻璃工廠,莫瑞恩市層面承諾,雇傭人數達到1500人,從第3年開始每年補貼20萬美元,5年至少補償100萬-180萬美元,雇傭員工越多補償額越高。
州政府層面另有補貼:雇傭美國員工1500人以上,5年內至少還會補償1300萬-1500萬美元。同樣雇傭人數越多,補償金額越高。
莫瑞恩市政府還免去了15年的福耀新建辦公樓等設施的產權稅,該政策讓福耀截至目前受益至少800萬美元。
在采訪中,曹德旺透露,雖然美國藍領工人成本是中國8倍,但供應美國市場的運輸費用只有中國生產的一半,美國能源成本也是中國一半,在高額補貼下廠房建設基本不花錢,再加上稅收差異,在美國本土建廠更有利可圖。
4、以政治手段,人為制造全球經濟體系分裂。
其典型案例就是通過“長臂管轄”,斷絕他國經濟實體和國際市場的聯系。比如至今已經實行第5輪制裁,對中國通訊業務領頭羊華為進行打擊。
通過這一舉措,不僅使得美國本土通訊產業實現“去華為化”,也逼迫著其他不少國家和華為劃清界限。
同樣的事件還出現在半導體等其他前沿制造業競爭激烈的領域。
就是通過十幾年布局的這幾招連拉代打,美國成功在近段時間實現了“制造業回流”。
總體而言,美國為推動制造業回流,維護其在全球經濟中霸權地位,手段頻出,招招致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