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擁擠的賽道 早在十幾年前,美劇《越獄》中就展示出了高轉化效率的太陽能技術;到了今天,光伏產業無論是在技術還是應用領域都已經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分別達到82.7萬噸、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長均在55%以上;在市場應用方面,國內光伏大基地建設及分布式光伏應用穩步提升,光伏新增裝機超過87GW,同比增長59.3%。
除此以外,中國在太陽能發電方面一直領跑全球,并且全面控制供應鏈。
國際能源組織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擁有全球79%的多晶硅產能,占全球晶圓制造的97%,并生產了全球85%的太陽能電池。
豐富的產能和擴大的產業規模都讓我國成為光伏領域的出口大國。2022年,我國全年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超過512億美元,同比增長80.3%,有效地支撐了國外光伏市場增長和全球新能源需求。
實際上,我國取得如此優異的的成績實屬不易。近十年來,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壓從未停止。 早在十年前,美國掀起“雙反”熱潮,并大幅提高了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與太陽能電池產品的關稅,致使我國光伏產業損失慘重;2018年,美國又通過實施201法案,使得我國光伏企業紛紛瞄準東南亞市場,選擇在泰國、越南等地區設立工廠,以推行產能布局全球化和市場銷售全球化。
直到2021年,美國恢復了201雙面組件關稅豁免權,這意味著出口到美國不再需要增加關稅。
而在這十幾年里,我國光伏企業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使得產業技術優勢明顯,在全世界的滲透率也在逐年增加。
從出口區域分布看,2022年歐洲依然是中國最主要出口市場,約占出口總額的46%,占比繼續提高。
除了受“碳中和”政策的影響外,俄烏沖突后的能源緊張也導致了歐洲市場的爆發性需求。
在此前Green Recovery的大背景下,歐洲需求常年穩定在20GW左右,差不多每年10%的穩定增速。但在2022年,各組件廠發貨量統計預計向歐洲發貨達到50GW+,需求超出市場預期。
極大的市場需求、向好的行業政策,都讓光伏產業成為火熱賽道,眾多產業紛紛跨界布局。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就有約70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其中既有中國燃氣、海爾集團、美的集團等耳熟能詳的500強企業,也包含乳企皇氏集團、玩具商沐邦高科等各個不同領域上市企業。
除了企業以外,各省市也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的蓬勃發展,作為工業硅生產大省四川也不例外。
2.千億硅谷 提及光伏,大部分人會想到那些位于高原地區的省份;提及四川省,更多的人則會聯想到白酒和電子信息產業。四川和光伏,在大部分人的概念里,著實離得有點遠。
然而事實上,四川一直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產出大省。
由于我國光照充沛,光能資源分布較為均勻,因此發展光伏產業對地理位置要求不高,關鍵在于進行光伏發電的關鍵元件——太陽能電池。 根據半導體材料的不同,光伏電池技術主要包括晶硅電池、薄膜電池以及疊層和新結構電池(第三代電池)。
由于晶硅電池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工藝成熟、原料儲量豐富等優點,目前占有太陽能電池95%的市場。
晶硅電池的原材料主要為單晶硅和多晶硅,多晶硅又是生產單晶硅的直接原料。由此可見,在整個光伏發電的產業鏈上,多晶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川之所以在發展光伏產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關鍵在于它本身就是多晶硅的原材料——工業硅大省。
![]()
據統計,2021年我國工業硅前三大產區依次是新疆(127萬噸)、云南(52萬噸)、 四川(49萬噸),分別占比44%、18%、17%,三省份合計供應量接近八成,其他產量零散分布在福建(11萬噸)、內蒙古(10萬噸)、甘肅(10萬噸)、陜西(7萬噸)、貴州(6萬噸)等省份。 有了原材料的支持,無論在多晶硅產量還是產能上,四川都占有一席之地。
根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多晶硅產量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四川和江蘇,分別占比55%、14%、11%和9%,四省合計產量占比89%;產能主要分布在新疆、江蘇、 內蒙和四川,分別占國內總產能的47%、14%、12%和11%,四省產能合計占比84%。 撐起四川多晶硅產能一片天的,是藏在其省份腹地的千億硅谷——樂山。 實際上,樂山的晶硅產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1964年,冶金工業部將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338研究室內遷到四川樂山峨眉縣,定名為“冶金工業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代號739。一年時間,739廠建成多晶硅和單晶硅車間,并且全面投產,真正開啟了晶硅材料產業化的序幕。樂山也因此成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晶硅材料生產基地。 到了七十年代,739廠更名為“峨眉半導體廠”,并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先后掌握了4大關鍵技術,為中國多晶硅產業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而到了今天,隨著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光伏產業迎來了行業高速發展時期,樂山的晶硅產業也迎來了風口。
在四川積極培育樂山高純晶硅特色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政策指引下,樂山開始打造“綠色硅谷”。
根據政府信息,截至目前,全球光伏頭部企業已有7家落戶或參股樂山,全市形成17.3萬噸高純晶硅、50GW單晶拉棒切方和17GW硅片的年生產能力,高純晶硅產能居全球前列。
在產值方面,2022年,樂山晶硅光伏產值突破650億元,到2025年,樂山晶硅光伏產業產值有望突破2000億元,形成50萬噸以上高純晶硅、100GW拉棒切方、100GW切片、50GW電池片、30GW組件生產能力。
3.如何跑贏 誠然,光伏產業是如今的熱門賽道,熱門的背后是市場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以及中國豐富的工業硅對太陽能電池制造的有力支持。
然而,繁榮之下,總有隱憂。
首先就是太陽能發電轉化率的問題。 在晶硅電池技術路徑下,光電轉換效率已然面臨瓶頸期。
晶硅太陽能電池理論極限效率為29.43%,普通單晶硅電池理想條件下最高效率為24.5%;TOPCon電池理想條件下最高效率為27.5%;HJT電池效率上限為28.2%-28.7%。
而最近,我國科學家將目光放到了薄膜電池中的鈣鈦礦電池,認為其具有顛覆性創新。
根據研究實驗,鈣鈦礦技術,單結鈣鈦礦理論效率33%,鈣鈦礦雙疊層理論轉換效率達43%,三疊層電池理論效率可達50%以上,這遠高于晶硅電池。
在這樣技術更新迭代的路徑下,我國光伏產業還面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產能過剩風險。
去年第四季度,產業鏈上游的硅片龍頭企業TCL中環下調了硅片價格,頗有點開啟價格戰的味道,市場便開啟了對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憂慮。
進入2023年后,光伏板塊擴產并未停歇,甚至加快了擴產速度,各環節上市公司頻繁公告擴產消息,開年近三個月,超過50個擴產項目簽約開工。
這一邊“老玩家”大舉擴產,而另一邊如前文所提,新玩家還在不斷入局。根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2022年行業新建組件擴產項目規模已超400GW,到了今年,在眾多新企業入局的情況下,組件總產能預計超過800GW,整整翻了一倍。 技術改良是好事,可是在硅片產能已經過剩的情況下,如何在技術革新中尋找新出路,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