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題為《徐直軍在硬、軟件工具誓師大會上的講話》的文章。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徐直軍在該講話中表示,芯片設計EDA工具團隊聯合國內EDA企業,共同打造了14nm以上工藝所需EDA工具,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國產化,2023年將完成對其全面驗證。 眾所周知,EDA被稱為芯片中的“工業母機”,那么華為在EDA領域究竟表現怎么樣呢?
什么是EDA? EDA全稱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意為電子設計自動化,是用于輔助完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整個流程的計算機軟件。
通俗點說,由于芯片結構復雜,“現代芯片”的設計制造很難通過純手工的方式完成,很多步驟往往必須借助計算機輔助完成。而EDA就是服務于芯片設計制造各個流程的軟件工具。
由于芯片設計制造過程中會涉及到非常多的步驟,每個步驟往往對應著不同的EDA工具,所以企業在宣傳時可能會給一些人帶來這樣的誤解: 比如一家企業推出了一款EDA工具,且最高可支持14nm工藝。那么有一些人就會將這個理解成:“這家企業突破了14nm,并且完全掌握了14nm的相關EDA技術”。但實際上14nm工藝線上所涉及的EDA工具一共至少有幾十種,這個企業只是推出了一種可用于14nm的EDA工具。
以概倫電子為例,此前就有一些分析文章稱“國產3nm芯片技術實現突破”或者“概倫電子突破3nm芯片技術”。這些標題可能會讓一些人為之一振,讓他們誤以為國產EDA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但實際情況是:“概倫電子器件建模及驗證EDA工具能夠支持7nm/5nm/3nm等先進工藝節點和FinFET、FD-SOI 等各類半導體工藝路線。”
也就是說概倫電子的EDA在“器件建模及驗證”這個領域可以支持到3nm,而3nm工藝中的其它步驟所需的EDA工具它就沒有了。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EDA工具好不好用了。由于現代芯片內部的晶體管數量可能動輒幾個億甚至幾百個億。所以芯片設計制造中的很多工作是依賴EDA工具自動化進行的,而有的EDA工具自動化工作做得好,有的則不好。
以我經常使用的一個“某某出行”的打車軟件為例,在我使用這個軟件進行導航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段距離很短的路,主路堵車,輔路不堵車。但這個軟件一定會讓你上主路跑幾百米,然后再繞回到輔路上。
作為使用者,我輸入了出發地和目的地,軟件“自動化”生成了對應的導航路線。這個導航路線確實也能到達目的地,但只是需要多在主路上堵幾分鐘。所以對這個軟件只能評價為“能用,但不是很好用”。而好用的軟件可能會通過預測道路車流量等方式,進一步優化導航路線。
而對于EDA工具來說“自動化”做得好,運行起來就更加快速,預測一些問題就更加準確(比如延遲預測)。而對于使用者來說就是減少開發時間,提升開發效率。
不過對于目前大多數國產EDA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之后等用戶數量多了,有了足夠多的反饋,才能解決好不好用的問題。
華為有什么EDA? 在徐直軍的講話中提到了:“截止今天,我們聯合合作伙伴已經對外發布了11款產品開發工具,且所有產品線都已經切換到我們自己發布的工具,合作伙伴和客戶也可在華為云上使用。”
目前在華為云上已經部署的EDA中,與芯片行業高度相關的就是芯和半導體的EDA產品。可以據此推測芯和半導體是華為的芯片EDA供應商之一。
根據芯和半導體的宣傳圖我們可以看出,針對IC設計流程中涉及的EDA工具,芯和半導體并沒有做到全流程覆蓋。例如芯和半導體對于數字SOC中的RTL設計、功能驗證、邏輯綜合、DFT實現、布局布線目前是沒有對應的EDA工具。
不過這也是大多數國產EDA廠商的現狀。受制于研發力量和資金的限制,大多數國產EDA廠商會針對芯片設計流程中特定的幾個流程開發“點工具”。少數國產廠商可以推出“特定領域”的“全流程工具”,比如華大九天推出了模擬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和平板顯示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
但從整個EDA行業來看,目前也只有幾個國際EDA大廠才能擁有覆蓋整個芯片開發流程的“全流程工具”。
所以要想達到華為宣稱的“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國產化”,僅靠芯和半導體是不夠的,肯定還需要其它EDA廠商的參與。 關于其它EDA廠商是誰的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進行了相關提問。得到的回應一般分兩種: 1、公司主營業務跟芯片EDA沒啥關系的,直接告訴你沒有。 2、公司主營業務跟芯片EDA有直接關系的,讓你關注定期公告。
不過當你真去查公告的時候又會遇到另外的問題,就是它的大客戶是匿名的。以華大九天為例,2019年至2021年第一大客戶為“K1”。
所以在華為正式官宣之前,估計我們很難得知華為在EDA領域準確的供應商是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