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能源是中國制造的一次突圍 自從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我們聽到很多關于中國制造的段子。比如,生產7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國外網紅挑戰“不用中國制造”,結果家被搬空;供應鏈和生產基地向越南、印度等轉移......
這些說法,是中國制造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縮影。從曾經的山寨抄襲到物美價廉,中國制造跟日本制造、韓國制造一樣,一步一步走來。走到今天,新能源產業成為中國制造新的招牌,而且是產品、技術、品牌全面優秀,沒有偏科。 2022年,中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約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中國鋰電出口總額3426.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86.7%;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光伏、電動汽車、鋰電池一道組成外貿出口“新三樣”,新三樣清一色都是新能源。
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太卷了,儼然紅海一片,而海外則是一片藍海。中國新能源企業尤其是動力電池企業,像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大眾、通用等企業,以先進技術打入其他國家市場。中國新能源企業也正以技術換海外市場。
去年11月,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達26.81%,打破了5年前由日本公司創造的世界紀錄。事實上,在光伏產業,中國技術多面開花,PERC、TOPCon、異質結等高效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攀升,半片、雙面雙玻、MBB、疊瓦等組件技術百花齊放。
去年6月,寧德時代發布第三代CTP(cell to pack)電池——麒麟電池,體積利用率突破了72%,電池包集成度為全球最高,被《時代》雜志評為2022年度最佳發明。最近日本媒體的一項分析顯示,包括鈉離子電池等在內的鋰離子電池替代品開發中,中國以5486件專利居首位,占專利總量的50%以上。 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部件,以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等智能創新領域,中國車企同樣在技術方面取得領先優勢。
技術支撐下,中國培育了一批全球領先的新能源企業。2018-2022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前十廠商中有8家來自中國,催生了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協鑫集成等一批龍頭企業。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排行前十大企業中,中國企業占6席,寧德時代全球第一。
未來,中國新能源出海仍將保持強勁勢頭。《華爾街日報》援引花旗集團分析師的預測稱,202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有望延續強勁勢頭,預計可能再增長33%。 在新能源風、光、充、儲等各個環節,中國大多處于全球領先位置,而且在國內競爭白熱化,國外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能源出海才剛剛開始,仍具備巨大市場機遇和潛力。
02 攔路虎頻出,新能源出海難度加大
在當下復雜的國際局勢下,中國新能源出海也面臨一些挑戰。去年8月,美國通過《降低通脹法案2022》,該法案呼吁,投資3690億美元用于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鼓勵美國人購買電動汽車。
就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如果未來汽車出海美國想獲得稅收減免,就必須在北美組裝,電池中的材料和“關鍵礦物”必須來自美國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不僅如此,今年2月,美國政府要求,所有接受美國《基礎設施法案》補貼生產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必須在美國制造,任何鐵制或鋼制充電器外殼或殼體的最終組裝,以及所有制造過程都要在美國進行。從2024年7月開始,至少55%的充電站零部件成本必須來自美國。
美國市場雖大,但目前還不是中國新能源出口的重點市場。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歐洲市場,也開始設置“綠色壁壘”。
今年3月,歐盟發布了《凈零工業法》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兩項提案,設定了一個目標——計劃到2030年,將光伏和電池等關鍵綠色工業的本土產能提高到40%。到2030年,來自單一第三方的戰略原材料年消費量不應超過65%,高于65%的國家的相關產品將在投標評定中被降級,獲得補貼的難度增大。
根據歐盟此前統計的數據,該組織超過90%的光伏多晶硅和其他相關組件從中國進口,超過四成的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進口自中國。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日前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對外發展白皮書》顯示,未來,光伏產業貿易摩擦或將再次升級改版,除反傾銷、反規避、提高基本關稅等傳統形式的貿易摩擦、壁壘、限制之外,“人權”“低碳認證”“能效標簽”“可持續發展”等都在成為新形式的貿易壁壘,對企業的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歐盟委員會通過的“電池立法新規”要求,從2024年7月1日起,工業及電動汽車電池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必須提供產品碳足跡聲明。中國電池企業要想在歐洲市場落地,又增加了一項必須要跨越的門檻。
03 曲線出海,各顯神通
即便如此,中國新能源企業對出海仍抱有頗高的熱情和意愿,除了能源危機和雙碳政策,帶來海外市場對分布式光伏、風電等需求激增,還有更為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國內新能源產業已經呈現階段性飽和。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25%,動力電池裝機量約260.94GWh,同比增長86%?梢源_定的是,未來幾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和動力電池出貨基數還將持續增長,相關企業要想在長周期內保持高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產業開始產生技術外溢效應。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新能源產業有點類似中國乒乓球隊,國內高手云集,內卷嚴重,部分優秀選手選擇出走海外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能夠在海外市場立足,
針對歐盟《凈零工業法》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有光伏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光伏企業面對所謂這種限制也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也還是基于中國光伏行業的技術實力、成本優勢渡過難關。此外,現在主要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提前布局,所以對于這種風險的應對,整體比較從容! 直接出口受阻后,海外建廠、合資經營、技術轉讓等曲線出海的方式,越來越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的選擇。
今年2月,寧德時代和福特汽車達成協議,福特出資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在美國密歇根州新建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工廠,通過一家子公司100%持有股權,而寧德時代將會提供技術幫助和專利許可支持。
寧德時代和福特在美合作建廠
一個月后,該協議獲得批準,這意味著,寧德時代以“輕資產”的技術輸出,繞開了《通脹削減法案》的審查,成為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出海的一個樣本。 據彭博社報道,特斯拉也正尋求以類似方式與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建立一家電池工廠。
另一家電池企業國軒高科則通過其美國子公司Gotion擬投資23.6億美元,在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城投資建設電池組件制造廠。
今年3月份,有消息稱,隆基綠能企將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建設5GW光伏組件廠。在此之前,晶澳科技也宣布,將在美國本土建設2GW的光伏組件產能,預計今年四季度投入運營。
2022年9月,位于匈牙利的蔚來能源歐洲工廠正式下線首座換電站。
蔚來能源歐洲工廠落戶匈牙利
目標要在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制造商的比亞迪也被透露,計劃在巴西收購福特工廠。據路透社報道,該工廠位于巴西巴伊亞州,年產能大約在30萬輛左右,已于2021年停產 。
在服裝、百貨、家電等中國產品出海潮之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新能源產業將是未來幾年中國產品出海的主力,技術轉讓、海外建廠將成為主流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