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在小說《神秘島》中寫道:“總有一天,水可以被電解為氫和氧,并用作燃料,而構成水的氫和氧……將會成為供暖和照明的無限能源。”
149年后的今天,無限能源正在照進現實。近日,兩桶油接連發布重磅消息,中國石油用現有天然氣管道長距離輸送氫氣的技術獲得突破,中石化官宣下一個世紀大工程“西氫東送”。
這意味著,大規模、低成本、遠距離氫能運輸不僅是一紙藍圖,我國氫能行業進入“新紀元”!
搶灘氫能第一城,劍指10萬億
氫,作為宇宙中分布最廣泛的物質,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儲量之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其清潔、高效等諸多優勢,因此,氫能源,成為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發展綠色經濟重要驅動引擎。
2023年,光伏退補已5年,電動汽車正式退補第一年,政策層面需要找一個未來的經濟增長點進行培育,氫能產業,正是未來之選。
中國已是產氫大國,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結合近幾年新增項目情況,前瞻產業研究院初步統計測算2021年全國氫能產值規模超過3100億元,預計到2050年,中國氫能產業產值規模有望達到12萬億元,將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
目前,交通運輸領域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并逐漸向儲能、工業、建筑領域拓展,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城市正爭相布局,搶占氫能發展制高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36個省級市級地方出臺政策發展氫能,年經濟產值規劃超過10萬億。
從省份來看,企查貓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氫能相關存續企業達到397家,領跑全國。江蘇、山東、北京、上海、河北、浙江企業數量超百家,湖北、河南各有98家、92家,四川89家,與廣東一同構成前十陣營。
值得一提的是,2018-2022年氫能相關企業增長總量來看,依然是廣東、江蘇、山東三省增長最為迅猛。
![]()
榜單名列前茅的省份不乏首批國家級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所在地,即上海、北京、廣東、河南、河北五大城市群,既然選為示范,發展氫能產業理應具有明顯優勢。
例如,廣東、北京、上海的氫能產業鏈相對完善,產業配套、基礎條件具備領先優勢;山東、河北等地是國內主要煉化工業區,在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氫生產上具有優勢,因此也是我國產氫大省。而由于制氫優勢,河南把加氫站建設列為重點項目。
![]()
這5大城市群地區也是發展氫能的主陣地,目前已公布了98項2023年重點氫能項目,其中76項總投資額達1385.83億元,保守估計98個氫能項目總投資額將超1500億。其中,河南以55項高居榜首,河北以36項位居第二。
全國50%加氫站也集中在5大示范城市群,截至2022年,國內共建成投運加氫站274座,廣東、山東、江蘇分別以47座、27座、26座位列前三。
從2019年氫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出爐,氫能在能源體系的地位一提再提,氫能產業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氫能相關企業數量也迎來爆發增長。
具體到城市,企查貓數據顯示,2022年,十強氫能相關企業數量合計950家,約占全國比重一半以上,北京、上海、深圳領跑全國,5年內氫能相關企業增長總量十強城市與2022年十強一致,排名變化不大。
![]()
從產業鏈布局來看,上海、北京、深圳實力雄厚。
其中,北京跑出了“氫能源第一股”億華通,號稱下一個“寧德時代”,在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擁有全球日加氫量最大的海珀爾加氫站。
上海,憑借國內氫能企業數量多產業鏈齊全,“氫能第一城”之勢初現。在電堆及系統方面,有江蘇清能、上海電氣、愛爾鈴克鈴爾等頭部企業;核心材料及關鍵部件領域有蘇州擎動、上海濟平等企業;氫氣及加氫站環節有上海舜華、上海氫楓、富瑞氫能等企業。
同為一線城市,深圳氫能產業鏈中下游已初具規模,并且發揮高新制造業的優勢,46%企業在燃料電池、電堆及相關材料板塊布局,30%企業在氫氣制備、儲運、加氫站設備開展業務;32%企業專注于應用端市場,包括整車、運營、檢測等;約13%企業供應裝備設備和上游零部件及材料。
例如,深圳燃氣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十家單位開展天然氣管道摻氫科研攻關,目標三年內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雄韜氫雄等配套燃料電池的商用車已在全國各地投運;以通用氫能、長盈精密、貝特瑞研究院等企業領頭,在氣體擴散層、質子交換膜、膜電極等核心“卡脖子”領域加速關鍵材料和技術的自主化和產業化。
中西部僅有武漢、成都上榜。成都目前形成了從整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關鍵材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加氫及應用一體化的產業鏈。
武漢集聚40余家氫能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具備了氫氣的制儲運、燃料電池系統、電堆、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等全產業鏈資源,擁有一批氫能科研團隊眾多技術研發資源。
細究上榜城市,有意外之喜,近段時間以燒烤橫掃全網的淄博,低調躋身了氫能十強城市,背后離不開氫能產業鏈上的質子交換膜龍頭企業——東岳未來。
此外,淄博擁有齊塑環保氫氣充裝項目,兩條充裝線日產3噸燃料氫,約滿足200~300輛氫車用氫需求;齊魯石化首套氫氣壓縮充裝項目等除滿足本市需求外,已能夠向周邊城市供應燃料電池氫氣。
淄博還引進了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德國林德公司等企業布局制氫、用氫設施設備制造等業務,填補淄博涉氫裝備、加氫站建設等空白環節
上榜的濟南、淄博、青島與濰坊組了一個團——“氫進萬家”四個參與城市,正在建設的氫能高速“濟青高速”將四個城市鏈接在一起,協同發展。
榜單之外,還有哪些潛力城市爭奪氫能第一城?
美食之都盯上氫能第一城
或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佛山,這個以美食、傳統武術、小家電名揚海外的新一線城市,在發展氫能產業上跑出“佛山速度”,甚至領跑全國。
2021年,“廣東城市群”獲批為首批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時,明確了由佛山牽頭,聯合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陽江、云浮、福州、淄博、包頭和六安等城市。
不是省會廣州,也不是雙區驅動的深圳,憑什么是佛山領頭?
謀劃氫能產業,佛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2009年,正值燃油車的高光時刻,銷量高達1364.48萬輛,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馬斯克還在向各位硅谷大佬證明電動汽車的未來,而佛山卻開始積極謀劃布局氫能產業,在南海區引進廣順新能源燃料電池空壓機生產項目,規劃建設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氫谷。
如今,仙湖氫谷引進多個院士團隊和10多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20多名科研人才,培養1300多名氫能產業技能人才,吸引國家電投、康明斯、重塑科技、美錦能源、清能股份等多家企業相繼入駐。
氫能項目也在佛山“批量落地”,今年2月,佛山集中簽約8大氫能項目,康明斯、國電投、優社動力、環華氫能、瀚藍氫能等公司在佛山的項目基地開始投產,預計將為佛山帶來產值超400億元。
此外,佛山多年來籌辦全球頂級大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國內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
每年,國家部委、聯合國機構代表、氫能領域院士、國內外領軍企業來此交流技術,商討行業標準,達成產業合作,而佛山,化身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搭建深度交流的平臺。
前不久,佛山舉辦了2023年世界氫能技術大會(WHTC),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覆蓋面最廣的氫能頂級會議,被譽為全球氫能“奧運會”,現場簽約16個項目。
掌握先發優勢,借助國際化視野,佛山建成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三大氫能產業基地,構建起國內最完善的氫能產業鏈。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佛山市氫能源產業鏈全景圖譜》,佛山不僅上中游的氫氣制氫、氫儲存、氫運輸、加氫站、氫電池等領域有企業布局,而且下游氫能源應用場景廣闊。
![]()
目前,佛山建成并運營了加氫站15座,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領跑全國;開通氫能源公交線路28條,投運氫燃料電池汽車近1400輛,氫能終端應用推廣規模全國最大。
以上使得佛山躋身氫能產業重點城市,比肩北上廣深,但讓佛山擔任“廣東城市群”的牽頭人角色,離不開佛山的協同發展意識。
“廣東城市群”中的云浮,十多年前,佛山與其聯手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即佛山(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曾被評為廣東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工業園。
依托這一產業園,佛山、云浮聯手跨區域布局氫能產業,引入加拿大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半自動化生產線,共建氫能基礎設施配套網絡,搭建氫能產業鏈,助力云浮從氫能產業荒地變身氫能產業高地。
云浮之外,茂名作為“南方油城”,擁有良好的化工產業基礎,制氫、儲氫裝備制造到管輸系統,基礎配套完善,且其石化項目會產生化工副產氫,有望帶來大量廉價氫源,輻射整個華南的氫源供應基地,從“油城”華麗變身“氫城”。
去年12月,華南最大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中國石化茂名石化氫燃料電池供氫裝置成功產出合格的99.999%高純氫,首批氫運向了佛山的中國石化佛西加氫站。該項目日產高純氫能力達6400公斤,每年可向社會供應高純氫2100噸。
此外,“廣東城市群”囊括了5省12市,佛山不僅要在省內牽好頭,還要跨省協作,而每個城市各具特色與優勢,如何在資源稟賦、產業鏈構建及應用場景等方面互聯互補,真正打造出國家級示范城市群效果,任重而道遠。
佛山市發改局提到,佛山將正視技術迭代快速給推動落實示范城市群項目帶來的挑戰,組建城市群項目專家委員會,加強專家委員會在技術指標確立、項目遴選、制度創新、重大關鍵問題決策等方面的指導作用;同時借助專業支撐機構力量,加大跟蹤調研和研討密度,協力調整示范城市群實施方案。
氫能,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一個沒有天花板的產業,一個城市,擁有了產業鏈上下游任一個細分行業,都將換來千億級別產值,已成為城市的下一必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