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系列正式亮相,“超大杯”的核心芯片A17 Pro成為今年的亮點之一。
A17 Pro采用了臺積電最新的3nm工藝(N3)制造,晶體管數量達到190億,這是臺積電3nm工藝首次應用在頂尖芯片上,而3nm工藝將比5nm工藝的晶體管密度多70%、同等功耗下速度可提升15%,或者同等速度下功耗降低30%。
盡管A17 Pro首發了N3工藝,但是它的誕生并非一帆風順,首先是延期。
有消息稱蘋果原計劃是在A16上導入這一節點,換句話說N3首發整整晚了一年。
另外,一度有消息稱蘋果一度計劃放棄N3,理由是其能效不達標,而臺積電也有意放棄,猜測的理由是缺少核心客戶,而事實也是如此,包括像AMD、英偉達、聯發科這些企業,也確實都轉向了N3E。
更為反常的是,就在新iPhone發布前,一則臺積電和蘋果簽訂的“對賭”協議將臺積電推向了輿論的焦點。
協議規定,未來一年臺積電3nm將只為蘋果專用,如果生產的芯片中有不良的廢片,將不再按業界慣例由客戶(即蘋果)埋單,而是由臺積電自己消化。據估計,僅僅這一項就能為蘋果節省幾十億美元的額外費用。
這次臺積電的讓步很不尋常,因為蘋果將獨占目前最先進的臺積電的3nm工藝長達一年的時間,這將讓蘋果的產品更有競爭力。為何臺積電肯打破慣例為蘋果做出如此大的讓步呢?
臺積電為蘋果代工生產芯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蘋果將iPhone 6上的A8自研芯片交給臺積電代工。
彼時,蘋果也在三星代工生產芯片,但因為雙方的智能手機競爭、供應鏈安全等諸多原因,蘋果將越來越多的芯片交給臺積電生產。現在,蘋果所有的芯片都由臺積電代工,并成為了臺積電最大的客戶。
今年6月,蘋果在發布頭顯Vision Pro的同時發布了兩款高性能的芯片M2 max和M2 ultra,采用臺積電增強型5nm工藝制造。而更早的M1系列芯片也是由臺積電(標準5nm工藝)加工。
近10年的磨合,從手機擴展到最前沿的XR設備,兩家公司已經深度綁定,難以分割。
“廢片”與260億元的難題
而此次臺積電為蘋果打破慣例的做法,讓業界深感意外。有人說臺積電已被蘋果精準“拿捏”:如果不簽這個協議,有可能失去這家占臺積電營收1/4的大客戶的訂單,沒有哪個客戶會像蘋果那樣能對頂尖芯片下如此大的訂單。而如果簽了,A17 Pro芯片將成為臺積電自己手中的“燙手山芋”!
![]()
接下來我們會重點的講一講為什么A17 Pro會成為“燙手的山芋”,臺積電又將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要回到半導體制造業的一個基本概念:良率,即一整片加工出來的晶圓上能正常工作的芯片的占比。一塊晶圓片上可以同時制造數百顆同樣的裸芯片,之后將晶圓片上的裸芯片切割開來,封裝后安裝到電子產品上。
根據業界慣例,晶圓上的不良芯片將由客戶買單,制造廠并不承擔這筆費用。但客戶也并非完全承擔損失,因為有些不良芯片并非完全壞掉了,而只是無法發揮100%的設計性能。只需降低芯片工作頻率,其中一部分不良芯片還是可以在低端產品上繼續使用的,這樣客戶也會挽回一部分損失。
一般來說,半導體制造業在加工成熟工藝時,良率能達到99%以上。業內有消息稱,這次臺積電為蘋果iPhone15制造的A17 Pro芯片良率很低,僅達到了70-80%,換句話說,臺積電要為20%-30%的不良芯片買單,我們可以大概算一筆賬,看看臺積電要花費多少冤枉錢。
每片3nm晶圓大約3萬美元,不良率按較低的20%計算,每月加工5萬片12寸晶圓,那么12個月臺積電要為此額外支出費用就是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億元),這筆錢占了2022年臺積電利潤341億美元的10.6%。
如果上述計算符合實際情況,那么如果要扭轉這種“巨虧”的局面,臺積電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良率。
良率不僅決定臺積電這一家企業盈虧,也決定了芯片行業能否按照摩爾定律預測的節奏前進,甚至決定了芯片是否能發明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最有可能發明芯片的機構是貝爾實驗室,它勢力雄厚,人才濟濟,更重要的是,它擁有發明芯片技術所需的幾乎全部基礎技術(硅晶體管、光刻、擴散技術、硅晶圓拉伸與提純等),但卻完美地錯過了這一載入史冊的重大發明,而將芯片的發明拱手讓給了當時兩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德州儀器和仙童半導體。
何以至此?從中作梗的,正是良率。
貝爾實驗室當時的研發主管莫頓認為,如果將眾多晶體管集成起來,那么整體的良率將是每個晶體管良率的乘積。假設一個晶體管的良率是99%,一顆芯片上有100個晶體管,芯片的整體良率將是100個99%的乘積,即36%。
如果芯片上有500個晶體管,良率將降低到7/1000。芯片上有1000個晶體管呢?良率將再次降低到4/100000,幾乎等于0。這意味著,芯片規模越大,報廢的可能性也越大,就越虧本。
莫頓的同事坦嫩鮑姆也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你向芯片籃子里放的雞蛋越多,就越有可能碰到一顆壞的蛋。”后來當大規模集成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circuits)興起時,莫頓嘲笑其為“大規模白癡”(Large Scale Idiot)。
莫頓的分析看似嚴密,但真的如此嗎?
早期影響芯片良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空氣中的灰塵。 當微米尺寸的灰塵落到晶圓表面,就會讓當時微米級別的晶體管發生故障。莫頓認為灰塵是平均分布的,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可能有些區域沒有灰塵,那里的良率可以達到100%。如果把灰塵顆粒比作射出的箭,將硅晶圓比作靶子,晶體管比作靶心,尺寸越小,被灰塵“擊中”的概率越低。由于灰塵可能較大,一次損壞多個晶體管,但它們同屬于一顆裸芯片,所以只有這一顆芯片被損壞,其他位置的芯片還是好的。這樣芯片的良率不是像莫頓估計的那樣接近于零。
保護脆弱的硅晶圓 與莫頓的嚴密思維相反,那些“不信邪”的小公司德州儀器和仙童半導體等,不斷地探索提高芯片良率的方法。
早先,制造廠將芯片制造車間改成成無塵的超凈間,通過空氣過濾系統使得超凈間比醫院的手術室還要干凈1000倍以上。而且,每個進入超凈間的人都要穿上嚴密的防護服(俗稱兔子服),從頭到腳遮擋起來,避免毛發和汗液影響那些脆弱的硅晶圓。
還遠遠不夠,當前先進工藝車間,幾乎已經看不到操作員,只有機器人和機械臂在全自動地完成各項操作。
對良率最有發言權的莫過于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張忠謀早年加入德州儀器時,負責半導體制造業務,為IBM代工的電晶體,當時的良率只有2%-3%,而在張忠謀的操刀之下,這一良率提升至20%以上,超過客戶IBM自有產線。后來張忠謀回憶,自己“立了大功,被公司送到斯坦福念博士”,解決良率問題,應是其在德州儀器“大功”之一。
良率還關乎摩爾定律前進的節奏。如果電路設計師將晶體管尺寸設計得比摩爾定律預計得還要小,那么晶圓廠加工困難,就會讓良率遭受打擊,讓成本飆升,蘋果的A17 Pro,應該屬于這一類問題。
所以芯片更新換代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符合成本最低的原則。可以這樣理解,良率決定了芯片的成本,而成本下降的速度決定了芯片更新換代的快慢,即摩爾定律的節奏。
當前,一整塊制成的晶圓已經高達數萬美元,良率稍有降低,就會急劇提升成本,所以業界對良率的追求變得更加急迫。
提高良率的一個新趨勢是采用更小的裸芯片。還是射箭的例子,如果將中10環靶心比作裸芯片,同樣的,裸芯片面積越小,被損害的概率也越小,小芯片技術(chiplet)應運而生——將一大塊裸芯片拆分成許多小芯片,讓每顆小芯片的面積更小,良率提高。然后再將許多小芯片在硅晶圓以及基板上封裝在一起,做出一塊更大的芯片。
今年6月蘋果發布的M2 Ultra就是用兩塊較小的M2 Max芯片拼在一起,確切地說是用2.5D封裝技術實現的,所以也就有了“膠水芯片”的外號。
2個月前,有消息稱臺積電3nm工藝的良率僅為55%,最新消息是70-80%,這是一個不錯的進步。如果在未來的幾個月內,臺積電能繼續將良率提高到90%甚至95%以上,廢片帶來的成本問題就會大幅降低。
假設3nm的良率能提高到95%,那么臺積電需要額外支付的成本將從36億美元降低到9億美元。如果良率達到98%,那么臺積電的額外成本將被進一步壓縮到3.6億美元。
那樣的話,結論就會反轉,臺積電由于良率提高而節省下來的30多億美元成本將不再是軟肋,而是鎧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