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張鳴先生《甲午兵敗的另類原因》和陳四益先生的《正經與扯淡》,多有感觸。兩位先生學識淵博,見解深刻,讀后一聯系到本行業
先說張先生的文字。據張先生說,近代滿清軍隊和外敵戰場交手,總是一敗涂地,原因固然多多,但還有一條意想不到的原因,那就是,官軍打仗放槍時竟然不知瞄準。"19世紀60年代,一位英國軍官來訪問,在他的眼里,清軍士兵放槍的姿勢很奇怪:他們朝前放槍,可眼睛卻看著另一邊"。"在義和團時期,攻打外國使館的主力,其實是董福祥的正規軍,裝備很是不錯。""但戰斗進行期間,天空中經常彈飛如雨,卻很少能傷到人。由此看來,一萬多董軍加上數萬義和團,幾個月打不下哪怕一個使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甲午戰爭期間,"在朝鮮戰場上,日本各師團一碰到中國軍隊就立即臥倒,一動不動。這時候,中國士兵就開始爭先恐后地放槍,一槍接著一槍,直到子彈打光。等到槍聲漸漸稀少,日本軍隊就開始沖鋒。"這種近乎兒戲的打仗一直持續到北洋軍閥時期。"1920年的直皖大戰,雙方動用兵力20萬,消耗子彈幾千萬發,可幾個回合下來,雙方死了200多人。真正在戰場上被槍打死的也就幾十人"。"四川軍閥開始混戰的時候,居然有閑人出來觀戰,像看戲一樣。"以至于外國記者在報上發表文章,半開玩笑地建議中國軍隊再重新使用弓箭,可能效果更好。
一個多世紀前的清軍裝備很先進,卻不講究槍法,更談不上戰法,那先進武器只能是個擺設,還不如一個打狗棍。而一個多世紀后的我們呢,漫無邊際引進國外一些先進和不先進的設備,卻很少考慮將人家的核心技術學到手并加以改進提高變成我們自己的技術,再作深度開發利用。有時甚至連引進來目的何在都沒有多少人考慮,所謂的設備引進論證完全成了形式。所以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仍沒有多少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13億之眾的國度,經濟總量也只相當于只有八千萬人口的德國,如果算上質量呢?
再說陳四益先生的大作。陳先生在文中列舉了很多本來很正經的事情,如何在中國就成了扯淡。現在,我也想湊湊數,看看在俺們國家,還有多少事情正在從正經變扯淡:
如前述的從國外引進設備是正經,但引進不消化、改進提高,就是扯淡;
講調查研究是正經,但不深入群眾,只是前呼后擁地聽聽匯報就是扯淡;
講以人為本是正經,但不消除貧富差別、社會不公就是扯淡;
講科學進步是正經,但沒有自主創新就是扯淡;
講任人唯賢是正經,但不通過更多人的參與選用就是扯淡……
扯淡是什么?扯淡就是做秀,扯淡就是空談,扯淡就是忽悠,扯淡就是愚弄,扯淡就是弄虛作假,扯淡……就是扯淡。
當一個國家,人人都不愿踏踏實實地做好正經的事情,而都熱衷于扯淡時,那就很危險了。如前述的清軍打槍不瞄準,把消滅敵人這樣一件很正經很嚴肅的事情變成扯淡,唯一的結果不就是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