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的2009
最喜歡過日子的境界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難得糊涂,可年終的濃濃氣氛在無情而又不斷地提醒著我,又是一年歲末時,過去的一年,平淡而充實,不好也不壞,簡以述之,對己或可緬懷過去,以饗未來,承上啟下,對人或可拋磚引玉。
“設計人員必須走出去,引進來,閉門造車,車將不車,”公司稟承這種思想,在2009四月,春意盎然之際,我同其他同事,一路北上,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床博覽會”,并借此機會回訪我們的產品。走入唐山一鋼鐵廠,我們的鋸機在這里已經運行一年,用戶反映情況良好,我們也深感欣慰,走近熟悉的大門,看見那幾臺熟悉的設備,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就如來看望自己闊別很久的遠嫁的女兒,她有多高,多重,身上有多少個零件,我了如指掌。因為從設計到制造,再到安裝調試的整個過程傾注了我的很多智慧和心血,離開那廠時,我竟有點依依不舍。
機床博覽會上自是另外一番風景,這里高科技云集,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機、電、液完美融合的機床給人一種藝術般的享受,也明白了什么是差距,什么時候?我們民族的機械制造業能夠拯救我們自己?我們在努力,在期待。在展覽會期間,有幸參加了中國機械社區舉行的社友聚會。很感謝中國機械社區為大家提供了這么好的一個平臺,讓機械方面的很多有志之士在這里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走出去,是為了引進來,回到公司經過一翻消化,把新的設計理念注入到產品的設計里。
設計人員必須親臨現場臨觀,方能取得第一手資料,和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在酷暑的六月我和電氣,液壓人員一起,來到了我們產品的前線陣地,杭州一鋼鐵廠,設備已經在現場就位,我們要做的工作,無非就是讓現場的機械和電氣以及液壓三方面有機的聯系起來,進行液壓配管,電纜,信號線的鋪設,現場環境很艱苦,天氣的酷熱超出我們的預料,車間里液壓站上的溫度計一度爬上了38℃,走進車間遭遇的是令人窒息的熱浪,環境溫度已經高于體表溫度,但工作仍然要繼續,經過大家的共同能努力,歷時兩個月,終于按時完成,個中滋味只有自己能體會。
曾記得啟動250kW的電機帶動直徑1。8m的鋸片及鋸盤快速啟動到1300r/min的速度時,尖利的嘯叫劃破了車間固有的喧囂頻率,整個車間猶如拉響了防空警報一樣。突然,聲音抵了下來,以為電機已經正常啟動了,可對面的電源柜里卻傳出一聲“啪”的異響,一股輕煙和焦臭也隨之竄出,我和電氣調試人員面面相覷,電機慢慢地停下來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的心跳也快要停止了。一番排查,所幸無大事,電話西門子,第二天東西運到;曾記得在異鄉的夜晚和女兒在QQ上聊天時,女兒對我的稱呼突然變“媽瞇”為“老媽”,我心里一怔,不經意間,在我逐漸老去的容顏里,女兒慢慢長大了,幾分欣慰,幾分失落;曾記得不小心在車間行走時,摔了一跤,第二天腳上打著繃帶仍然出現在設備現場,我是連接電氣,液壓和用戶的紐帶,我不能倒下。走進食堂吃飯時,主管食堂的大姐無意中的一句關心:“你的腳受傷了?”那一刻,我突然變得脆弱,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整條型鋼生產線調試技術人員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每次走入車間的我成為一道風景線,可誰知道這風景線背后的艱辛。磕磕絆絆,調試過程中,不斷地感受山窮水盡,柳岸花明,路轉溪橋忽現的的絕望和希望。走過后,方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切皆有可能。
8月份,揣一身疲憊和收獲坐上了從杭州到成都的飛機,俯瞰下面白云蒼狗,婆娑迷離,突然想起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也終于知曉杭州為何被稱為天堂,因為它離太陽最近。
回到公司又投入新的設計任務。機械設計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力。需要不斷沉淀—升華,升華—沉淀,理論—實踐,實踐—理論,如此反復,方能胸中有丘壑,機械知識浩淼,博大精深,有的人傾其一生的精力,最后所得,也不過九牛一毛。一個完美的機械產品就如一個豐滿而健康的人,他不僅需要肌肉骨骼(機械本體),還需要神經系統(電氣控制系統),血液系統(液壓系統),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有生命力,有靈魂的機械產品,因此一個優秀的機械設計工程師,不僅要精通機械,也要粗通電氣,液壓,不僅膽大,還需要心細。站立于2009年的末端,深感自己的膚淺和渺小,步履匆匆,不敢過多停留,前面有高山,流水,還有很多風景需要自己去挑戰和超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欲上下而求索。”聽一曲劉歡的《在路上》,踏上2010。
[flash=media]http://www.chinahoc.com/news/UploadFile/20081211201821719.mp3[/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