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樓主 |
發表于 2011-6-1 15:23:34
|
只看該作者
二、世界設計的現狀& m' V" K" B, |' v7 Y- h
時間推至90年代,設計又面臨新的形勢。在此之前,各行業的界限相對比較清晰,分工明確。進入90年代后,各行業之間的界限產生模糊。這個現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設計師遇到問題不能按照產品的類別進行硬性分割。在設計時,他們必須注意設計對象與其它產品之間的關系,必須要跨出設計對象的設計范圍來考慮問題。如設計杯子,不是單純以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或以優美的造型為標準,而要考慮它在什么場合使用,要讓杯子能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隨著設計師考慮的設計范圍日趨增大.出現了以品種分類的邊緣的模糊化問題,各類學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現象,即學科的交叉化。這是現代設計的重要趨勢。
5 Q2 Z/ A5 }* e% t) @: L7 A4 G5 p \, y6 t, ]! z
對設計而言,另一個強力沖擊來自電腦。由于最早的設計院校大多是以美術學校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設計教育是從美術教育中衍生出來的,從而使設計教育主要以技法訓練為中心。學生們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技法上,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可非議的,因為那時的設計圖紙只能用手工的方式進行表現。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 7O年代,甚至更晚一些。80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給設計帶來了無法想象的沖擊。原先用畫筆描繪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圖,現在只需用一臺硬件配置很好的電腦和AutoCad、Photoshop、3D Studio等優秀制圖軟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圖所花費的時間縮短一半以上,并且圖樣美觀準確。電腦使往常占用教學4/5課時的技法訓練銳減至少于 I/1O,讓學生有更充裕時間來考慮設計的細節問題,這對設計及其教育體系是革命性的沖擊。1 S4 H+ B% k1 w& y$ Q- |
學科交叉化和電腦的沖擊對當今的設計是積極因素,它們將促進設計在新的時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發展。當然,現代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
& N0 P2 @ S4 ?: t4 T, A) P, J% @1 \8 P
首先是國際主義帶來的刻板面貌。國際主義風格的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并且價格低廉,適合廣大民眾的需求.僅它在設計過程中犧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個性,一心追求共性。現在是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的一個過渡階段,從長遠利益來看,產品必須有個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中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設計中,從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民族審美情緒同現代設計的某些因震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是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向。在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他們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張加大,讓它既是功能構件又是裝飾構件,稱之為“裝飾性的使用結構部件”。北歐的木制、藤制家具形制性和個性的關系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設計師共同面臨的棘手問題。' t+ _: ?6 x) E. Y/ m5 W8 ^: s
' Y+ X4 s9 X* {6 k" U) l* z/ v
其次是后現代手義對現代設計造成的負面影響,后現代主義由建筑設計產生,從羅伯特·溫圖利(Bobert Venturi)設計了“溫圖利住宅”起,后現代主義建筑師們采用一些古典主義的歷史符號并加以破壞,然后重新組合,企圖改變現代主義刻板的面目。查爾斯、詹克斯的話或許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他說:“后現代主義就是現代主義加一點什么別的(裝飾因素)!焙蟋F代主義造成負面影響的根源在于它的調侃態度。事實上,它是采用調侃的方式使用古典符號,調侃適度才能達到很好效果,但是過多調侃便傷害了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對古典主義有深入了解的中產階級,而他們偏偏是最大的買主。此外,因為許多人不明白后現代主義的真正含義,使得“后現代主義”變成了低能的設計師的遁辭,凡是他講不通的都冠以“后現代主義”的大帽子。看著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一部分不倫不類的建筑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后現代主義的設計雖然流行時間不長,但對嚴肅的現代設計的負面沖擊卻是難以估量的
9 G9 i5 G' K! c( s4。設計理念% ]6 j( h2 T1 o9 Q1 J
設計是從人類生活的開始而不是工業革命之后才產生的。博物館中文化性收藏品,其作者當時并未被稱為設計師,但他們卻是真正的設計者。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都產生于設計,我們能通過當時的設計看到當時的文化。所以大家的責任重大,設計師是在進行一種文化活動,把設計推向未來,有人認為,設計師改變的只是景觀,而我不這樣看,我認為設計師是在改變世界,這是兩個概念。. O8 D* u2 W+ l) B' ^. e
對于設計,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發明。二是革新或稱之為改良。首先“發明”是從無到有,根據人們的真正需要,創造一種或幾種真正的功能。如果只是對產品的外觀、形態、性格等方面進行改變,那只是在發明基礎上的“革新”。
! a* A/ D& u; E; e% X: ?未來的設計是對設計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從設計師到大眾逐步推廣,通過誠實的,優秀的設計構筑人類長期的,高質量的未來生活方式,生活空間及環境。) E$ g/ \. U9 e/ t1 Q" j+ T: ^
9 b t: c( C& ~4 {7 \德國設計委員會主席Dieter Rams 明確提出,德國設計委員會的宗旨是:本著全人類的原則,努力影響政界、商界接納“設計對環境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9 J! T! R: z" k D4 f$ ^( O
E! `4 c0 g5 T" |% G T- f人類今天漫不經心的設計,將是人類明天極具破壞性的災難。一次性的快餐盒,制冷用的氟利昂、堿性干電池、汽車噪音及尾氣、通訊設備的電磁波、人造板中的甲醛、產品的過剩生產、傳媒無情侵犯、工業廢料、核廢料等等,舉不勝舉。
4 `/ d2 i0 i! ^4 J. U3 F ^( M* Q% I# a, }
因而,未來的設計必須是吸取過去的教訓,綜合考慮全球性的工業需求,媒體需求,人類的高質量生活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欲望),達到最大限度地使用人類有限資源和能源的目的。
' j; |7 t& P: X4 R' i
9 Y# X0 t: o6 X7 }' |中國和世界的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正面臨著工業現代化和信息現代化并進的復合時代。因而,面臨太多太多新的領域和問題。但我們有發達國家在發展工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教訓作為起點。應該能做得更好,更理智,更客觀,平衡好科技發展,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平衡的關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生產,重復性的投資,節省材料,節省資金,節省時間。中國將有可能在未來設計中走出自己的特色。
# I- f" ~, `3 ?/ U( K$ Q& L+ k; g/ G% |" y' ]' x
在未來的競爭中,重點一定是在提倡發展新技術、新科學方面,同時也在發展普及、保護和延用生態環境的理論方面。而設計在所有這些領域都大有作為。但未來設計必須要有一個全球性的有效的,共同的設計倫理道德規范和設計政策。這是未來人類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常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地球村,交流更多,互動更多,更具宏觀統一性。0 C- U9 c! p$ q7 n1 K
8 l& n0 O& E, p+ p4 s
在未來,經濟的發展意味著著“質”的增長,已不再是“量”的增長,不再是鋪張浪費,破壞資源,增加負荷。設計的質量將是產品總體質量的關鍵。設計師及設計工程師應把自己的作品完全容入工業文明新概念的研究中,將對產品總體質量負責。
/ @. e+ [: u3 \/ ?# D' S( ~$ \: p( e
在未來,產品求新,求變化是必然的,但它不應來源于市場,而應來源于社會,來源于新的倫理道德規范,來源于新的產品哲學思想“少而優”。我認為,實現“少而優”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要目標。首先是人類本身,其次是資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目前在世界許多地區和部分城市人群中已引起了關注。* a- [ L- q( k8 Y$ F/ V- W. {; S
; j* R+ d1 Y) A) j. z未來需要的是智慧的科技和智慧的設計。而現代工業生產象脫韁的野馬,裂性大發。象晚期的癌變,超速增長。越來越少的人能夠生產越來越多的產品,越來越多的垃圾。給我們這個本來就不大的空間和環境不斷增加負荷。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我們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呼喚未來設計,我們呼喚工業文明的新概念。
/ Y6 F! G- V, f. N! u" V; Z& r6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