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發了一篇“生死工藝”的帖子,說的是工藝對生產的影響問題。其實現在的不少機加工單位里,因工藝問題(工藝設計和工藝執行)發生的質量和人身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一件件觸目驚心,而又讓人無可奈何,下面介紹幾件實例。 上個月遇到一件事,某礦山機械制造企業的機加工分廠,鏜床工序跟不上進度,廠長很急,要聯系外協加工,有人介紹了一家縣城的農機廠。廠長不放心,要去看看人家的加工能力,(設備和人員的技術水平)。設備不錯,主軸130mm的數顯鏜銑床,有八成新。但看到放在工作臺上的圖紙,就皺起了眉頭。回到辦公室,問主管廠長,“你們的工人就直接用零件圖紙加工產品?” 幾個管理人員對視了一眼說:“這有什么不妥嗎?” 一般的零件圖紙,也就是設計圖紙,尺寸大都不標注公差,即使個別尺寸標了,也大都是H8或h8之類的等級符號,生產工人在加工時得要查公差表才能得到具體的公差數值。如果工人沒有表,就得問技術人員,有一些經驗的嫌問來問去的太麻煩,就按著孔大外圓小,長短用正負的概念來加工,由于不知道具體公差數值,加工時尺寸盡量接近公稱尺寸,這樣的零件很難保證裝配質量。如果生產現場沒有工藝圖紙,也就是缺了工藝設計這一步,生產效率既不會高,產品質量也很難保證。我看他們沒反應過來,就提醒道。“他要看的是你們的工藝圖紙。” 這一單機加工看來是談不成了。這不能怪人家挑毛病,因為有前車之鑒。 幾年前和他們有過一回交往,當時我在一個個體小廠打工,當工藝設計師,老板攬的活,是件一米多直徑的鑄鐵三角皮帶輪,得要立車加工,這個廠沒有,只好用隔壁廠的立車。我看到隨圖紙有編好的立車工藝卡片,連十幾根三角帶槽的間距和形狀檢測樣板也隨圖紙帶來了,人家的工藝準備做得很細。沒想到隔壁廠的立車工是個二把刀,活一干完,不用量具,肉眼都看出來,皮帶槽的間距有的能差到三四毫米。這種活連返修的余地都沒有,直接就報廢了。老板賠料錢,自認倒霉也就算了。人家因為拖延了進度,又出了廢品,結果是分廠長被撤職,主管技術員下崗,這種悲劇誰也不愿重演,不懂得做工藝而失去訂單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只不過是一樁小小的工藝事件,還有一樁更小的工藝事件,聽來就有些可笑了。 殲十在裝霹靂8導彈時,打開包裝箱,發現導彈表面竟有一個明顯的人手印。駐廠軍代表和有關技術人員立即趕到現場,清理完手印回廠后做事故分析發現,是因裝箱工人沒按工藝規程操作。裝箱工藝有一條規定,在產品裝箱時,細紗線白手套在接觸過產品表面一次后就不能再用。有一個工人看著雪白的手套,覺得扔了很可惜,就接著使用,就出現了上面的事故。這個工藝規定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手套很薄,人的皮膚是被一層油漬覆蓋著的,(在后面另一實例中專門介紹)當用力時,油漬就滲入手套,手離開產品表面時,油漬很容易滲透手套的細沙布層,如不換,再用油漬就會貼到產品表面上,由于很輕微,肉眼很難發現,時間長了,油漬和產品表面起了化學反應,才被發現。這個潛伏期很長,危害也就很大。 不按工藝規程干活,大部分時候不會出大事,但就怕那個萬一。 由于任務忙,星期天加班也就難免,加班嘛,沒必要熬時間,活干完就可下班,誰家還沒點家務事要辦,裝配車間的工人,早早的干完活,開始換工衣下班,殿后的是車間領導和一個進廠不久的大學畢業的技術員,技術員年輕,又剛進廠不久,干活格外賣力,為了能早點下班,他一次搬起兩盤活往庫房送。產品是重型火炮引信,一盤5發,每發重3公斤左右,按工藝規定,每人每次只能搬運一盤。顯然,一次搬兩盤是違反工藝規定的,但為了能早點下班,誰也沒把這當回事,不幸也就這樣發生了。引信在沒最后裝上保險之前,是十分靈敏和危險的,稍微重點的磕碰都會引起爆炸。兩盤十發引信脫手落地爆炸,沖擊波在工房內橫沖直撞,工房內所剩不多的幾個工人全被沖翻在地,在更衣間換衣服的也被吹掉的門板砸倒,結果是四人重傷,經搶救脫險,多人輕傷。事故分析,違規操作引起。 說來說去,又說到這些特特殊的工種了,沒有普遍性,下面說一個大批量零件機加工車間發生的事情,我所在的車間是個大批量零件加工的大型車間,每宗零件的加工量都是成千上萬件的,由于加工效率很高(有的工序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將直徑65mm,長150mm左右的鋼棒料的百分之七十變成鐵屑)那熱量全靠機油來冷卻,零件表面不但有機油,還粘有不少金屬的碎末,使下道工序的加工和中間的道檢都無法進行,因此就有一道清洗工序,清洗工序屬工藝序列,規定的清洗劑是200#航空汽油,在專門的有防火設施的單獨房間內進行;而生產線上為方便檢測產品配有一個5升的鐵皮方盒,使用的是煤油,以六軸自動車為例,每份工藝中都有明確的規定,自檢15%的零件,用煤油清洗,連煤油的標準都詳細的有標注。這工藝不是中國獨創,而是源自五十年代進入的蘇聯工藝,當時有工藝就是生產工人的法律的說法,工藝設計師是制定法律的,工人是遵守法律的,可見工藝的嚴肅性,但到了文革時期,物質奇缺,尤其是城市家庭做飯用的燃料,每月只有120塊蜂窩煤,使得不少家庭,因缺煤而斷炊。有人發現了生產線上的煤油,當然市場上也很難買到,但車間的生產線上卻到處都是,于是人們就在這上面動開了腦筋,機加工人做煤油爐子,那是小菜一碟,材料又不缺,那個五升的方盒剛好做煤油爐的油盒,一時間,全車間的油盒被一掃而空,工人毫無怨言的撿來破盆盆灌灌裝煤油來洗活,但大量的自制煤油爐問世后,燃料煤油的消耗就成為了關鍵。別說市場沒有賣的,就是有,人們那點微薄的工資也燒不起,當時工廠有句“以工廠為家”的口號,工人燒工廠的煤油自然合情合理。但這樣一來,給用煤油的工人就帶來了麻煩,機床邊根本就放不住煤油,開始是等下班后偷偷摸摸拿,后來干脆就是工作時間公開的來,不管三七二十一,見煤油就拿。生產工人一天只能領一次煤油,沒了煤油洗不成活,量活就很困難,但活還得量,于是就想到了清洗間的氣油,每天的汽油用量很大,洗完活汽油不但很臟,汽油含量也高了,回收起來很麻煩,生產工人舀去洗活屬于廢油利用,理論上說可以節約煤油,只是違反了工藝規定。后來車間要求修改工藝,工藝部門說改這工藝是省錢不要命,不予修改。說一下這個200#航空汽油,都認為咱們黃種人的皮膚是黃色的,如果把手和胳膊放到200#汽油內涮一下,就會發現,去掉了油漬的皮膚白得就像白紙一樣,那真是雪白雪白的。這么純的汽油是很容易著火的。但也有個優點,用來洗油漬麻花的工衣,扔進油箱內,一擺就干凈,擰干風扇下吹上幾分鐘就能穿了,不耽誤干活。問題隨之也來了,一個大學生進廠頭一年在車間實習。油箱內洗完工作服風扇吹干,穿好后取出一支煙,打火機一打,蓬的一下,工衣著了,人立即變成了蠟燭,幸虧現場工人反應快,用滅火器滅了火,但人已被嚴重燒傷,十指沒有一個直的。原來工衣的折縫夾層的汽油還沒揮發凈,見明火就爆燃了,他這種行為是違反技安規定的,沒法報工傷。要是意外起火燒傷了人該怎么算?尤其是夏天高溫酷暑,汽油揮發很快,而各種設備的電器磁力開關,不停的工作打出火花,為了方便散熱,電箱門都沒關嚴,火花與揮發的汽油接觸很容易引起暴燃燒傷人,也真的燒傷過人。被燒傷的工人要求享受工傷待遇,到技安部門被卡住了,工藝規程明明規定用煤油,用汽油屬違規。遇到這種事生產工人想要再按工藝領煤油,已很難。工廠潛規責,一種物質,如長期不用采購部門就不再進貨。何況用來燒煤油爐已是任人皆知,卡住不發,鬧到車間領導那里,訂下新規矩,領煤油得車間領導批條,現在工廠生產中的一切消耗都和工人的工資掛鉤,車間也很想省下這筆開銷。結果就出現了這種明顯的違反工藝規程,而又在現實中繼續存在的現象。按講這事技安部門應該干涉,但技安部門的意見是,鐵皮盒在碰撞時容易打出火花引燃汽油,改用鋁制的,也就不了了之。上個月到車間去,發現生產線上依舊在用汽油洗活,這一關乎工人生命危險的生死工藝,是很難認真的貫徹執行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