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0| 53
|
蝸輪蝸桿傳動強度的個人見解(未完) |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 ||
點評
深有感觸,我居然見過照抄的強制標準。可笑的是,居然有抄出問題的地方,后來仔細研究了一下,應該是照抄者沒有理解標準造成的。
f 大蝦,國內工程師沒有什么創新精神,得過且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什么都不深究,早年把蘇聯算法般過來,現在把‘腚標準’直接改個名字就用,歐三標準,索性改稱‘國三’,多改一個字都懶得費力氣,沒轍
哈哈,01大蝦,阿拉其實不是正宗鋼鐵出身,起碼在熟人里面不敢這么說,你說的二次包絡我非常了解,其演變歷程也知道,東西不錯,但為什么沒有大面積推廣?其原因與那個‘筆挺筆挺的三尖兩刃’是一個道理,嫌麻煩
我們的機械教育還停留在遵守規范上,對于本質的東西,卻關注很少。還有,就是一些責任部門太懶,很多數據年齡比我還大呢一直在用,工程師又不愿意深究,惡性循環!
大俠是鋼鐵行業的出身的,應該知道平二包的故事,其實在包絡模型上是不落后的,但幾十年都沒形成系統的產業,想用也找不到。
當然不是那幾個簡單東西,你深入玩下去,隨著玩的深入了,會發現很多東西,以前從來不曾理解的東西,會發現現在國內機械行業的膚淺,會發現整個中國工業都必須提高,與世界差的太遠了,必須努力了,
特別是力學一定要學好,還有數學
多謝!我在計算斷裂因子,建立齒輪點蝕的數學模型。只不過現在忙,只能以后慢慢做。齒輪表面接觸強度不僅僅與材料和硬度有關,還有其他幾個因素
這個就是蝸輪、蝸桿的本質,玩清楚這些,就懂許多東西,設計的東西就絕對比人家厲害,因為明白,關于這些的詳細問題,可以再探討,但要探討本質東西,這樣才有價值,泛泛講,都是麩皮,
我做傳動時間很短,以前做微納米機械的。過來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拿出來探討一下。
評分 | ||
點評
國內的材料也的確頭疼,還有熱處理。一天不跟著都會給你偷懶
非常感謝你們參加討論
山寨的也是30,我想在很迷茫究竟應該取多大的許用應力,沒有材料的S_N曲線,空有計算公式也沒用。減速比40左右。是毫米
有些減速器使用情況很極端的,就像我說的中心距30的,所受的力是對稱循環,每次最多運行30s,動作2萬次,很多天才運行一次。這種設計就要完全摒棄現有的設計理論,計算應該回歸力學本質。
如果單位是毫米,這個減速機基本性能不錯,我現在能查到的緊急制動扭矩200以上的最小45,但是不能超過25000次。磨損失效的形式更多是基于實驗的結果,跟材料和潤滑的關系比較大。
是定位器這些東西啊,我玩那種浮動蝸桿的,這個東西你玩不很小,主要受材料限制,國內材料比德國差的很遠,
單位是毫米嗎?長時間使用的嗎?減速比是多少?
回01,例如韓國的減速器,200Nm的輸出扭矩,蝸輪蝸桿中心距可以做到28,我們計算值我忘了,反正比起來這個大的恐怖。國內山寨的也可以用。
還有能源類的,也需要小,雖然不需要有什么太大的安全要求,但是成本壓力很大
比如控制閥門電動執行機構,隔爆的或者本安的
煤礦什么地方用的?阿拉就玩煤礦設備的,
你找找環面包絡蝸桿能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多點接觸,載荷是阿基米德蝸桿的好幾倍。中心距大的應該好找一些
我們的產品是需要在特殊場合使用的,比如煤礦,是不能用現成的產品的。只可惜現有的設計理論并不們真是的反映問題。關鍵我們只能提承載的要求,這個要求按照現有的設計理論,滿足不了空間要求。
傳動模塊在設計,加工,裝配,量化參數驗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關,只有在專業供應商配合下才能實現好的結果。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改變自己結構設計去適應。如果公司背景夠強,直接找供應商按你要求做
機械設計手冊上的公式有問題,對于一個設計師來說,是如何通過一些列的理論知識設計出來,或者根據材料與幾何尺寸進行選擇。如果僅僅是看樣本,那只能是選用。關鍵是如何去做一件東西,特別是沒有產品可以選用的情況
|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5-5 14:48 , Processed in 0.07311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