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覺得個人的發展擺脫不了外部因素的制約,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中,選擇的方向和道路往往也是不同的.作為一個中國的機械行業的從業者,無論從自己的角度還是行業和國家的角度,我們都有必要分析一下外部的現實環境,盡可能正確地選擇和調整好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道路.
下面從中國的現狀說起:相對于30多年前,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不是縮短了,而是拉大了.論據如下:中國的工業體系在從成體系到沒有體系的過程中逐步退化,中國的產業工人已經斷代,同時中國的教育體系在迷茫的滑落中.以目前的趨勢,以后在世界上,哪怕在中國的市場上,不要再提中國人,你根本發現不了中國人,全是老外和鬼子在競爭,哪怕是掛著中國招牌的公司.中國要想在工業發展上后來居上,沒有基礎,沒有成體系有水平的從業人員,談何容易!
應該說,在中國,還有一部分的能人,雖然為數不多.這些能人們,有沒有可能作一類通用的產品,而不是非標的產品,比如變速箱,比如緊固件等等,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80%乃至100%以上,以低于現有進口產品的價格銷售,考慮到市場上的非理性因素,應該仍然會有利潤,有市場.此后控制產能,不鋪攤子,等步入正軌了,再轉換到另一類產品.有市場有利潤,就有從業人員,慢慢地會產生梯隊.有沒有這樣的超人或組織在?當然這樣有些累,而且永遠是跟在人的屁股后面追趕.
我想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只是信息技術的跨越發展,代替不了傳統的基礎工業.惜乎,即便趕上了潮流,中國在這方面的水平依然遠遠落后.還是拿錢學森為例子,基于中國當時的航空業全面落后,他選擇了航天行業.現在中國的航天水平不是世界第一,但總還可以湊個數吧.航天和航空有不同,但航天發展了,很明顯可以帶動通用機械的發展,以此推動航空的發展.
大家展望一下,以后的領跑行業會是什么?生物技術,人工智能?中國人天生應該適合這種行業,中國的系統思想,辯證思想,西方人的血液里是缺乏的.為什么中國還是沒有什么突破呢?
包括體制的因素在內,我想中國人也不會永遠落后的.中國是在直道上被人越落越遠呢,還是靠時間靠耐力在直道上慢慢縮短差距呢?中國有沒有可能實現彎道上的超車呢?
彎道在哪里呢?望各位大俠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