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管理需求 - 答培訓中學員問Bob Liu (March 6, 2012 11:53 PM) | 評論(10)
- n3 y5 P7 {! s' D& P/ c: E" ~7 X7 D
《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出版后,我圍繞該書推出培訓,這樣給"愿意聽現場音樂會"的讀者一個機會。前兩站是在上海、深圳,已經在2月下旬完成。培訓是很好的互動機會,期間不少學員問到如何去管理需求,下面予以更深入地解釋。
; Y; i Q! q+ X! W" T/ f"大采購"的重要特征是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即通過有效管理、理順需求來管理供給。很多供給問題其實是需求問題的延伸。例如緊急需求來了,供應商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加班加點,打亂整個生產計劃,導致骨牌效應,出現整體按期交貨問題;設計定型了,目標成本達不到,供應商的降本建議又沒法納入設計,于是就剩下采購與供應商死磕,玩利潤轉移的零和游戲。理順需求,供給端的大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 r4 d4 M. v) o; ]& N: O1 ? K* }4 l2 @0 s) y3 s4 T+ _& U, N- y
限于采購是內部支持職能,這里講的主要是內部需求的管理。作為采購,如果積極地和業務、計劃、生產、設計聯系,及早、主動收集需求信息,就能更好地做好供應計劃,以及應急安排。這些都應該在需求100%確定前做。 等需求完全確定了,例如客戶的訂單拿到了,往往就太遲了,因為沒有足夠的采購前置期,于是就不得不催貨跟單,陷入"小采購"的泥淖。 很多產品受國家政策、經濟環境、新技術、競爭對手的影響都很大,預測難做,但并不是說就不應該做預測,或者說預測不存在。銷售總會有一系列的生意在談,有些成功的概率可能高達80%,有些可能只有20%。這些信息,做運營(不光是采購)可通過跟銷售和市場部的互動得知,以采取適當的行動。例如如果主要零部件的通用性高,采購周期長的,可考慮在成功可能性達到一定程度(例如50%)的時候就錄入需求,驅動采購。萬一這生意不成功,這些零部件還可以被別的產品、客戶消化掉,無非是需要一段時間。相反,如果定制件較多、庫存呆滯風險高,則應該及時反饋給銷售端,讓他們理解潛在的風險,要么是承擔風險,提前驅動供應鏈;要么是規避風險,等生意談成后再采購、生產,銷售應理解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拿到貨。這樣,銷售至少是參與了決策,到時候果真拿到訂單、緊急要貨的話他們也能理解為什么沒貨。內部客戶的滿意度低,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的余地、沒有參與決策。"小采購"心態下,采購坐等預測,等到后就催供應商,催不來就抱怨銷售給的交貨時間太少,總覺得自己是無辜受害者,都是別人的錯。采購地位低,說句公道話,是采購對公司的貢獻低,影響需求不夠,打鐵自身不硬。 采購影響需求, 更重要的是通過影響設計來實現。舉個例子。福陸(Fluor)是美國一大型建筑公司。建筑行業的通行做法是設計和設備選型做好后,圖紙、規范轉到采購,由采購來跟設備供應商、承包商來談價。為達到目標成本,供應商往往建議設計變更,例如把電梯井由圓的變成方的,或者方的變成圓的,可節省成本若干。但這太晚了。熟悉建筑行業的朋友都知道,等細節圖出來后,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的設計變動意味著結構、管線、平面等全面變動,要通過幾無可能。于是就只有采購與供應商死磕的份,做利潤轉移的游戲。其實不管是建筑業還是其他行業,大約80%的成本是設計階段決定的。采購把關鍵供應商早期介入、采納他們的好點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積極影響設計,從而影響需求。這也是采購從"小采購"轉變為"大采購"的一種體現,需要的是積極主動,未雨綢繆。 管理需求其實也是管理預測。對于預測,我有三個簡單規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規則1:所有的預測都是錯的,但有個預測要比沒有強。 從生產計劃的角度講,只有有了預測,MRP才能運作,驅動材料采購與生產。預測相當于宇宙第一推動力。沒有預測,生產產能、供應計劃就無從談起,或者說至少沒法系統地做。在一些公司,銷售為保證預測的可靠性,遲遲不肯"在沙子里插個棍子",敲定預測,這事就拖著。一旦預測變得相當可靠,預測錄入系統了,但客戶要求的交貨日期也在跟前,留給生產和采購的時間所剩無幾。要打破這種僵局,除了給銷售部門的責任機制外,關鍵是要制造寬松的氛圍,產、供、銷及早協作,理解預測的風險,鼓勵承擔精心計算過的風險,盡早設定預測。在這里,采購和運營不單是預測的接受者,而且也是預測的貢獻者,因為他們最能理解預測帶來的庫存、產能投資風險。每一個預測都是機會與風險的平衡,這就注定預測不只是銷售的事,因為銷售熟悉機會,而熟悉風險的是運營和采購。 對新產品開發、新項目而言,預測更多地是定性的理解。例如新產品、新項目的概念一出來,采購要有足夠的敏感,了解這是針對大眾還是小眾、全國還是地方市場。基于這種定性的理解,采購大致可估計對供應商的技術、產能要求,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加以考慮,支持好新產品開發,并為日后的量產打好基礎。這里的誤區是采購不了解大的方向與要求,沒有做好供應商選擇,或者供應商選擇純粹由設計部門做主,為日后各種問題埋下禍根,犯了"小采購"經常犯的錯。 規則2:預測需要多職能參與,每個部門都得各盡其責。 這在規則1中也提到,意味著采購、運營、計劃和產品部都得介入,在預測過程中做自己的貢獻。放到公司與公司之間,就是所謂的CPFR(協同計劃、預測和補貨)。采購或許要問,這產品銷售預測歸銷售管,跟我們做采購的有什么關系?其實大家都在同一條供應鏈上,采購應該與計劃部門密切聯系,跟蹤公司的主要活動,促使早日生成預測計劃。采購與運營往往覺得自己是預測的受害者,其中部分原因也是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有問題。他們只是被動地等預測,而沒有意識到他們也是預測過程的一部分,至少應該盯緊計劃,促使他們早日生成預測。 其次就是從供應的角度評判庫存風險,供銷售、計劃參考,上面已經提過。另外,供應商往往接觸多個客戶和行業,對市場變化有獨到的認知,例如他們可以從別的客戶處感知市場在升溫還是降溫,從而預知下一步是出現短缺還是剩余。例如在2009年的元器件短缺前,很多供應商早就感受到了,而主機廠則沒有。原因很簡單:供應商在采買元器件,主機廠的介入度越來越低。這個信息,如果及早反映到主機廠的話,主機廠可以適當建立庫存、增加采購前置期等,以便積極應對。而這類信息傳入主機廠的主要渠道就是采購。要明白計劃是在平衡預測需求和供給,如果供給情況可能有變,是采購的責任提前告知計劃。等交期到了或者快到了,采購才知道這貨沒法按時拿到,那太晚了,又成了"小采購"。 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多職能參與并不意味著沒有單一責任人。在很多公司,預測的責任機制不很明確(或許這部分解釋了這些公司為什么運營地不夠理想)。這種情況下,最簡單的就是責任倒逼:采購/生產/運營向計劃部門要預測,計劃部門就成為直接責任人;計劃向產品/銷售要預測,依次類推。要避免的是計劃說銷售沒有預測,所以啥也做不了,拖著,出了問題就往銷售推,銷售就怪市場、怪競爭對手和客戶,結果就是不了了之。這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對不起我們拿的一份工資。銷售看不起運營和采購,往往跟后者的這種不作為有關。而運營、采購之所以沒出息,也在于他們在預測過程中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用柯維《七種習慣》里的說法,就是他們太dependent on(取決于) 計劃與銷售,而沒意識到自己也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各部門都是interdependent(相互關聯)的。這種采購還是典型的"小采購"心態。只履行管理供給的職責、不履行管理需求/預測的職責,采購永遠擺脫不了"小采購"的帽子。 規則3,預測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循環預測,逐漸逼近。 預測剛開始的時候都不準,需要不斷循環預測,及時納入新信息,修正預測。管理不善的公司往往忽視這點,修正往往是在最后一刻做,而這時候采購的料已經在途,生產線上的半成品也快完工了,呆料、積壓就不可避免了。這里的問題,看上去是個銷售計劃的無節制變動,其實深層次是缺乏循環預測。一個銷售預測,從錄入到采購、生產完工,變動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沒有循環預測機制,及時來修正預測。計劃、運營和采購的人經常訴苦,說最后一分鐘的銷售計劃變動如何害苦了他們。我從來不相信這變動就是最后一分鐘發生的。相反,這一定是個過程,銷售人員一定在某個時候就知道大致有多大的可能會變動。他們不愿意主動說,因為有他們的顧慮;計劃、運營的人主動問了沒有?我管理一個全球的計劃團隊多年,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銷售沒說,那你做計劃的問過了沒有?他沒主動說,打他的板子;你沒主動問,同樣罪在不赦。 那循環預測的場合是什么?產銷協調會。凡是個生產性公司,這個協調會都有,不管是正式還是非正式。問題是,在有些管理不善的公司,這協調會大多成了走過場,成了銷售與生產、采購互相揭短的"批斗會",而不是共同解決問題的場所。有個公司壓了很多庫存,都是產銷不平衡造成的。問有沒有產銷協調會,說有。問多久開一次,說今年已經開過一次了。好樣的,今年都幾個月了,你就開了一次?相反,另一個在行業里領頭的企業就做得挺不錯,每周銷售與生產、物料的協調會累打不動。銷售帶來銷售預測,生產帶來各地的成品、半成品庫存信息,采購帶來在途庫存,大家三頭一湊,就能很好地修正預測
9 e: N5 u- V( L* S1 C7 N0 Z1 V
5 K/ e9 G; m# |! c7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