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國內快速成型系統的科研團隊主要包括清華大學顏永年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研究團隊、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團隊,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團隊等。快速成型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些團隊越來越受到產業資本的關注。
以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研究團隊為例,該團隊正力圖通過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使研究成果商業化,濱湖機電的股東中就有資本市場聲名顯赫的深圳創新投資集團。
科技部國家制造業資訊化培訓中心(3D辦)主任魯君尚對近年來國內3D打印熱深有體會,他告訴證券時報記者:“2000年在全國各地講3D打印方面的知識時,很多人不知所云;但現在明顯不同了,很多機構、包括地方政府,都在主動邀請我們去講課。”
瓶頸待解
耗材難題最致命
幾乎每一項新技術應用,都會經歷很長的市場培育期。3D打印技術雖然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程,但仍存在缺陷。
耗材的局限性是3D打印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現有的市場上的耗材多為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等。如果真要“打印”房屋或汽車,光靠這些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比如最重要的金屬構件,這恰恰是3D打印的軟肋。
耗材的缺乏,也直接關系到3D打印的價格。黃智拿著一件3D打印品對證券時報記者說,“這是一件飛機零部件,打印這種樣品的金屬粉末耗材一斤就要賣4萬元,所以3D打印樣品至少要賣2萬元。但是,如果采用傳統的工藝去工廠開模打樣,幾千元就可以做到。”
直接面向市場的先臨三維對耗材難題感受最深。因為價格的問題,他們很多客戶往往望而止步,除非在需求緊急的情況下。否則,客戶們還是通過傳統的方式。
成型精度和質量問題,也在困擾先臨三維。他們稱,由于3D打印工藝發展還不完善,特別是對快速成型軟件技術的研究還不成熟,目前快速成型零件的精度及表面質量大多不能滿足工程直接使用,不能作為功能性部件,只能做原型使用。
以Stratasys公司3D打印車為例,車子固然能“打印”出來了,但是否能在路上順利跑起來?使用壽命又有多長?從現有的技術來看,恐怕有點夠嗆:由于采用層層疊加的增材制造工藝,層和層之間的粘結再緊密,也無法和傳統模具整體澆鑄而成的零件相媲美,這意味著在一定外力條件下,“打印”的部件很可能會散架。
2004年成立至今,先臨三維年復合增長率在100%以上。“今年,先臨三維的營業收入應該會在7000萬元左右。”但是,黃賢清拒絕向記者透露先臨三維的凈利潤狀況。但他承認,過去的高速增長主要源自基數低,而且這7000萬元的收入,還包括前期的三維掃描。
魯君尚對記者稱,3D打印技術的確可以改變產品的開發、生產,但賦予3D打印“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點言過其實。單件小批量、個性化、及網絡社區化生產模式,決定了3D打印技術與傳統的鑄造建模技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上圖
3D打印機01.jpg (132.96 KB, 下載次數: 19)
下載附件
2012-9-27 22:54 上傳
3D打印機02.jpg (104.47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2012-9-27 22:54 上傳
今天下班的時候聽廣播報道說,好像是大眾汽車利用3D打印機技術,可將汽車的零部件打印出來,并可使用,但壽命不長!之前在一次展會上看到過,3D打印機的材料是特定的材料,貌似塑膠模的材料,利用3D軟件將所要打印的零件畫出來,傳送到打印機,打印機通過其x,y,z三軸進行數字計算,確定其實物尺寸!
我想這對機械行業,也算是一種沖擊吧!會發生第三次工業革命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