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換機開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口了。在中國固定電話用戶突破2億戶以后,交換機似乎張力不夠,就要走向消亡了。對于見證中國通信產業發展的人士來說,這一切似乎來得太快,而值得回憶的東西太多。
“七國八制”
這是一幅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很有名的整版廣告。在中國地圖上涂滿了各種顏色,圖例說明這種顏色是NEC的,那種顏色是愛立信的……全國交換機的版圖都被國外交換機廠商瓜分完畢了。
現任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公司董事長的袁欣依然能夠回憶起當年“七國八制”的情景:NEC、北電網絡和愛立信等國外廠商直接進口交換機產品,并且采取傾銷的策略,迅速搶占中國市場。
當時,中高端交換機市場上的“七國八制”主要包括,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BTM公司和法國的阿爾卡特,七個國家,八種制式(其中日本的NEC和富士通分別占據了兩種制式)。
這些廠商的許多產品今天依然如雷貫耳:北電DMS100;愛立信AXE10;富士通FETEX150;AT&T 5ESS2000等。“七國八制”在北京最為典型,什么型號的交換機都有。
這種多制式造成了互聯互通的復雜性,以至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不得不出面制訂統一的標準,在語音網上采取了7號信令,而在智能網上采取了“inap”標準,并且首先在長途網上取得了統一。
1985年還在復旦大學就讀研究生的現北電網絡(中國)有限公司NGN總監黃陳宏回憶當年唏噓不已。1985年的上海,還很少有電話機,黃陳宏不得不去上海電報局給老家打電話,由于制式不統一,電話經常掉線,話音質量與今天相比也相差甚遠。
2002年年初,日本NEC公司和富士通公司宣布退出中國交換機市場,今后將不再向中國銷售交換機產品。然而15年前的NEC公司和富士通公司可不是這樣,當時日本廠商在中國交換機市場的氣勢正與它們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遙相呼應。
富士通曾放言說,要把上海貝爾扼殺在搖籃里面。這個時間段,不要說上海貝爾這樣的合資公司,即使像北電網絡、朗訊、愛立信這樣的國際巨頭都很有些酢日本廠商。“當時,日本廠商賣得要比其它廠商便宜得多,北美廠商交換機每線賣300美元,但是日本廠商只要180美元就能搞定。”黃陳宏說。
日本廠商在當時很“猖狂”了一段時間。所以其它國家廠商當時在中國賣交換機賣得很郁悶。北電網絡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時候就進來了,并在1982年就向蛇口工業區出售交換機產品,但是真正的突破口還是到了1988年,此后就曾一度占據了10%的國內市場份額。
說起“七國八制”,不得不提起當時對中國經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政府低息貸款,黃陳宏在總結北電交換機如何尋找到中國市場爆發點的時候,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息或者低息國家貸款,在1988年,加拿大給予了中國數億美元的20年低息貸款。其它國家也大致是這些情況,由于可以節省資金馬上建設,因而在引進這些交換機設備的時候當然是“來者不拒”了。
當時,一份由國家經貿委、原國家科委、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聯合上報的材料中顯示:1993年,全國用于引進國外交換機的軟貸款達7.6億元,1994年利用軟貸款直接進口的交換機約400萬線。
在這兒,還不得不提冷戰的產物——巴黎統籌委員會和中國委員會。從新中國成立起,該組織就對中國實施“中國差別”的貿易管制,而這種管制落實到交換機領域,就是中國廠商生產交換機所需要的微電子芯片,必須受到該委員會嚴格的限制。即使中外合資的上海貝爾也沒少在這方面受氣,起初是合作伙伴比利時貝嶺的微電子芯片,后來就是在上海貝爾本地化生產時需要引進的IBM大型機。
這種歧視性的貿易管制組織,直到1994年3月31日才宣告解散,但是它對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科技的影響無疑非常深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