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的公司的供應商Bob Liu (August 15, 2010 12:42 AM) | 評論(15)
) P t; J# s! l: \& O) P& C9 m5 @: \1 W- F1 Z8 t; D$ X1 z
2003年我剛到硅谷的時候,公司的一個資深技術權威告訴我,在某個技術領域,他尋遍全球,發現最好的供應商仍舊在硅谷,就在公司周圍幾十公里的范圍內。這些供應商也已經是公司的供應商。我是新手上任,半信半疑,總覺得現有的供應商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總覺得能找到更好的供應商,不管是價格還是技術、交期。于是不斷地收集樣品,做測試,現場訪問,斷斷續續三年下來,才徹底相信了這位權威的話。: s! I6 r( |- w3 z* |. P" j
小孩總覺得別人家的飯香。很多采購與供應管理的職業經理人也是如此。當自己的供應商不愿一再降價的時候、當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當質量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當生產線斷料停產的時候,別的(八成也是競爭對手的)供應商就成了情人眼里的西施,恨不得馬上轉廠,好像這些問題隨之就迎刃而解。但是不要忘了,每個供應商都會有問題(要不公司化這么多錢雇這些采購人員干什么?)。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天下烏鴉一般黑,那山不見得比這山高。
V; X+ B" I% l6 ^1 f8 F& d& N. m
, A' j. h' Z m9 R9 e) g T
問題出現了,臨陣換將,幾無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維持現狀,一起解決問題,先度過難關再說。這并不是說不導入新供應商,而是時機不對。未雨綢繆,在導入新供應商上,你得是提前準備。對供應管理人員來說,就是要提早、系統地考察新供應商,保證總是有潛在的供應商存在,既防現有供應商坐大,也防現有供應商出現大的供貨風險。這事在現有供應商出事或沒法合作時來做就太遲了。等事情都發生了,你加入生產、設計的行列,一起聲討現有供應商,那只不過是在掩蓋你的不作為,更準確地說,你的失職罷了。
5 I0 l! y9 E. }5 H4 Q# D! l$ z( R
有一個職業采購經理人,滿天下找供應商,尤其是競爭對手的供應商。她說自己的供應商技術能力跟不上,價格優勢也沒有。問問供應商,他們卻不愿意跟這個公司做生意,因為朝令夕改,令出多頭:采購經理說做這,質量經理說做那;今天要朝東走,明天又要朝西走。價格談判也是純粹的利潤轉移,幾輪下來這業務已經成了供應商的"雞肋"。想想如果找了競爭對手的供應商,一段時間下來不也是同樣問題嘛。這讓我想起剛入供應管理行業時一位資深物料經理的話:我們所作的就是把好端端的供應商給搞破產。這是針對他當時所在的公司而言,但放到別的公司,恐怕也是適用多多。! V( y1 i5 m- d7 r/ ?4 }5 J
. ], @; @" i) v! r1 a% Z! N
有句話,大意是你不管努力做什么,只要制度、系統不變,制度、系統的力量總會把你拉回原路 - 說白了,你所作的無非就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舉個例子。中國在上世紀動不動就精簡機構,把很多人從政府、事業單位轉入獨立核算的企業,但是幾年后,機構又變得跟以前一樣臃腫,或者更甚。因為系統、制度性的問題沒解決,例如在政府人員的特權、高待遇驅使下,人們都削尖腦袋往里鉆,而政府機構也有系列的"激勵"機制來多雇人,例如預算按照人頭來就是最簡單的一個: 你的人越多,拿到的預算就越多。再如美國的大企業,經濟危機一來就大幅砍人,經濟一旦回升,經理們就想盡辦法來多招人,本來一個人能干完的活,就爭取招兩個人。為什么呢?背后的激勵機制在作怪:沒人會因為雇人太多而被炒了飯碗,但如果任務完成不了,不管你為公司在人員費用上節省了多少,你的飯碗就可能不保。這放在供應商管理上,就是只要你不改變你管理供應商的方法,不管你選擇了什么供應商,八成都給管成同樣一個下場。想想我們做的,從供應鏈角度講,有多少是在增加價值呢?這就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一樣:大家都很忙,但經濟沒增長什么。違背規律的努力其實比不作為更惡劣。# l! x! I2 O4 N* e5 J
+ s3 l) p* \' V+ L
只顧埋頭拉車,而不去思考,就成了職業經理人的悲哀。其實常識和思考更重要,而不是具體做事的能力與技巧。前者是形而上,后者是形而下。只要你按照常識辦事,你的結果至少是無功也無過;違背常識,你的結果則至少有50%是功不抵過,F在回想起古代的科舉,還是非常有道理:科舉其實重視的是做事的常識,即事的對錯;而不是從技巧上講該怎么做事,例如這數學題該怎么解。"文為心聲",你寫的也體現了你所想的?婆e無法系統地排除庸才(因為庸才可以是那種懂得對錯但不懂具體做事的人),但能系統地排除那些"歪才"(注意是"系統",而不是排除"所有"的),即知道怎么做事但不做正確的事(例如希特勒)。社會也罷,公司也罷,都是異常復雜的系統。庸才不作為,無非是對系統沒有良性推動,系統仍舊可以利用自己的平衡機制來發展;"歪才"的有作為卻是破壞系統的平衡,造成的危害就大了。"中庸之道"其實和"無為而治"形影不離,貫穿了中國的大多歷史,也是為什么中國能夠在五千年間能夠屹立世界的原因之一。
. j; J: m- [$ s, C3 n N
. i, U5 i$ ~$ c, }9 G/ @9 G/ ?6 y6 S" }& K
凡事做之前想一想,你是在順應規律,還是在違背常識?寧肯做庸才,也不要做"歪才"。符合常識的無為勝過違背常理的有為。放在供應商管理上,就是現著眼跟現有供應商解決問題,這包括改變采購方的制度、流程和體制。買賣雙方的問題中,絕大多數都是采購方的問題。"會抱怨的怨自己,不會抱怨的怨別人",認識到自己是問題的根源需要勇氣,而改變它則需要領導力。你不能從修改供應商的角度來解決這些問題。供應管理職業經理人中,大多數人是從供應商的角度解決問題,這些人也注定只能做職業經理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地維持現狀);很少數的人從采購方自身出發,從完善自己的系統、流程和制度入手,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成了領袖。而且只有能從采購自身解決問題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袖;叵肽切┇@得美國《采購》雜志的"采購金牌"的首席采購官,無一例外,他們都是從解決內部問題出發而系統提高了采購與供應鏈的水平,有多少是因為換了多少供應商而出名的呢
6 H: M" O+ B2 C i. G) t) W4 |2 h8 Z4 O9 L4 c. M/ s
* o* P- Q' ]" W) P+ Q) V1 K
- A) T2 K0 x& D3 g#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