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工博會,工業機器人無疑是絕對“主角”,國內外近60家機器人制造商參展,展覽面積達8000平米,成為今年工博會總體偏冷中的一個熱點。從娛樂性地表演激光劍對決、舞獅、打乒乓球,到實實在在地組裝鼠標、搬運電池⋯⋯機器人們使出渾身解數。 如此不遺余力的表演,是被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龐大需求激發出來的。201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約22600臺,相比2010年增長了51%,增速保持世界之最,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11月7日舉行的“2012工業機器人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裝備部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透露,未來幾年,中國還會保持30%的增速,將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市場。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預測是,2014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再加之去年8月,全球最大制造企業富士康高調宣布的“100萬臺機器人”計劃,自然引得全球機器人制造商們蜂擁而至。 在本次參展的企業中,中國制造商占了一半,沈陽新松、廣州數控、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頓、江陰納爾捷機器人等上演了中國機器人行業有史以來最為“壯觀”的一次亮相。考慮到目前中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有一半都依賴進口,這次集體登臺,便顯得意味深長:這塊誘人的蛋糕,“中國自造”的機器人能分得多少?中國機器人產業能否借助這股大潮趁勢崛起,快速成長?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瑞士ABB集團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業務部北亞區及中國負責人顧純元在工博會上告訴記者。ABB集團此次展示的是工業機器人史上體積最小的“速度選手”——IRB120機器人,其熟練、快速的鼠標組裝演示讓人印象深刻,打破了大眾對于機器人都是龐然大物、只能從事力量型勞動的陳見。 作為全球電力和自動化技術的巨頭,從2005年起,ABB機器人的生產、研發、工程中心都開始往中國轉移。目前,中國已經成為ABB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場。2011年,ABB集團在華銷售額為51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1%。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安川電機也緊跟ABB的步伐,今年3月正式落戶中國,將進行工業機器人設備以及附屬品、零部件的開發、設計、生產。 國外巨頭紛紛在華建設生產基地的背景是:在迄今為止,中國4.6萬臺的累計工業機器人數量中,國外進口品牌超過了一半。此次展覽,除ABB、安川電機外,FANUC、德國庫卡、史陶比爾、那智不二越、愛普生、斯圖加特、車樂美、平田機工等國外知名企業無一缺席。“但這些巨頭并沒有帶來任何值得驚喜的創新技術”,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的發起者王健告訴記者,“這只是一次意在銷售的商品展銷會”。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每一萬名產業工人中擁有機器人的數量是21臺,而國際平均水平是55臺,其中美國是135,德國是251,日本是339,韓國是347。或許正是如此大的缺口讓這些巨頭們認為,更智能、更安全、更具創新性的機器人并不是中國所最需要的,在當下,那些能提供高效生產、高性價比的產品已經足夠填滿中國饑渴的腸胃。 徐勇是中國工控業務集團的首席運營官,他說,去年參展的還全是國外廠商,今年中國制造商的大規模亮相充分說明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參加一次展覽,光是展位費用就要70~80萬,再加上機械來回的運費、布展等等,至少花費在100萬;所以,有實力參展的國內廠商一定是還活得不錯的廠商”。在本次參展的企業中,王健認為,南京埃斯頓較為突出,“國內制造商多以在整體系統集成上難度較低的小型機器人起步,但他們在短時間內就跨入了大型機器人制造的行列”。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機器人制造企業。但王健看來,這只領頭羊并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他們的關鍵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等依然是依賴進口”。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普遍寫照——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并且,幾乎全是跟蹤模仿產品,在創新性上一片空白。
機器人通用性的關鍵零部件,如高速高精度運動控制器、交流伺服電機等目前還無法實現國產化;以機器人領域的減速器為例,75%的產品都被日本的兩家公司壟斷,國內廠家只能高價從國外購買,自然使得國內機器人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所以,國內廠商單靠買機器是賺不到錢的,他們的利潤空間更多在于后期服務、設備維修、零部件更換等”,徐勇如此分析國內廠商的生存模式。 新松的總裁曲道奎也坦言,盡管他們有國家“863計劃”的扶持,但始終存在著難以突破的瓶頸和制約,首當其沖的就是基礎零部件制造能力差。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差,無法生產必需的高性能材料,或是加工工藝達不到國外一流水平,因此基礎零部件無論是質量、產品的系列,還是批量化生產方面,都與國外的產品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性能的交流伺服電機、高精密度成套工藝方面的差距尤為明顯。這些差距導致關鍵零部件必須依靠進口,從而制約了國產機器人的價格競爭力——在一臺機器中,電機、伺服、傳動等核心部件占60%~70%,國內能做的部分很少,國產品牌的議價能力可想而知。 不僅是零部件成本高,嚴重缺乏創新性也是致命弱點,跟蹤模仿國外成熟產品的“逆向開發”模式是國內廠商的主導技術路線。不過這樣的策略還是給了國內廠商一定的生存空間。廣州數控是中國最大的數控系統企業,從2006年底進入機器人研發,這次帶來的是RB系列工業機器人,其市場部經理楊安告訴記者,RB系列的伺服電機和驅動器,以及控制整體運轉的運動控制卡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僅我們一家可以做到,目前,RV減速器依然從日本進口,但當我們整體實力越來越強時,對單一元器件的依賴就會越小“;”我們一臺機器人的價格大約在14~15萬,對某些客戶來說,使用國產的性價比顯然更高。” 技術上的薄弱,自然讓國內制造商將自己的競爭力重點傾向到市場策略上。楊安認為,和國外巨頭相比,國內機器人制造商的優勢,除了低價之外,還有應用服務,“國外公司巨不會把核心技術透露給國內代理商,而我們是自主研發的,對產品的了解肯定深于只知道‘使用方法’的國內代理商,所以能為客戶提供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徐勇也認為,即使在技術創新上,國內制造商無法與國外公司對抗,但在具體應用上還是大有可為。因為機器人產業需求有多樣化、碎片化的特點,需要面對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環境、不同標準下的工作和服務,即便是批量生產的機器人也需要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定制性改動,所以,國內企業如果在細分市場如果策略得當,推出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還是存在很多機會。那些追求產品“小眾化”的企業日子會很好過。
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數量龐大又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是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同樣,合理、有效地消化這些勞動力也一直都是中國各項政策的著眼點,所以,當“機器人浪潮”來襲時,機器人是否會驅逐工人,惡化中國的就業率就成為了爭論焦點。 飽受“N連跳”之苦的富士康近年來開始把工廠向河南、四川等內陸遷移。但即使在當地政府全力以赴,甚至不計代價的配合下,富士康的用工難、管理難問題也并未得到根治。當然,富士康對此不是沒有準備,在山西晉城工業園里,代號為“Foxbot”的富士康機器人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產中。據富士康稱,2016年,這里將成為“世界最大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 中國正在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化,體現在勞動力構成上就是——20年前的務工者和現在的務工者,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這個趨勢,大約在5年前就開始了,這也是富士康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其老舊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內容無法再契合年輕人的需求”,王健說,“現在的用工荒并不是勞動力匱乏,而是80后、90后務工者不再愿意像老一輩那樣工作。他們接觸到的世界已經遠遠大于剛剛從農村出來的、老一代務工者所接觸到的世界。對新一代務工者來說,不高興就走人,甚至跳樓是所有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工作需要給他們帶來樂趣以及滿足感,那些簡單、重復、機械性的工作對他們不再有吸引力。”在王健看來,用機器人代替人并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必須的補充關系,“對企業來說,工廠招不到人、生產不下去,才是首要的問題。” 據多方預測,中國的人口紅利到明年就會消失,這也是中國作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必然也成為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根本原因。目前,雖然《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已出臺,但尚未明確行業主管部門,沒有國家級的標準檢測中心,也沒有權威的行業協會。或許,要利用好這次“機器人革命”,比讓尚不成熟的企業在行業內相互競爭更為重要且緊迫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自上而下的國家標準的出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