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機械是僵硬死板地重復單一。從而,其功用發揮必需標準、規范化的環境和對象來支持,需要我們為其鋪平道路,作前期輔助工作,然后時刻觀察機械構件和工作對象的變化,作調整操作。僵硬也有使機械內部相互傾軋,工作常態就有把能量資源轉換為磨擦、刮削、振動,自我消耗,以致其在工廠化的理想環境中,完全正確的操作下也難長久運轉。機械中的僵硬是限制了機械的功能性能,并讓其產出總伴隨著龐大的損耗、廢棄和制度化、強制性的人工勞作。此眾所周知,對我們來說又顯然是不理想的,但從來如此。 1.2機械人為制造,是自然原始所沒有的,其形態、工作方式、作用功能由人賦予,不是材料、機械本來具有。那么,把機械的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等不好表現歸于機械的本質屬性,人們用機械作為呆板、愚蠢的代名詞來說話,似就有失道德或明智。 1.3我們似很有必要以“人制造機械”為命題,展開鋪陳一番,有必要將視野、焦圈擴大到人——機械的形成、起源。從中來觀察機械及其與僵硬二者合一的狀況,以期發現能將之開剝分離的機會,達到機械獨立于僵硬之外的目的。 2.1人有理智,做事總要經過定位目標、確定方向、考慮后果、選擇途徑之類的思考。而這些工作是無法在實際空間中做的,只可能在指代行為對象、環境的圖形符號,大腦、紙張、屏幕上的虛擬世界,形而上的抽象意義空間中進行。也就是說,人制造各種機器以及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一樣基于自我的意識世界。 意識世界是符合實際的,因為其出于認識,是客體的影印拓本,實際的平行世界。但認識要有對象存在,能認識到的似僅限于已存的一個對象的一時現象,時空中孤立的片斷。那么指代事物,有“正面、反面,表層、內部,開始、然后”,生動完整的意識存在就不是觀察、認識就能形成的。 我們把紙張裝訂成冊后書寫使用,或許同樣,意識世界是經過格式化、分行分址,分劃出過去、現在、將來,這個與那個的相對位置以后才開始寫入建構的。本體是在目擊、與客體接觸之前就已確定了客體在整體環境中的地位,范疇。如果沒有這種成見、預設范圍框架,那感觀到的光影,音響,軟硬滑澀在腦海中或就無從著落,四處漂移,形不成意念存在。認識應不僅是觀察、接收客體信息,還包括理解:把觀察到的細碎內容進行自我整合,或是說,將其擺放到自我設定的結構中,并對之填空補缺、羽化潤色,形成整體形象,反過來說,是能對現象作自我特定的分割,能從一團五彩斑斕中辨別出主體與背景,有刮了胡子,戴上帽子還能認出那是誰。 我們最初觀看、最容易看懂的是一點也不像的動畫,實際中從未出現過的圖像。剖面、打亂的空間層次,嚴重的顏色、尺寸、比例、速度變形,竟沒有妨礙我們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怎么一回事。相反,動畫演示剔除了太多的背景、細節,簡化了結構,突出了特征,是更能讓人明白狀況、變化。是為,“看到的聽到的”、事實的投影鏡像在認識世界中并不重要。重要、關鍵的有是“關鍵”:個體間的紐結聯系,前后的銜接,一個和另一個的界面,整體的結構樣式。而這個“關鍵”是無法從觀察中獲取的,也是要先于觀察來存在的,那就只會是本體思維在不受外在影響約束的自我意識空間中發明創造出來的。 我們流通公認的知識是真實的,是真實客體的真實反映——亦是一種主體行為的認識能夠無我、客觀,視點、視場沒有局限;有可測全程光譜音頻的儀器,不會受限于本體的硬件功能;客體和我們都是誠實的,表現的都是本質且已完全呈現,過去、遠方的記錄、傳遞沒有遺漏、失真……這些都已具備。但實用的、能為行動提供參照指示的知識,可以說是準確的、正確的,但絕不能說是真實的。因為,行動是從現在去往將來,指引行為的知識其所說的那些,在現實中尚未出現,在實際中還沒有發生。 伸手去抓,是相信了手到的時候東西會在那兒,是基于“會是這樣”的自我推理判斷,一個超越自然實際形狀的意念存在,超越現實的自我想象。如果沒有“下一秒如何”的想象、“未來會怎樣”的信念,以及把想象當真的迷信,那就不會去做,能做的也只能是沒有方向的顫動。 人的行為依據以及人為事物的源頭是“肯定這樣、事實如此”的信念。如此,我們制造機械、改造自然,是要看清客體自然,而或也要看清“我看到的自然,我認為的事實”,看清“我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要去追查虛無飄渺的自我信念。 2.2機械是人的工具,有是人手足的延伸,意志的體現,思想的物化。人在制造并操縱機械,機械動作是有著人的意圖、行事方式,情感、道義。機械由設計而制造成形,是有追溯到人的知識理念、意識形態、思想主義,情感精神。如此,改進釘是釘,鉚是鉚,實在有形,直觀明了的機械,就不僅要審視其形狀動態,還很有必要弄清楚其形成過程、“咋搞成這樣的”——人的作為,以及“干嘛這么做”,“是咋想的”的軟件構成——人心理中的存在狀態、位置、距離,趨向、動機,運動形式。機械的狀況是有逼迫我們放下真抓實干,簡潔實效做事的習慣,而要把簡單弄復雜,致力于不著邊際的散亂,去做勞而無功、沒用的事。 假如現實是這個情況形勢,我們就應該去接受和面對:立足我們的知識基礎,技術條件,是判斷問題的本質關鍵在于核心、源頭,去厘清線索,循跡追蹤。不拘于實際形象,而專注于文本圖紙、知識理論,不拘于文本圖紙、認為中的形象實際,而專注于文本的結構、形式,屏蔽外形、表象、枝葉的紛擾,集中力量,銳意切入機械的腳本源碼中去發現癥結,謀求解決之道。 深入高于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信念,解析理所當然、絕對正確的常識,到抽象、泛義、漫無的思想中去分析界定,在情緒反復波動,隱顯閃爍的意念上改造建樹……,這想是不會有結果。只是,機械是飛機、門窗、槍炮、鍋鏟、掃帚、筆墨……,是唯一不分職業、階層,所有人都須臾不離切實參與,唯一從折樹枝、敲石塊開始,從未間斷、發展至今的行業。但就在這個人類致力最多、最久的事物中,卻固存“機械”這種顯見缺陷,是猶如枷鎖,時刻在制約功能性能,消耗資源,更標示著我們每個人的無能、懦弱。是這樣,那看不到前景,兇險未卜的路徑,或亦是一條出路,明顯是條死路,也有值走過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