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所看到的關于創業的比較不一般的思維,給大家一個參考。(轉自global sources的電子工程專輯)
6 H$ ]6 p/ R/ I
( ?' x, ^( ?, U( z& A x9 S; L8 D9 [ ]0 G; m9 x
彼得·泰爾是硅谷如雷貫耳的企業家和投資家。98年創立paypal,擔任CEO。2004年投資facebook,同年創立 palantir,這是一家服務于國安與金融領域數據分析的公司(后面還會提到)。更是Yelp、Linkedin、spaceX、 airbnb 等上百家公司的投資人。他曾就讀于斯坦福法學院,還創辦泰爾基金會,致力于技術進展以及對未來的長遠思索,絕對是投資領域最富創見的思想家。* z( I" U" T+ P' @
* O1 s- v: x3 j8 K 相信不少人看過彼得·泰爾在斯坦福講授“初創企業”這門課的視頻和講義。《從無到有》(即《Zero to One》)主要就是該課程筆記的摘編,不過刪減了不少過于瑣屑的細節,因此淺顯但系統得多。
+ F) p, E# C) _4 U; }3 X 在這本書里,彼得·泰爾提出了“資本主義與競爭相互對立”、“競爭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扭曲了我們的思維模式”、“開局稀里糊涂沒得救”、“‘產品會說話’是謊言”、“高超的銷售推廣技巧本身就能創造壟斷”等一系列頗具顛覆色彩的逆向思維觀點,與此前大家心中的“競爭鼓勵創新”、“壟斷是萬惡之源”、“創業開局并不重要,可以頻繁試錯”、“專注產品即可,銷售推廣并不重要”等等觀念大相徑庭。
/ V' U. P* F" K/ K) _& J, _7 }# n4 |. H* h! d6 y8 A/ D
1、資本主義本身與競爭相對立,壟斷者才能積累資本和看得長遠0 @! q' L2 ^3 E3 S
: C4 G8 C- U. o# v) J5 t4 ]+ u+ a 彼得·泰爾覺得美國人對競爭過于膜拜,其實資本主義和競爭是對立的。資本主義建立在資本積累上,靠完全競爭沒法積累資本,靠壟斷才可以。# g2 s9 `- F8 w* ^# D. Z
7 Y1 N: k* I: \+ T7 f 競爭和壟斷極具蒙蔽性,難以一刀切界定。壟斷者會宣傳放大自己面臨的競爭, 競爭者卻會強化自己的獨特性,所以一般人覺得二者區別不大。但在泰爾看來,壟斷者和競爭者的差別,比你想象的大得多。Google在網絡廣告領域,就是技術型壟斷的代表。2014年Google擁有美國68%的搜索份額。但Google不會承認壟斷,他們會強調在廣告產業里比重小,只是大池塘里的小魚,于是把涉足的所有產業的總產值的并集當做分母,好降低自己的份額數字。而面臨完全競爭的公司,比如餐廳,則傾向于把涉足的產業的交集當分母,強調自己的份額之大。/ t( q% S$ U" l& r; W6 M: y/ B
/ p: W! @ B+ l: Q. ?6 l( s 壟斷者不用擔心那么多競爭,對他們來說,賺錢只是重要的事情,不像非壟斷者,賺錢是他們一切要務,沒法考慮長遠。要跳出短期競爭的泥沼,就要追求壟斷式利潤。3 K0 }$ I5 J9 [3 l# T1 e( N. |
: W8 S: l( E7 S. f6 ]; n. s% |
壟斷對局內人有利,對消費者來說不一定是好事,走政府關系的壟斷企業還名聲欠佳。但創新式壟斷不應該遭受歧視。畢竟這個世界變化很快,靠創新贏得壟斷的機會還很多。. ^6 T# u4 B: G. [1 e1 C& s1 [
# N% w+ U; P8 j' x' }4 C" l. Y( m
壟斷者的壟斷式利潤能帶來數年乃至十年的好光景,這會刺激壟斷者推動技術進步,他們的利潤也足以支撐長期規劃及充滿野心的研究項目。1 i1 Y' f8 y I0 ]
" f4 T8 W, f! c0 q0 G9 T0 C 2、競爭已然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扭曲了我們的思維模式5 @. F6 X: W/ v$ q& A8 R/ c/ k& B
( ?' r3 Y. i5 d$ h" v/ ~7 q 創新式壟斷帶來新的產品,造福眾生,為公司帶來可持續的利潤。而競爭減少利潤,互相抄襲,彼此都難以生存。可我們為什么相信競爭才是有益的?這是因為競爭不單單是經濟概念,它成了一種意識形態,扭曲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各國甚至為此立法,全球推廣,挖坑把自己深陷其中。
* W" n& V4 t& u L, \6 Q2 x" J
$ I7 R/ m, @9 M. j& D2 J 泰爾跟特斯拉的CEO 馬斯克之前是競爭對手,泰爾運作paypal,馬斯克做了個一模一樣的x.com 。1999年兩者廝殺非常激烈,paypal 的員工當時一周上班100小時,不是聚焦于提升生產力,而是為了打敗馬斯克。2000年他們意識到問題,決定坐在一起消除競爭進行合并。馬斯克后來也成為 泰爾的paypal幫里數一數二的人物。在泰爾看來,像哈姆雷特那樣為英雄氣概而戰,在商場上屬于極其不智的行為,(雷同式的)競爭是自毀,而非價值體現。競爭若實在不可避免,那要打就要打贏。$ E$ Y1 d( f3 y
) ?* @0 a0 @+ f2 V0 |, W
3、創新式壟斷者具備的4個特點:專有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優勢
& V/ ^9 `- U* F
+ a! K) G d. p 專有技術是公司最實質的優勢,使產品難以被外界復制。專有技術需要比競爭者好上10倍,才能帶來壟斷優勢。小于10倍只能視作邊緣性提升。要取得10倍以上 的技術突破,需要發明全新的技術,或者在現有解決方案上改善10倍。亞馬遜把線上可售的書籍加到10萬種時,就已經超越任何書店鋪貨量的10倍以上。當然,也可以通過更好的組合設計來取得10倍以上提升。ipad相比微軟或者諾基亞更早推出的平板即是如此。# M* A% d* C. d
1 N/ z0 d6 Q: G! V. j! V" }
網絡效應的特點是越多人用越有用。比如Facebook,越多朋友使用,你就更應該加入,而不是選擇另外一個社交網絡。但要實現網絡效應,即使在網絡很小 時,你的產品也要對種子用戶有價值。1960年就有公司讓電腦聯網,但它要求網絡內的所有電腦一起上線才行,這反倒成為劣勢。要產生網絡效應,初始群體反 倒要小。正因為初始市場非常之小,看起來根本沒啥商機,這種商業模式絕非MBA教科書模式。4 X, ~0 v4 ]' @+ _6 m) `
( t1 A& a* F: T0 f/ I, a+ t( @/ r 規模經濟:壟斷經濟具備馬太效應。越大越強。好的初創企業,第一版設計就要有潛力支持放量擴張。Twitter現在即使有2.5億用戶,也不需要增添什么功能就能繼續吸引更多人加入。+ A0 }7 `/ C1 @# M* g. ]- t
) G( H' w/ V |. l# m% n q$ h 品牌優勢:要有強大的品牌,才可謂壟斷。蘋果無疑是最強大的技術品牌。這些都來自非凡實質,軟硬皆然。
" | v9 D7 @3 `8 m4 K8 x( h/ V4 ]% ?1 V
4、成為壟斷者的3步:一開始就壟斷一個小的市場;放量擴張;不要追求毀滅式創新3 h+ Q6 i4 h: ?5 S( s
) @) ^$ b" b" O% d9 p+ K 每個初創企業都從小起步,每個壟斷企業都需要統治市場,所以要成為好的初創企業,需要一開始就壟斷一個小的市場。一開始市場太小不是什么問題。如果初始市場 太大,那就根本壟斷不下來。Paypal 一開始鎖定ebay上的優質賣家,就是要聚焦和服務被其他人忽略的核心客戶。9 ^& j2 Z H8 b, D+ D8 ]' m
! \) ~( k2 q9 ?2 Y. Z0 Z
一旦壟斷了利基市場,就應該逐步擴張到相關且更廣闊的市場。貝索斯創立亞馬遜是為了壟斷在線零售,但刻意從賣書開始。掃蕩市場要方法得當,逐步擴張需要嚴守紀律,擴張前一定要先壟斷特定的利基市場。- V8 S& m+ d7 v$ j- {0 E
8 V& u* A [2 e8 G# k7 O
硅谷如今有沉迷于破壞式創新的跡象。破壞式創新過去是指公司利用技術手段推出低價的低端產品,并不斷改善,最終取代目前得勢但技術落后的高端產品。PC取代 主機,手機取代PC都可謂破壞式創新。但如今破壞式創新被過度引申和濫用。它的流行使創業者對競爭滋生錯誤認識。創造新的產品比進攻舊行業重要。破壞式創新會遭致關注圍剿,Napster 一年半間破產,就在于過度的破壞式創新。Paypal看似破壞式創新,的確搶了Visa不少生意,但paypal 擴張時,給Visa帶去的業務遠比Paypal帶走的多。沒必要采取破壞式的方法,要盡可能避免競爭。( X* ~ @: j5 X# R
' b, `5 w' B% g4 ?7 O 5、“泰爾法則”的詛咒:開局稀里糊涂沒得救
! y% y! l: U6 T4 o2 n: E6 X! S! h) v, }* w M$ H
泰爾覺得每個成功和牛逼的公司都很獨特。但它們的開局有些共性,比如逃離了“泰爾法則”的詛咒:開局稀里糊涂沒得救。( g0 U- U/ _; T
/ h9 I" G4 A; U) M( p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毫秒間膨脹,統治那一瞬間的物理定律,跟之后億萬年里的定律非常不同。2百多年前美國成立時,歷經數月的爭吵定下的格局,之后怎么修改都很難,憲法到如今也只修改了 17次。每個州的參議員人數搞平均主義,這是特色還是bug都很難說,說不定美國人就是這么深陷其中,再沒辦法換套新的憲法,只能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辯論。
0 H; P3 Q6 S- V: b: t/ H/ `2 n2 q7 y; Z
治理公司就如治國,壞的決策就在開辟之時,比如挑錯合伙人,招錯了員工,這很難修正,撥亂反正可能需要破產的代價。
+ w( P6 F; i' e, H0 |
) b F! @% G/ B3 n% W' T 6、“產品會說話”是謊言,高超的銷售推廣技巧本身就能創造壟斷6 L. @! d! o, t3 M6 H S2 Y
; S; |0 k8 D0 v. y6 T 工程和互聯網領域覺得“產品會說話”,但這是謊言。因為路徑依賴,好的產品不一定勝出。發明了好產品卻沒有搞定好的銷售方式,也還是糟糕的商業模式。
: o* r; g: n6 S) l8 l8 c# A I: i3 E9 V+ S
高超的銷售推廣技巧本身就能創造壟斷,哪怕產品并無二致。反過來卻不行。銷售看兩個指標:CLV:客戶生命期價值,即生命期內從每個客戶那里賺到的凈利。CAC: 客戶獲取成本。通常產品價格和凈利越高,獲取用戶的成本就越大。" I+ Z/ R( g3 Z
g1 p0 g6 m: U9 S- A
銷售的類型分為:1) 客戶獲取成本為千萬美元級的復雜銷售,成本為1萬美元的個人化銷售,針對較大的公司和政府客戶。2) 針對消費者獲取成本為100美元的傳統營銷,或者1美元成本的病毒式營銷。 1和2之間是小企業市場,這塊是銷售的死亡地帶。
# Q# b% [4 k, N- k; J' b0 x7 M1 e9 u/ t
如果銷售額是千萬級以上,交易每個細節都需要特別關注,可能需要經年數月才能搭建起關系,可能一兩年才能成交一筆。成交后的執行跟進非常漫長。這雖然很難, 但最有價值的產品只能通過這種復雜銷售實現。馬斯克說服NASA采用SpaceX火箭。以往航空產業50萬雇員分布在美國50個州,而spaceX的 3000員工主要在加州。政客們并不希望經費全落到加州spaceX。但這種單每年只需要成交幾筆,所以這需要馬斯克這種大師級的銷售人員,聚焦于重點人物公關。7 u' p2 w% O/ q+ P+ D
& Y( {$ n* p T
復雜銷售可能不能指望專職銷售人員。泰爾創立的大數據公司Palantir,靠的就是他斯坦福法學院的同學合伙人及CEO Alex。Alex每個月有25天都在見客戶的路上,Palantir的每個單標的100萬到1億美金,這種客戶通常不想跟銷售副總談,而是要直接跟 CEO談判。
+ C& T2 \& O5 z% [0 h$ u2 ~4 f% m& _5 Z
3 \ V" z X( L2 `% r4 ?- W 依賴于”復雜銷售“的商業模式,如果能在10年內每年有50-100%的增長,那就能成功。相比病毒式增長的公司,這看起來有點慢。但你不能幻想每年10倍的增長。簽約要從小開始,客戶后續也不會立馬給你大單。當你累計了很多死忠客戶,才有可能簽署大單。( k, Z8 C6 d; J1 A
+ z. Z5 i* G8 N9 P/ p9 `" E8 B( { 價格小一些的“個人化銷售”標的在一萬到10萬之間,通常不需要CEO出馬。這種做法的挑戰不在于每筆生意,而是如何建立起流程,讓精悍的銷售團隊盡可能地向廣大客戶推銷。像Box 公司的文件分享賬號,靠的是先賣給斯坦福的某個校醫院——他們需要更方便更安全的文件記錄——然后才拓展到整個學校的。自底向上好過先去搞定校長。產品如 果本身是寄托在社會關系網絡上,產品本身也可以形成推銷網絡,ZocDoc這個進行網上看病預約的產品就是如此,它靠收取醫生月費盈利。
( @6 k5 `4 g4 S3 u' @$ z9 R7 ~) j9 A u
7、病毒式增長的關鍵,在于鼓勵用戶邀請朋友加入,過程越快捷越好* S4 k( o- {6 j. ^- x! k# D% U
7 r, Z" x6 o3 i3 I8 x
具備病毒式增長的產品,其核心功能會鼓勵用戶邀請其他朋友成為用戶。Facebook和Paypal就是這么快速增長的。向朋友分享,或者付款,都會邀請更多人加入網絡。每個用戶再邀請用戶,那就能實現指數級增長的鏈式反應。理想的病毒式閉環應該快捷、盡可能地沒有阻礙。某些瘋狂傳播的惡搞視頻,用戶看到后數秒間就分享出去。
: x, p9 X: L6 a; H9 {, s/ O# m* N" s8 D5 o3 b* v& h
Paypal的推廣從最初的24人開始,通過向注冊成功的人支付獎金,成本是20美金一個人,獲得了每日7%的增長率,每十天就能用戶翻番。四到五個月后,轉賬收費就能夠覆蓋這種獲取成本。 C3 d" D9 F, I: M
; Y+ `# W# \, b) [3 T 搶先壟斷市場里最重要部分并具備病毒式增長潛力的公司,勢必能成為整個市場里的定局者(last mover)。Paypal最早吸納的是使用西聯匯款的用戶,但發現這群用戶使用不夠頻繁。他們很快找到另外一群資金流轉很快、屬于更小的利基市場的 ebay超級買家,通過吸引這2萬個買家,成為這個領域的壟斷者,就再沒有對手。& p3 C- W/ x" o& ?) m, h
1 {# x/ a5 w( k5 S) B
8、公司內每個人的工作要清楚區分開,內斗堪比***
1 t2 s' R( Z2 E8 e( T! e" }; S0 k" x6 b
在公司內部,每個人的工作要清楚區分開。像處理數學優化問題那樣分配任務不一定靠譜,得到的結果可能還是支離破碎。這是因為創業公司需要行動迅速,個人的角色不能固定不變。而且,分配工作不單單取決于人與事的關系,還取決于員工之間關系。0 S- y4 X% q* ?& l
8 u/ u8 x$ a4 H$ j" U
泰爾在管理Paypal時做得最漂亮的事情,就是讓每個人負責做一件事,每件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針對這一個任務對相關的人進行考評。泰爾發現這么做,出發點雖然是簡化人員管理,卻帶來深層次的發現:角色界定清楚后,能減少沖突。公司內的爭奪大多源自員工們競爭同一角色。初創公司初期各種角色流動性大,這種爭奪的風險特別高。消除競爭讓每個人建立起長久的關系,內部和睦才能讓初創公司存活。我們通常覺得外部商業生態的競爭過于殘酷是初創公司失敗的原因。其實每個公司本身就是一個生態體系,派系爭斗使得公司難以抵擋外來攻擊。# v* u* k9 h/ N' `+ m
" @, S" a, w* j; c* Y
內部沖突就像***,致死的原因看起來是肺炎并發癥,真正的原因卻被掩蓋難知。
l2 A' }; ^2 W) {3 s8 O5 ` _
9、未來好的企業注重人機結合,而非將人排除在外) v, `' \% B" X1 w) `/ D( R
" H) S# L! P4 Q& `. x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技術的同義詞。深藍打敗世界象棋冠軍,Watson打敗Jennings,谷歌無人車已經行駛在加州的大道上。
, k1 @( ~# S: ~# U$ \! b* J3 s5 ~3 L [2 y2 _5 y! o
但泰爾認為計算機只是為人類提供補充配合,而非替代。未來好的企業,靠的是更好地借勢于人,而非將人排除在外。
6 h/ l" S3 l% o
. }4 S3 |/ s# }8 ]4 u( K; B0 L7 l: ^ 人和計算機的能力存在本質差異。人有動機,擅長在復雜環境下制定計劃和決策,但數據量大時缺乏理解力。計算機恰好相反,擅長數據處理,但對于人很輕松的基本 判斷一籌莫展。谷歌通過掃描千萬張照片,能夠以75%的準確率識別貓,但四歲的小孩都能輕而易舉做到。人和機器存在本質上的類別不同。6 R) g! F o0 Q: V+ I5 H
2 [( O+ s9 e- e' a$ k6 s& w Paypal在2000年度過dot.com泡沫后,遭遇的最大問題是每月上千萬美元的信用卡欺詐。因為交易太多,沒法一個個審查。于是他們組織了一群數學家研究這些 欺詐交易,然后根據研究所得,編寫自動化程序,實時去除欺詐交易。但對手們很快調整策略。Paypal隨后采取了一種人機混合的策略,程序將可疑的交易找出來展示在很好的用戶界面上,然后由人工審核。這個稱謂Igor的系統,幫助paypal實現盈利。: n3 ~/ G3 e) x3 h( E
( o' I0 H( Q. ~5 y5 b7 g& e) z7 O, H
正因為人機結合的價值,泰爾在出售paypal后,找到合伙人,用類似技術來搜索恐怖分子和金融詐騙。于是在2004年成立Palantir,到14年銷售 額達到10億。美國的CIA主要靠高級特工,NSA主要靠超級電腦。Palantir傾向于結合二者。計算機并不能取代專家,只能幫助他們做得更好。
, t8 v( _- i( V1 c) f: C
/ h) U% d2 z' i4 [9 S 我們被計算機一些小成就折服,卻忽略了人依靠計算機輔助取得的大進步。Watson、深藍、機器學習算法雖然很酷,但未來最有價值的公司肯定不是靠計算機單獨解決問題,而是基于這樣的發展路線:計算機能怎么幫助人解決復雜的問題。
; n8 _- o& B9 W! O: R% {- b+ x
& k9 o1 t& S3 @$ ?2 Y" g-->因系統限制,后面續貼。 & [5 t: N3 `4 r/ u( n%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