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社友的帖子,說中國機械是否只會抄襲。
我想基本絕大多數社友應該都這么認為,而且會有憤世嫉俗之感。
我但就我了解到的寫寫吧,大家是否認可歡迎討論。
。。。。。。。。。分割線。。。。。。。。。。。
關于創新和抄襲這些事,大概受教育者都會關注,只是有些個人的想法可能有些偏頗,可能有些激進,可能只是長吁短嘆卻不是實際上的改變行動。
中國目前的能力,大家應該不否認還差得很遠。
經濟的增長我不專業不敢評論,為什么增長這么快,是否泡沫什么的確實也沒考慮過。但是制造業確實還是,應該說是起步階段吧。
近年來出現了一個詞叫“微創新”。很多人批判。
比如騰訊公司的幾乎所有產品都是抄襲別人的構架,然后自己作出改進。這就是所謂微創新。的確也被很多人詬病。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抄襲,媽的老子的產品你他么換個包裝就是你的了?你以為你給我的東西穿上馬甲就是你懂專利了?
但實際上,這樣似乎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可能更適合中國現階段的發展。當然,從這幾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來看,這種“微創新”模式確實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比如:新浪微博(國外的原版產品);騰訊的各種服務,游戲;各種功能相似的app。。。
為什么這種被人詬病的微創新可以成功而真正意義上國內的大型創新(如果有的話)卻沒能很成功?
以下只是我的看法,有限,歡迎補充:
1
大型創新花費太高,企業不愿冒險,科研人員沒有經費,積極度不高。
2
難度大,風險大。少有人敢做。
3
一出來就被各種微創新侵害,失去利益。
4
初期產品有些地方可能設計不周,用戶體驗不是很好。領導上司看不到希望,以致后期改善糟糕。被微創新替代。 5 現在的工業模式基本上算是一種“搭積木”:即基礎部件或者方案都已經成熟的理論化,成品化,我們只要合理的組裝加上漂亮的設計(UI設計,外觀設計等),就是一款好產品:比如電腦手機。這種情形也容易讓人有一種:別人的東西既然成品化,我拿來用,做出適當創新難道不行?
但我感覺,至少目前,微創新這種模式還是比較符合市場選擇的。這種論斷很容易被大神們噴,我盡量讓論據充實吧。。。
首先,很多人說中國的現狀就是很大部分的急功近利,不能沉下心做研究。
事實的確如此,但是看到里面就會知道如果科研人員拿不到自己覺得合適的工資,自然會沒有激情(當然總是有對所在行業特別熱愛不關心工資這類的。。另說)于是人們抱怨特么的科研人員工資都不高這社會不該去求了。。。
這還是市場決定的,不分析為什么了,只是得明白,至少現在還得接受這個現實。(國外科研人員工資也不高,但是生活不是問題,所以不提這個)
但這是該“支持”微創新的理由么?不是。
我不是說支持微創新,只是比較符合中國目前的國情罷了。等到真正發展起來了,這個問題自然會下去的。
為什么這種情況比較適合中國目前: 1 成本較低,見效益更快。 2 風險低
3 知識產權部分政策漏洞太大,容易找到空子 4 可以從中學習很多東西(前提是相關人員有這個意識!)這點最重要
既然現在大家都不喜歡這種抄襲模式,那么如何改變一些? 1 這種模式還是得有一定的前進空間,主要得出現一些知道我現在做這些事不光為了吃飯養老婆孩子,同時學別人的優秀想法和前沿理論等(我沒說教育這些是因為這種事是教育不來的。。。就跟勵志一樣,志是需要勵才有的么?naive。所以不怎么抱希望) 2 逐步的建立法規稍加抑制這種情況,讓創新變得不得不更有含量,循序漸進。 3 還是得國家更重視(希望不大,撐死嘴上呵呵) 4 希望能有一些教育上的轉變,至少讓學生們別抄作業考試別作弊。。。但這是人的天性,總是很困難的。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光在這里抱怨是無意義的,只是嘴上說說這里的制度多么不好,總是吐槽抖機靈也只是浪費時間。 如果想少些抄襲,還是從自己做起吧,至少別人你還管不住。自己牛逼了不去抄襲,做出來個產品自然很激動的。
剛才看到那個帖子才決定寫的。。結構有點亂,見諒!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