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短缺是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一份題為“工程行業:問題、挑戰及發展機遇”的首份全球《工程報告》的中心主題。報告的撰寫工作基于全球120多名專家的共同參與,其目的在于為人們更好地了解工程行業提供一個平臺。自車輪發明以來,極端多樣且無處不在的工程行業就一直處于人類進步的中心。 “工程和技術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在過去150年中尤其如此。”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報告前言中指出,“但是它們帶來的益處在世界各地卻沒有得到均衡的分配——比如,迄今還有近30億人沒有安全的飲用水,近20億人用不上電。” 今年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s)最后落實期限,總干事博科娃進一步指出,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充分利用工程行業的能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轉變。” 報告通篇貫穿并強調了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觀點。要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改善清潔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普及狀況,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就需新增250萬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此外,專家預測,包括低碳產品和可再生能源系統在內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的全球市場將迅速達到1萬億美元,并將繼續增長。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工程師短缺的現象。來自德國的報告顯示,該國大多數行業都存在著嚴重的工程師短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20年,其勞動力市場上工程師的缺口將達1.4萬名。盡管全球工程學科在讀學生的絕對人數有所增長,但與其他學科相比,其新生注冊的比例正在下降。例如在日本、荷蘭、挪威和韓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工科學生的注冊人數降低了5%至10%。 報告的編撰者托尼•馬喬拉姆(Tony Marjoram)指出,“工程學科在學生中受歡迎度的下降顯然基于這樣一種觀點:即這一專業不但枯燥乏味,而且還需要刻苦鉆研;與所承擔的責任相比,工程行業的工資水平偏低;此外,工程行業還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有時可能被視為環境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促進工程行業的性別平等并增強其能力,許多國家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招生中為鼓勵女性報名做了大量工作,從而使其比例從10-15%增加到20%,甚至更多。但自2000年以來,這一比例出現輕微下降。在一些國家,工程行業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低于10%;在少數國家,則根本沒有任何女性從事工程行業。最近,為尋求工程行業為何無法吸引更多女性這一問題的答案,英國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對工程行業仍然抱有一種固執的偏見,即它是一個純粹技術性的、男性行業。 馬喬拉姆表示,對工程行業的誤解不僅存在于學生之中——就連“發展政策與規劃也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例如,在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方面。報告指出,整體來講,需要在公共和政策層面加強對工程行業及其如何驅動發展的認識,這一點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的階段尤為關鍵;報告還強調了在經濟不景氣時期,投資于基礎設施和創新的重要性。 為引發人們更多的興趣并擴大招生,工程學科自身也需要創新和轉變,報告為此提出了多項建議。在教育和培訓方面,必須采用新的方法,特別是體現工程學科問題解決特質的動手型、注重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可持續或“綠色”工程是涉及增長另一個主要領域。 “工程行業需要提高自身在解決當代問題中的重要性,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并將自身與涉及發展的倫理問題聯系起來,”馬喬拉姆說。“這也有助于吸引年輕人。” 此外,報告還強調了對工程行業的統計及相關數據指標進行改進的緊迫性。例如,由于目前國際上把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數匯總在了一起,導致無法對世界各地人均擁有工程師的數量以及人均擁有的工程師類型進行比較。如果對數據指標進行細化,供政策制定者和規劃者參考的信息將得到大幅度改善。 報告確認了50多個工程領域,在兼顧到區域和各國的同時,對全世界工程行業的狀況予以審察。報告以工程對可持續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貢獻為重點,對相關問題、應用與創新、基礎建設、能力建設與教育進行探討,并通過個案研究和良好范例加以說明。 教科文組織推出首份工程報告的想法,源于2005年與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理事會(CAETS)、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無國界工程師及相關專業工程及非政府工程組織的成員進行的一次非正式討論。 報告英文版下載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8/001897/189753e.pdf - 編輯聯系人:
托尼•馬喬拉姆博士(Dr. Tony Marjora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門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法國
電話:+33(0)1 45 68 41 78;傳真:+33(0)1 45 68 58 21; 電郵:t.marjoram@unesco.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