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非織造布產量約為1000萬噸,中國占比已超過40%,在全球非織造布行業規模最大。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主辦、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人民政府承辦的“2015年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協作創新發展論壇”,在“中國非織造布及設備名鎮”常熟市支塘鎮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副秘書長、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呂洪鋼,常熟市副市長陳惠良及非織造行業百余位企業嘉賓到會。論壇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桂梅主持。
6 S6 u7 a; q* w$ u% D- x5 g: a( w' }8 f2 {+ Q' R
盡管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已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軌,但其發展步伐仍然穩健。從數據來看,2014年,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67000億元,其中,出口超過3000億美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制定的目標;纖維加工總量達到5000萬噸,今年也將基本完成“十二五”目標。
d# K. z+ m+ G1 O; E* r 高勇指出,當前中國紡織在新常態下面臨著如下幾大問題:國內棉花市場和用棉形勢依然復雜、化纖產能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節能環保約束壓力增大、產業布局調整面臨新形勢、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壓力突出、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等,紡織工業的變革與創新更加緊迫,對紡織企業的適應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高勇指出有幾點變化值得注意:4 `( }+ z* p7 k# T p5 ~& p8 \
首先,過去20年,中國紡織工業均保持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但去年是纖維加工總量增長最慢的一年,增長率只有3.1%,已接近3%的世界平均水平,且預計3%~3.5%的增長率將貫穿“十三五”期間的大部分年景。
3 K3 V8 u k9 b3 c 其次,中西部地區承接紡織產業轉移的步伐仍在繼續放緩,新疆逐步成為國內紡織產業投資新熱點,但需要加強規劃指導!皷|部五省在全國紡織工業總產值的占比,最高時曾達到了86%,現在仍占比79%,也就是說,十年間從東部五省轉移到中西部的僅有6%~7%。”) ^1 A3 h& U! y
第三,根據“十二五”規劃,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要實現五年翻番的目標,但目前看來可能完不成,“以往,紡織工業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要高出2個百分點,但從去年開始發生了反轉,紡織工業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低了2個百分點!眱刃栊蝿輰徔椆I帶來的影響要引起注意。
* G! v9 R+ I0 h* j& \- \ 第四,從外部來看,國際貿易規則正在重構過程中,加入WTO給中國帶來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尤其中國周邊國家紡織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嚴重影響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紡織行業加強跨國布局依然緊迫。
- u. S, `/ [. }5 u! p3 [1 v8 A 高勇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其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整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啊濉匾暩咂焚|功能性紡織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尤其是產業用纖維材料要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是中國紡織工業產業調整和產品調整的重點,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备哂抡f,“如果到‘十三五’末期,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占比達到30%~33%,就比較完美了!
4 f: i: f. z, p
6 S. W% O ]# z- @# o9 A 李陵申在會上作了《2014/2015年我國非織造布行業運行分析》報告,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我國全口徑非織造布的產量為440.1萬噸,同比增長13.2%。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15家規模以上非織造布企業的非織造布總產量為361.4萬噸,同比增長10.73%。“目前全球非織造布產量約為1000萬噸,中國占比已超過40%,在全球非織造布行業規模最大。”8 z0 ~" w+ d* c; ~' d) A! W2 C
在中國紡織工業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整體形勢下,非織造布行業仍在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這從今年一季度的表現也可見,行業規模以上非織造布企業的產量為92.4萬噸,同比增長10.89%,而去年同期的增速只有4.67%。“山東、浙江是中國非織造布生產大省,一季度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江西、河南、湖南等中部地區的增速超過了20%,這說明產業的區域分布有所優化!) S" f( w: V4 j% H* [
從出口來看,我國非織造布出口65.6萬噸(占總產量的15.03%),價值23.1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7.64%和17.42%!霸跀盗可,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布出口國,按價值計算也僅次于德國,位列全球第二。這表明我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8 @9 M. c* p) Z. a7 l( i$ ? 李陵申說,我國非織造布產業已經建立了涵蓋專用纖維、裝備、卷材、后整理助劑、制品以及工程服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條,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戰略機遇,包括人口老齡化推動醫療衛生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大氣污染與環境治理推動過濾分離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建筑用非織造產品的發展等等。1 `: @* }, E- J+ e( t8 j5 |
李陵申說,“我國非織造布產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規模與成本,而在科技創新、市場與品牌推廣和企業精細化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發展模式和增長動力急需改變,由依靠投資驅動轉向全面創新驅動模式、由通過規模擴張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實現質銷提升、由單純追求速度增長轉向可持續發展模式!* B( n( T% F* y: Q4 s* }4 z, l
8 A( f7 [, `# B* j) K/ E- O" B 近年來,我國非織造布裝備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在質量穩定性、生產速度、單線產能、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縮小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有力支持了我國非織造布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
% S# F7 E& O: ]) Y2 Q' G4 g 據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統計:2014年,針刺非織造布幅寬2.5~3米的生產線銷售約50條,3米以上的生產線銷售近100條,6米以上幅寬的銷售近40條,其中出口比重約占30%;紡熔非織造布設備受市場形勢引導,全年銷售約120條,出口20多條。未來多模頭復合生產線有望形成新的銷售熱點,而雙組分紡粘品種尚需在市場開拓上加大力度。水刺設備全年銷售約21~22條線,純棉水刺、木漿復合水刺增長明顯,可沖散、可降解環保水刺材料生產線有望成為未來熱點。
' G2 t3 j' l' h1 m9 z- P 不過,國產非織造設備還有一些問題亟待突破。比如,還要加快高速寬幅非織造技術升級,提高熔噴、紡粘及針刺等多種工藝在線復合成型、多層復合成型技術的產業化;提高裝備的功能集成化、生產自動化及設備配套水平;加快功能性后整理技術裝備開發,研究專用涂層、貼合、定型、分切、卷繞等整理裝備。
; X k+ r+ ]7 w 李陵申著重指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尤其要在非織造成型技術、高性能纖維織造加工中的低損傷高速纏結技術、多排熔噴高效超細纖維非織造制備技術等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除此之外,新型納米級熔噴非織造材料加工設備、差別化小批量紡熔非織造材料加工設備、復合加工等裝備也將成為國產非織造設備的研發重點。
+ G% \0 y- |% O2 j&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