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僅使中國面臨復雜的勞動力問題,而且正在重塑中國的產業形態。一方面,中國未來將面臨日益嚴峻的勞動力(尤其是技能勞動力)短缺問題,人口紅利優勢將消失,中國有著擴張計劃的城市都將面臨搶人大戰;另一方面,企業為應對勞動力人口而提前進行的調整,又會在局部顯著減少勞動力需求。5 x; R+ X" u7 V
+ c. k5 Q5 X$ F; X( W 曾因員工跳樓而不勝其煩的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曾信誓旦旦要裝備100萬臺機器人以代替人工。日前,在江蘇昆山建廠23年的富士康工廠,首次邀請媒體參觀了它的“保密車間”,即目前制造蘋果系列產品的車間,參觀了被稱為“工業4.0”的自動化智能生產線。據國內媒體報道,在其中一個生產流程中,15臺設備在3名工人的看護下,一天就可以生產130萬件中間產品,完全顛覆了以往幾百名工人,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接力作業的印象。% W( T' c0 x* I' F
" b+ E0 D# n; ~! J" x0 d
機器人的使用大量減少了工人數量。富士康科技集團總經理游象富介紹,2013年富士康昆山工廠工人大約為11萬人,而目前只有約不到6萬人。這意味著,不到三年時間,富士康昆山工廠裁掉、或者以其他方式安置了近6萬名員工。游象富稱,減員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發展戰略的考慮,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勞動力成本攀升。富士康算過一筆賬:現在一名普通工人的工資約5萬元一年,而一個工業機器人市價約12萬,通過工廠的改造,工業機器人完全可以代替多名工人操作,而且,機器人可以24小時工作,誤差小,成品率更高。據統計,自2010年至今富士康投入3億元對昆山廠區車間進行自動化改造,采用自主研發機械手臂2000余臺。8 ], h, t7 j' v
3 M# Y- M" @8 o& p+ f7 m7 {: }+ Z
6 b6 d' W( {1 Q 國內最大的機器人使用地區在華南的珠三角。業界人士2014年對珠三角企業使用機器人的情況的調研顯示,未來2年-3年中國內地工業機器人市場將以25%以上的速度穩定增長,其中汽車制造、3C、食品飲料等行業增速更快。在曾經擁有大量代工業的東莞市,也在積極推進機器換人。東莞市長袁寶成今年較早時稱,從去年9月到今年第一季度止,東莞收到了機器換人的有效申報項目505個,項目總投資42.6億元,預計能夠節省3.5萬人的用工量。3 ~) r. y8 \* e2 e' T S
* e+ X1 f* s. G! `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同期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超過日本,達到3.2萬臺,約占世界總量的20%,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在機器人熱潮中,國產機器人制造也在迅速發展。據國內數據可知,2012年國產機器人器人銷量僅1112臺,而獨資及合資品牌銷量高達25790臺,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和96%;但到了2014年,國產機器人占國內機器人市場份額升至為13%。這種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國外機器人廠商構成了威脅。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近日發布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約5.7萬臺,較上年增長55%,約占全球銷量四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其中,國內企業銷售16945臺,比上年實際增長76.6%;外資企業在華銷售約4萬臺,較上年增長47%。
+ _ [2 G8 c; @: r; s7 t
& s) @6 p9 P9 E; g. A. C! T* y: s 正如其他制造業一樣,國內與國外生產的機器人還有明顯差別:從應用領域看,國產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搬運、上下料、釬焊等領域,外資企業機器人則集中在電焊、弧焊等焊接領域。在應用行業方面,外資機器人48%銷往汽車行業,電子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業占比分別為23%和9%。而國產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則加速拓展,已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29個行業大類,其中,電子制造和電器設備制造占比最高,分別占到23%和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