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意是想從契約精神的出發點社會契約談我們的現狀的。無奈,實在覺得一來筆力不夠、學識尚淺。二來那又會是連綿不絕的長篇累牘了。所以,讓我換一種方式,拋磚引玉地來談談契約精神和我們在自由、民主道路上面臨的障礙。 6 q L: i! g) N( p _+ d/ p. u) t
還是一個宗旨,歡迎各種的討論和磚頭。但不歡迎無聊的人身攻擊。因為,不這樣,我們就失去了論壇討論的意義,變成純粹的網易、百度口水吧了。
( J5 R2 m) Q) r1 g4 r, h, [ 在開始的時候,我必須要強調,字面理解的契約精神只是這個詞最表面的部分。無論是我們應當自覺制訂遵守契約,還是應該廣泛的推廣契約制度,這僅僅是我們期望有一種形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交易流通,幫助個人利益得到保護和維續。但僅這些,是構不成契約精神的主體的。或者說,這些只是狹隘的契約精神。當然,契約精神更不是單向的索取,無論是過去的不平等條約,還是現在的不平等貿易條款。這些從本質上是根本談不上契約精神的。所以,要理解契約精神,就必須明白契約精神的主體,明白契約的最終目的。
! X- X5 E1 r2 ^7 T1 h6 B" P5 @ 契約精神,其主體是社會契約,或者說其廣義的精神是社會契約精神。只追求狹隘的私人契約,最終會落入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之中,會受強權所控,受奴隸制度所約束,受獨裁政治所借用。這樣的契約精神只會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廣義的社會契約精神,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矛盾的出現,使得一切都出于自覺化,利益平等化,私人自我約束且自我得益化。也只有在有社會契約精神保證的前提下,私人契約精神才能長期穩定的存在和發展。拋開這個社會契約精神,契約便只成了立法機關予以評判和強制執行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再滿足社會廣泛貿易的需求。 1 ^4 s5 y7 \; c- r0 W0 v5 B5 [
我不想去重復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因為那確實是一段非常長的文字。而且,如果真的去重復,就必須講明其中的邏輯關系。那將是非常繁瑣的一件事兒。所以,如果哪位大俠有興趣,請自行了解。這里,只是直接引用社會契約論的結論。 : b2 F( D1 L1 m
人,作為自然界中弱小的存在,如果不能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結合成一個群落,乃至形成一個社會,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而作為自然的人,擁有天然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企圖得到一切東西的無限權力。而這兩種伴隨人自然來而得東西,在社會結合中會導致無盡的沖突和矛盾。因此,社會存在的根本是原自社會產生時那個原始、樸素的約定。“為了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就必須形成一個約定,使每個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權者”的指導之下。而作為盡可能包括最多社會成員的、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的“主權者”,這樣的約定決定了共同體中的約定對于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這樣所執行的決定,對于每個人來說才真的不過是服從自己本人。而有了這樣的約定,就有了最初的社會契約,人類就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從本能狀態進入道德和公義狀態。在這樣的契約下,每個人喪失的是其天然的自由和對于他所企圖得到一切東西的無限權力;獲得的,乃是社會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享有的一切東西的所有權。 8 z9 B' W- j' n5 F" z5 P
這樣的描述,不知道是否能被人們所理解。其本質上也可以理解為每個人放棄自我自然的放縱和貪欲,接受一個普遍認同的社會契約,并由此自覺進入一個社會的、道德的、公義的狀態,從而獲得在這個社會中的放縱和享有一定貪欲的權力。這樣的說法看似很繞,但是卻無可非議的解決和奠定了社會長期存在的基礎。而正是有了這個社會契約,人們才能自主的去進入那個社會的、道德的、公義的狀態,才能是私人契約真正得以長期的實現。而一旦拋棄這樣一個社會契約,私人契約將不過是一種形式。強權、奴隸制,獨裁,所有這些被證明過同權力一詞相矛盾的東西,都會使得私人契約逐步淪為一種空虛的形式主義。中國自古的那個“窮不與富斗,富不與關爭“,就是對私人契約問題的最好例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私人的契約甚至無法通過法律的強制手段來得以保證,那又何談契約精神呢? , F6 L; U! `* A/ h4 J+ S( Z' K
而當社會契約成為一種共識,人們自發的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任何一種行為,在利于別人的時候也會利于自己,在傷害別人的時候也會傷害自己,人們才能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而不得不說,中國這三十年的歷程,所缺失的正是這種社會契約精神。人們在行為之前,無法意識到社會公共利益同自己的同體性,自然就會走出各種各樣扭曲的路來。私人契約的不再,只是這種社會契約精神缺失的必然結果。 1 D6 v7 N. i( r% Q0 U w
社會契約,帶來的是主權的公意化定義,主權的不可轉讓與分割。而與之而來的法律行動,是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公意行為。也正是如此,有社會契約依托的法制,才是適合最廣泛利益的強制約束,社會或者國家才能稱得上法制。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得上真正的民主。不然,我們的法律是什么?不過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傀儡。 % y. n2 h1 o; v% W- L
因此,契約精神,根本的講,就是要形成這樣的社會契約精神。并使人民認識和自覺進入這種社會的、道德的、公義的狀態。在這個基礎上,其他形式的契約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比如作為契約精神的核心,契約守信。其根本就是這樣的社會契約約束。當契約沒有上升到有社會契約精神支持的契約精神之前,人們訂立的契約源于彼此的不信任。只有當成為有社會契約精神支持的契約精神,契約的訂立才源于彼此的信任。而只有這時,締約者雙方才能在基于相互信任下,在訂約時不欺詐、不隱瞞真實情況、不惡意締約、履行契約時完全履行,同時盡必要的善待管理人、照顧保管等附隨義務。也只有這樣,社會的廣泛貿易才能健康的發展。 ) ~1 u9 F& ^& Q7 v3 q. N
在文章的最后,還是要強調那個契約的平等性。當一個契約不再平等時,我們講,這樣的契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一定會在強權變更時消亡,于是更談不上契約精神。
4 V" V3 r/ W6 W9 }# l H8 p" ] 僅以此文,拋磚引玉,共建“良幣“體制。# u. d0 y, v4 |8 b+ [5 H6 u!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