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斯夫已經發明了多種材料,然而重視研發的思路從未改變。巴斯夫亞太特性材料業務部副總監 Tony Jones在近期的采訪中甚至這樣說:“我們唯一的增長,以及生存下去的途徑就是不斷地尋求新產品的開發。”
有數字為證。2014年巴斯夫在研發方面投入近19億歐元,約占集團總銷售額的2.5%,在全球化工行業里排名第一;巴斯夫全球約有10,700名研發人員,3000多個項目,僅2014年登記的新專利就多達1200項。
他們也確實從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2015年7月美國化學學會公布的2015年全球化工50強排行榜上,巴斯夫以787億美元的銷售額赫然高居榜首,而且這已經是巴斯夫連續第10年獲此殊榮。
成功植根于強勁的研發
研發是巴斯夫區別于競爭對手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如何來做研發呢?巴斯夫現在的做法是以行業和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關注特定的重點行業,然后在這些重點的行業里面布局開發并生產產品。這也很符合最近幾年行業專家所提的“服務型”制造理念。
具體來說,巴斯夫首先會從全球的大趨勢出發分析發展需求,比如目前全球性的大趨勢主要有資源與氣候、城市化、人口加劇與老齡化、個性化、全球化等。這些大趨勢會帶來市場需求,比如資源與氣候會帶來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及氣候保護等需求,城市化趨勢則帶來交通、自動化需求,及人們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舒適性的需求等等。
接下來,這些市場需求會轉化為對產品的需求,最后帶來對化工產品特性的一些要求。比如我們剛提到的城市化趨勢會帶來交通方面的需求,交通方面的需求帶來的產品需求就是汽車電子設備增多,最終反映在產品特性要求上就是需要提供一些耐高溫、阻燃這樣的產品。
“通過把握全球的大趨勢,我們知道市場需求以及產品需求,最后通過研發方面的投入使得巴斯夫的產品能夠滿足這些大趨勢的要求。” Tony Jones說道。
有很多案例可以說明巴斯夫在研發方面的前瞻性。巴斯夫新推出了一種Elastollan®熱塑性聚氨酯(TPU)產品,已經用于世文新型山地車內胎、閥座和氣門嘴,不但簡化了生產工藝,還使產品更易回收。特別是在替代原來的普通丁基橡膠內胎的應用中,Elastollan®熱塑性聚氨酯(TPU)可以大幅減少內胎的壁厚。以標準的 29 英寸內胎為例,其重量最多可減輕 65%;根據不同的尺寸,該內胎重量保持在 68 克至 76 克之間。
在做好產品的同時如何讓客戶擁有更多的成本競爭力呢?Tony Jones提出一種解決之道,那就是可以使用一些滿足性能要求的替代性材料實現。比如現在天然橡膠的成本比較高,在生產一些傳統上用天然橡膠制造的食品傳送帶時,可以使用有食品接觸要求的熱塑性聚氨酯來實現。
眾多優勢打造貼心服務
巴斯夫的競爭優勢不僅僅在于他們持續有新的想法和新項目的開發,還有幾點也很重要:
巴斯夫有6個一體化生產基地,從上游產品到下游產品在同一個基地里面按照價值鏈向后整合的方式生產出來。
巴斯夫通過很多方式為產品增值,如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幫助客戶設計、改善他們的產品。
巴斯夫已經注冊了一個商標Ultrasim,這個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維持客戶產品的強度,同時又減輕產品的重量。比如,客戶如果要生產汽車座椅,巴斯夫在澆注組合料產品的時候預測PU材料在模具里面的流動,從而幫助客戶提高產品的性能以及加工性能。同時,通過這個優化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材料特性,及提高它的生產效率。
巴斯夫擁有豐富的產品組合,有多樣化的產品可以供客戶選擇。比如僅在巴斯夫特性材料業務部,就有消費者品、交通、建筑和工業品四個細分行業。在消費品行業,巴斯夫以跟品牌合作為主,產品主要應用在鞋材、紡織等行業;交通行業巴斯夫的應用非常多樣,主要的方向是為了汽車減重,主要包括汽車引擎、外飾件等;在建筑行業,巴斯夫的產品主要用在建筑保溫領域;工業品領域細分行業很多,主要包括在電子電氣行業、醫療器械領域、澆注彈性體行業、擠塑行業、替代能源行業等,可用于生產接頭及MCB板、血液透視器、輪子、管材、電線電纜、太陽能板的框架等。
巴斯夫可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不僅從安全的角度,同時也有一些金屬材料替代方面的解決方案。以汽車行業為例,巴斯夫在幾年前就開發出車用熱塑性復合材料座椅底板,這個組織件采納了兩種Ultramid聚酰胺樹脂跟玻璃增強資料,經由注塑過程跟包覆成型制造的座椅底板比由金屬材料制備的同樣部件輕了0.8公斤。這種熱塑性復合材質的座椅底板替代了通用汽車在歐洲發售的Open Astra乘用車的金屬構造件,為汽車業減重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因此獲得了美國汽車研究核心機構頒發的Altair Enlighten大獎。
巴斯夫持續發力亞太地區
巴斯夫是全球特性材料行業領先的供應商之一,它是全球第一大TPU廠商、第一大PA6和PA66廠商、第一大PBT廠商、第三大EPS廠商。巴斯夫2014年銷售額約65億歐元,其中亞太區市場占比26%。
巴斯夫在亞太區共有23個生產基地,8個研發中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歐洲巴斯夫僅有18個生產基地,5個研發中心。有報道稱,截至2020年,巴斯夫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將自身規模擴展到15000名研究人員,其中將把四分之一的研究人員投入亞太地區(主要將投到中國),另四分之一投到美國,余下的投到歐洲。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了巴斯夫對亞太市場的看重。
巴斯夫在亞太區的生產網絡早已遍布日本、中國及印度等地區,產品包括復合材料、組合料、多元醇及TPU材料等。Tony Jones吐露,巴斯夫今年還收購了臺灣的欣順(TWSS),將建成一個新的TPU生產基地;還有韓國禮山的一個復合工廠也將在今年第4季度投入運營。
Tony Jones認為,化工行業是一個不斷增長的行業,特別是在中國。他分享了一些中國的增長數據:城市人口將由2012年的52.6%到2020年增長60%;汽車保有量將從2013年1.37億輛增長到2020年2億輛;高鐵將從2013年11,028公里延伸到16,000公里。
他預計截至2020年大中華區的化工行業產值將會占到亞太區總產值的64%。這也是為什么巴斯夫在大中華地區持續投資生產和研發的重要原因。即便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巴斯夫依舊堅持以往的戰略。“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有起伏波動,中國也不例外,我們會繼續在中國的投資,以增強在中國的業務和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