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喜歡用“晴時多云偶陣雨”來形容天氣的多變,事實上,不光天氣難以預測,今年英國“脫歐”、日元“暴漲”也使得全球經濟形勢變得撲朔迷離,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對于臺灣這個70%以上的貨品都仰賴于出口的地區而言,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會使其受到直接影響。
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地區就與德國、意大利、日本并稱為“世界四大機床制造基地”。我們來回顧一組數據:2015年臺灣機床產業全年產值為41.67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7位。近八成的產品銷往全球13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排名世界第四位,緊隨中國大陸、美國、德國之后。2016年,在持續受到匯率夾擊及諸多復雜的國際競爭大環境的影響下,出口困難仍是臺灣地區機械制造商的一大難題。來自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臺灣地區機床出口總值約13.5億美元。
雖然回暖跡象尚不明朗,但隨著全球裝備制造業升級以及大陸機床產業的不斷發展,臺灣企業正意識到過去單純追求性價比的時代已經遠去。目前,不少臺灣企業開始投入創新和研發,加速向智能化裝備轉型。同時,航空航天制造也正在吹“東風”,往亞洲遷移,臺灣制造業承接了一部分原來屬于德國和日本的精密制造。另一方面,臺灣企業也正以“追日趕德”為目標,試圖用“新工匠精神”,將臺灣制造改頭換面,保持其國際競爭力……如此這般臺灣制造業正在發生的變化,或許可以從今年11月將在臺中舉辦的一場制造業盛會上一探究竟。
TMTS 2016交易額將創新高
以“啟動智能制造 邁向工業4.0”為主題的第四屆臺灣國際工具機展(TMTS 2016)將于今年11 月23 日至27 日在大臺中國際會展中心(Greater Taichung International Expo Center,GTIEC) 隆重登場。展會由臺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主辦,屆時,超過700家參展企業將攜最新產品與技術亮相,展出面積達78,000平方米,預計展會將吸引專業觀眾超過75,000人。同時,展會期間,主辦方也將提供新產品發表會、采購洽談會、工廠參訪及免費的城市觀光行程,讓觀眾在觀展之余,充分體驗臺灣的機床產業活力。
據臺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游進坤透露,作為今年臺灣地區最大的國際工具機展,TMTS 2016展品范圍將涵蓋各類精密機床、零件、附件、刀具和自動化設備等,同時也將圍繞“啟動智慧制造 邁向工業4.0”主題,展出包括傳感技術、機聯網M2M、大數據決策、生產機器人、人機協作系統、智慧化彈性生產系統等在內的一系列成果。TMTS 2016整體展覽規模及參展廠家數較上一屆增長8%。與此同時,TMTS 2016也扮演著全球機床產業制造商與用戶間的橋梁角色,保守估計今年展覽現場訂單金額有望超過2.5億美金,交易規模更勝上屆。
TMTS 2016 展前國際記者會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TMTS 2016將以“展覽結合產地供應鏈”的模式,服務世界各國及地區的觀眾及買家。談起這一創新形式,就不得不提及本次展會的舉辦地臺中,在臺中大肚山腳下,長約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約1,300家制造企業,超過30,000人從事與機床相關產業的工作,也正因此,臺中被譽為全球最密集的機床產業集群地區,當地的配套產業也非常完整。此外,工研院工具機中心,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等研究機構以及大學院校都在支持當地的產業發展。同時,臺灣地區發達的半導體、模具、汽車零部件、手機等產業也為機床產業提供了“練兵場”。
盛會開啟之前,不妨先隨筆者去探班幾家頗具代表性的臺灣制造企業,看看臺灣地區制造業在全球經濟形勢面臨挑戰的大環境下如何保持其競爭力。今天我們的故事就從兩家位于臺中的企業開始。
企業發展需要一點兒 “ 倔脾氣 ”
臺灣引興股份有限公司(Keyarrow)以伸縮護罩、鱗片護罩、風箱護罩、輸送機及外觀鈑金為主要產品。其英文名Keyarrow也突出了這家專業機床零部件制造商的野心——成為用戶的關鍵之箭。多年來引興致力于新產品的開發,目前擁有80余項技術專利,在2004年還將專利、技術及生產模式授權予日本NABELL株式會社。
據引興工作人員介紹,公司計劃明年引進兩臺機器人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屆時,生產效率至少要提高三倍。此外未來計劃中還包括每五年推廣一款新品,在2020年,年收入能夠達到3.5億美元等。市場環境并不樂觀的這些年,引興的愿景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這與引興董事長王慶華的投資哲學分不開,他認為,當大多數人對未來前景感到悲觀絕望之際,就是投資時間點。臺灣引興在2001年規劃擴廠投資,2002年開始執行投入2億元臺幣擴充廠房、改善流程、升級設備并增購新設備。因為景氣不佳,訂單較少,所以有充裕的時間做規劃,其次,為景氣復蘇時做準備,處于買方市場,議價空間大。據介紹,2002年投資的新建廠房及向德國購買的設備,隨著當時建筑原材料飛漲及歐元的升值,使得引興至少省下3,000多萬元臺幣的支出。
目前,引興在中國大陸設有三家工廠,臺灣地區三家,其中包括將于今年完工的第二家臺中工廠。引興的發展在今天看來順風順水,但是在2000年,它卻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2000年,對于引興來說并不是一個愉快的回憶,這一年,背負著高達3千萬臺幣的呆賬,使引興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這時候,引興開始反思,真的有必要去備這么多庫存嗎?假如沒有這么多庫存,呆賬可能只有目前的三分之一,也就在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冒了出來——實現“零庫存”管理,在當時,做出這個選擇是需要勇氣的,此時董事長王慶華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因為“零庫存”就意味著要將生產出來的產品立即輸送到用戶手中,對物流的速度要求進一步提升。然而,王慶華為了引興的發展還是義無反顧地做出決定。在今天,我們能夠在其工廠中看到這一決定帶來的巨大變化——實施“公交化”發貨,共規劃了9 條固定運輸路線,每半個小時發貨一次,當天就能將產品送到客戶的生產線上。這種高效的運轉使得引興的制品和成品庫存在其年營業收入的占比顯得微乎其微,只有0.6%。
臺灣引興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線
在進入這家創立于1965年,專心于制作與研發CNC加工中心機的協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ARTFORD MOTORS)之前,門口的一塊牌子非常引人注目,上面寫著“如果可以的話,賺點錢;如果必要的話,賠點錢,但永遠都要以做好機器的精神來服務客戶”,這想必就是協鴻五十年來一直秉承的信念。
在筆者看來,協鴻是一家有點兒“脾氣”的公司,因為他們只做臥式加工中心,當被問及是否會擴大產品種類,協鴻的一名工作人員十分堅定地回答:“我們甚至連嘗試都不會去做,”他繼續分析,“專注是做好產品的必備條件,很多企業增加產品種類,只是把原來的資源分開來使用,而協鴻不愿意這樣,我們是在用100%的精力做加工中心,如果這時候去分散精力做其他產品,就不能保證現有的品質。”
協鴻工作人員操作雙屏幕控制器
走進協鴻生產工廠,你會看到“協鴻品質永不妥協”的標語,而這股“不妥協”的“倔”絕不是只停留在口號上,從協鴻對待產品研發的投入上也有體現。據介紹,目前協鴻的技術研發人員近百名,關鍵零部件包含主軸、刀庫、角度頭等都是自行研發制造。談及自行研發制造零部件,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受供應商影響小,二是質量有保證。
協鴻目前擁有臺灣地區最大的一貫化生產流程設備,從鑄件加工到設備出貨,全都能在廠內完成。近年來,協鴻更積極投入研發自有品牌控制器Hartrol plus,不論是全新的操作接口或是功能,從推出至今都獲得了用戶好評。值得一提的是,協鴻不但是臺灣地區唯一也是第一家獲得AS9100航空工業質量管理系統的機床廠商,正式進軍航天產業成為航天產業供應鏈的一員。迄今為止,協鴻已銷售超過4,600機器至全球各地并累積超過服務了37,000位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