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實體經濟底子不斷加厚: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復蘇步伐一直緩慢,其“病灶”在于: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動能已近尾聲;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的缺陷逐漸顯現。而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卻保持了較高增速,并使得實體經濟“底子”不斷“加深加厚”。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成效及可持續的增長潛力,表明中國擁有促進發展的獨到經驗。而中國主辦G20峰會,將意味著世界有機會分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藥方”。一方面是實體經濟不斷凋零:
如果看非上市的中小企業,境況可能還不及此,從前些年沿海地區外貿企業因出口放緩而紛紛倒閉,到去年以來因熱點城市房價暴漲,將不少制造業企業擠出。可以說,這幾年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的日子并不好過。近期甚至出現不少深圳、東莞制造企業老板,在企業遭遇困境之際,感慨當初應該將賺到的錢買房,而不是擴大再生產。 與之相對應的,今年7月企業新增貸款大幅度萎縮,在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當中,企業貸款沒有新增,且反而減少26億元,環比驟減6114億元。企業新增貸款負值這在歷史上僅是第二次,上一次還是十年前的2005年7月。 無疑,這說明實體經濟凋零、企業惜貸,盈利、償付能力都頗為艱難,金融體系市場化決定了他們必然的選擇。要么企業死掉了,要么自己主動關閉了企業,資金需求出現斷崖式下跌,信心一旦崩塌,就算銀行愿意貸企業也不愿意要。 到底哪個是真的... https://xinwen.eastday.com/a/160831000712216.html
https://xinwen.eastday.com/a/n1608311009002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