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iaobing86203 于 2017-2-15 15:10 編輯
非標配件價格與人工成本的對比而如何抉擇
此事件是由一個非標自動化設備引起,產生的影響到后期批量生產后愈發激烈,面臨的抉擇希望各位社友大神能給予些建議;
首圖是我司要開發生產的零件,不銹鋼材質,模具沖壓完后需要做表面拋光處理,要求達到鏡面效果,表面粗糙度要求為0.8;因為該產品在打樣時是操作工手動拋光,小批量試制時客戶也能接受拋光后的狀態;在去年中旬時,該零件產量大幅提升,為了完成訂單由原來的1人拋光增加到4人,因此人工成本較高;為此,我接受到了根據產品開發出一臺非標設備的任務,拿到產品后,首先根據產品狀態,在網上收集資料選擇了拋光輪,此拋光輪對于該設備其關鍵性作用,因為后面的結構設計都是根據它的外形尺寸與狀態設計的(初期設計時也挺擔心的,怕方向搞錯),工藝確認后再次就進行了結構設計,最后經過幾個月調試整改也終于達到了批量生產的狀態。非標設計可能都有個通病,就是問題都出現在大批量生產過程中,而且現在這個問題也是愈發嚴重,調整成功后的成就感竟在這一刻徹底崩盤,都開始懷疑自己了。。。
現有問題點如下:
拋光輪的價格太貴(采購無法控制降低成本),而且更換頻率較高(操作與修磨方法影響壽命);大量生產時,更換拋光輪的成本等同于操作工的人工成本,在公司利益層面這臺設備研發的意義就沒有了,并且這臺設備的制造也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調試更是通宵達旦過。因拋光會產生灰塵,對人體有傷害,但這臺設備就不會,只需普通操作人員裝件、關門、按鈕就可以操作了,有一定的人性化。但公司強調利益對等,我現在該如何抉擇,是否要堅持說服生產使用該設備?請各位社友給予高見。
1、圖片一是產品的拋光狀態;
2、圖片二是拋光時選用的配件-拋光輪;
3、圖片三是研發的拋光設備實物圖片的一部分。
此貼只是聊到成本的話題,若有社友也開發過類似的設備,可以多多做技術交流探討,這臺設備在調試時也改過很多次,拋光輪的尺寸與目數都會影響產品的拋光狀態,也收集了一定經驗教訓。
|
-
4.jpg
(30.4 KB, 下載次數: 150)
下載附件
2017-2-15 14:36 上傳
-
3.jpg
(91.56 KB, 下載次數: 146)
下載附件
2017-2-15 14:36 上傳
-
2.jpg
(118.94 KB, 下載次數: 157)
下載附件
2017-2-15 14:36 上傳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