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學習,是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宿命 史維學:是時候重新思考教育模式了,應將其視為一個終身過程。我們不能再獎勵死記硬背,而應該鼓勵好奇心。 (Infosys首席執行官 史維學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人工智能(AI)和自動化技術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出現在日常物品和過程中,比如虛擬助理、超市結賬、無人駕駛汽車和探測信用卡交易欺詐。 人工智能帶來擾亂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擾亂往往引發深切恐懼。當前這股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變革潮流沒有什么不同之處。不過,就像之前的世代那樣,我們必須學會超越這種擾亂,在新的時代蓬勃發展。就人類從新技術挖掘最佳效益的能力而言,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至關重要。 我最近在澳大利亞與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生進行交談,他們的興奮里夾雜著一些對未來的恐慌。我對他們提出了三點:首先,人工智能以及由此產生的工業自動化和業務流程將影響我們所有人,而且是永久性的;第二,人工智能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巨大的機會去超越它帶來的擾亂;第三,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種擾亂將一次又一次重演。在我們所處的世界,唯一靠譜的策略是我們所有人都變成終身學習者。 我們距離馬文•閔斯基(Marvin Minsky)上世紀80年代寫的“心智社會”(society of mind)還很遙遠——那個社會有許多復雜的智能工具,它們不但具備推理和學習功能,還能以不同方式來表達和論述知識,這些工具可以結合起來,構成能夠進行復雜、自主行為的系統。不過許多商業領袖已視人工智能為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孚瑟斯公司(Infosys)最近對1600家全球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1%的受訪企業領導認為,人工智能在商業和社會中的應用是不可避免的;逾四分之三受訪對象認為人工智能的采用將帶來積極的、全局性的經濟變化;四分之一的企業已經全面部署了至少一項人工智能技術。 但我相信,人類只是忍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擾亂還不夠好。相反,我們可以積極地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以有意義、有目的的方式改變我們的世界。科技可以成為一種偉大的推動力,讓人們變得強大,賦予他們力量,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并為弱勢群體創造機會。 舉例來說,20世紀初時有38%的美國人在農場工作,隨后機械化提高了產量,同時減少了雇員人數。現在農場雇傭工人占美國勞動力不足1%,但整體就業崗位已大幅增加。農場工作被電信、醫療、制造業、金融服務等新行業工作取代。現在有些行業是1900年代的農民無法想象的。
9 |9 C$ p% A4 V最后,用顏真卿在《勸學詩》中的句子與同學們共勉:, V+ q/ b- e a/ g; @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0 x5 y6 K9 R, s' s( [$ ^# D2 e0 {
: c2 X! G- I Q" X,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