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航天在太空中上演了一部“拯救大兵”大片,原本受關注度并不高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竟成為主角,受到全球矚目。 6月19日凌晨,“中星9A”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因火箭出現異常,遠離預定軌道,幾乎陷入絕境。然而經過航天人16天全力搶救,最終讓它絕處逢生。 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聽親歷者講述了這次太空營救的幕后故事。 “希望渺茫”,故障出現時,西安控制中心測控技術部副總工程師楊永安腦海中閃現出這個詞。 負責軌道控制的工程師孫守明介紹,“中星9A”的預定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為41991公里,而實際入軌后遠地點高度只有16420公里,誤差超過2.5萬公里。 有時候,沒有入軌并不代表任務失敗。孫守明說,地面可以控制衛星用自身推進器實施變軌,抬高軌道實現“自救”。此前,該中心有多次成功處置太空險情的經驗,曾使十余顆重大故障衛星“起死回生”。 然而這次入軌偏差如此之大,在國際同步衛星發射歷史上極為罕見,形勢相當嚴峻。 “對于高軌衛星來說,如果初始軌道的遠地點在2萬公里以下,通常就沒救了!睏钣腊舱f。一時間,大家心里都沒了底。不過他們清楚,衛星軌道還會下降,當務之急是迅速判斷衛星是否有救,制定并實施搶救措施。 中心與衛星研制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密切配合,對衛星工作狀態進行了測試。楊永安說,首先要看星敏感器,如果它不能工作,變軌動作就無法實施。該設備的正常工作高度是21000公里,這也是通常把衛星搶救“門檻”定為2萬公里左右的原因。經測試,“中星9A”星敏感器的設計余量較大,在14000公里高度就能運行。 接下來,工作人員又完成了星載陀螺儀檢測、太陽翼展開等工作。當“衛星工況正!笨诹铐懫饡r,大家稍稍放心了一些:能救。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救。選擇最省燃料的變軌策略是重中之重。如果衛星燃料消耗過多,就算進入定點位置,也會很快成為一顆“死星”!安粌H要把衛星送回去,還要盡量讓它‘活’得更久!睏钣腊舱f。 按照常規軌道策略,首先要將衛星近地點軌道高度升至5000公里,但這將直接導致衛星燃料耗盡。楊永安說,工作人員將原有方案推倒,分析了7種應急策略,分別是先將近地點高度升到200公里、500公里、1000公里等。一方面,抬得越高,衛星燃料消耗越多,3000公里是極限;另一方面,衛星變軌要滿足至少25分鐘的測控條件,弧段太低在時間上不允許。綜合考慮后,工作人員選擇了實施條件極為苛刻,但能盡量節省燃料的1000公里方案。 第一次變軌很快完成,誤差只有幾十米,這為后續動作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經討論,大家決定共實施5次近地點變軌,將遠地點抬高到36000公里,再通過5次遠地點變軌,將近地點抬高到36000公里,最后完成衛星定點捕獲。 這樣的變軌在我國前所未有。鑒于衛星所處的特殊軌道,西安測控中心緊急啟用了相關陸基測控站,調用了遠望五號、六號、七號測量船,在數小時內完成了信息連通和狀態設置,為搶救工作提供了測控通信保障。 為確保方案可行,中心僅用半天時間搭建了一套仿真測試驗證系統,建立了與任務狀態一致的測試環境,利用五院提供的衛星模擬器,將所有方案、預案進行了演習,對暴露出的問題做了調整。 前兩次近地點變軌順利完成,第三次變軌時,衛星姿態出現了較大偏差。工作人員發現,衛星主發動機點火時,姿控發動機在不停噴氣。此時如果停止變軌,勢必影響后續動作。好在問題很快查明,原來在同時進行的另一分支操作中,太陽能帆板產生了共振。工作人員立即終止該分支操作,很快讓衛星姿態穩定下來。 多方配合下,西安測控中心準確實施了10次軌道調整、6次定點捕獲,終于在7月5日21時,讓衛星成功定點于東經101.4度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楊永安介紹,在應急變軌控制過程中,衛星推進劑實際消耗量比預期節省了大約100公斤,這足夠支撐它多運行2年左右。 目前,“中星9A”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正在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 x, E! T# i"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