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在各領域的發展極為迅猛,尤其是在近幾年來,頻頻傳出捷訊,在某些領域趕上美俄甚至超越美俄,做到全球首個的技術,像這段時間極為受到關注的量子技術,就是美俄沒有的技術。 而在近日,又傳出消息,中國又一次成為了“世界首個”,消息稱,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東方超環),已經順利完成了上百秒的穩態高約束運行模式,也就是說,中國實現了上百秒運行,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人造太陽”技術,已經是全球領先水平,距離核聚變技術的實際應用又跨越了一步。 而這“人造太陽”是什么呢?或許有些科技控對此并不是很明白了。這“人造太陽”呢,就是ITER裝置,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裝置,而該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 核聚變研究,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我們都有意識,能源問題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問題,要發展也離不開能源,而在能源問題上,不僅僅具備可再生就可以的,還要考慮環境影響方面的問題,而聚變能就具備優勢,也是未來能源的主導形式之一。聚變能與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 它具有資源無限、不污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是目前認識到的,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以及環境問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在本世紀內每年的能耗都將是數十億噸標煤。由于條件限制,在長時間內我國能源生產都將以煤為主,所占比例高達70%。為了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盡快用可靠的非化石能源,就像核裂變或核聚變能、太陽能、水能等,以此來取代大部分煤或石油的消耗。其實,不僅僅是中國,核聚變研究對于每個大國來說都是必要的,但這個過程又需要很長時間,并且是一個大規模、高投入、高風險的過程。 核聚變需要的條件相當苛刻,目標溫度要達到1億攝氏度以上,比太陽的溫度還要高得多,太陽中心溫度最高達到2000萬攝氏度而已,因此,也能夠大概了解,這項技術對于設備的要求如何高。 而現在,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這樣的成果,其中離不開一個國家的支持,它就是俄羅斯。早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就著手研究核聚變試驗設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到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經濟困難,因此對于這項研究工作難以繼續支持,這個時候,許多西方國家也希望得到俄羅斯的這一技術,不過,俄羅斯最后還是將這一技術以及設備都給了中國,這也算是為中國“人造太陽”技術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從中獲得了不少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