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不是我本人自己收集的,希望對大家有些用~~ ; u" l/ {+ {5 Z. }; h
; b: g3 U" I, t8 t. _
2008-2010年度中國軸承行業市場調查報告' S3 M/ ?+ ]' h" U( X' Y
1.中國軸承行業發展現狀
' N/ }7 G; q+ S$ O3 O1 K! L7 F ( D: a# y7 M9 @+ f4 b
中國軸承行業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已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規模。2006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2179家家,全年生產各類軸承79.94億套,實現銷售收入982.38億元。近年來,軸承進出口貿易逐年的攀升對拉動軸承工業快速發展也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十五”期間,軸承出口量近100億套,年均增長8.9%;出口創匯近50億美元,年均增長16.6%,出口創匯占銷售總額的18%以上。2006年至2007年中國軸承行業延續了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勢頭,行業經濟總量快速穩定發展:2007年1-11月中國軸承、齒輪等制造行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165.95億元,同比增長29.39%,2006年銷售收入比2005年同期增長24.37%;可以看出,中國軸承行業規模與盈利水平都保持增長趨勢。2007年前11個月,中國軸承產量增長了24.22%達96.32億套,創下近三年軸承產量增長之最。3 `$ j& b, G! u2 k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中國軸承行業的經濟成分發生了深刻變化。哈軸、瓦房店軸承、洛軸等國有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繼續成為軸承工業的脊梁,依然占據著大部分國家重點主機配套市場。集中在江浙地區的眾多民營和私營企業得益于自身的靈活經營機智,市場經濟公平的競爭環境,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和地處沿海的有利條件,異軍突起,強勁增長,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占據了大部分通用軸承產品市場,其中一些優勢企業正努力向高端產品市場進軍。同時,世界各大軸承公司相繼進入中國,組建合資或獨資企業,形成了中國軸承工業的國有、民營、外資三足鼎立之勢。近年來,民營企業呈強勁增長的態勢,國有企業的比重逐年降低。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的比重還將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的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
8 K8 D$ {6 A& a.中國軸承行業面臨問題及行業兼并重組動機 6 O+ u; Z. a5 S2 v
就長期發展趨勢來看,需求毫無疑問是推動國內軸承行業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經濟全球化及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已經成為趨勢。然而,軸承行業的無序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軸承產品的結構性過剩矛盾將更加突出,因此,軸承行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再參考世界軸承工業歷經的產能擴張、技術擴張、品牌擴張三個發展階段,錦秋財智咨詢認為
, \2 H" t) j9 x! Q# K- o K “十一五”期間,中國軸承行業的產能擴張已不是主要矛盾,在適度產能擴張的同時,加快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努力轉變軸承行業經濟增長方式成為必須。當然,我們必須看到,雖然中國軸承行業近兩年有這么快的發展,出口創匯顯著增加,但也不可否認中國的軸承行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存在很多問題錦秋財智咨詢認為這些問題如果短時期內得不到改善,中國軸承工業的發展以及中國軸承工業在世界軸承行業中的地位必然會受到影響。這些問題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中國軸承行業的集中度不夠,產能分散,不能形成規模經濟。面對外資企業的不斷進入,中國軸承工業和技術、經濟等方面缺乏很好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第二,中國的軸承行業目前的產能,規模發展較快,但行業技術進步相對較慢,研發和創新能力低,軸承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已經漸漸適應不了科技發展的需要,因此急需技術創新。而且,中國軸承行業目前還停留在產能擴張上面,而國外的同行已經進入品牌擴張的階段,這使得中國的軸承行業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 a: b: Z/ P' V" [. u; F) T0 Q 中國的企業之間應該不斷的尋求突破,尋求改良,走集團式發展道路,企業通過聯合兼并、資產重組等形式,提高行業的集中度,這樣才能在行業中立穩腳跟。尤其是在國外企業趁著開放的時機,不斷涌入,以挖掘國內市場的今天,更應該不斷的尋求創新,包括技術上,管理上以及產業結構上。近兩年國內各行業的并購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軸承行業也不例外。外資的大舉進入,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都促使軸承行業之間不斷的進行兼并收購,尋求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整合優質資產,以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外資對國內軸承行業的并購與合作則是看中了中國這塊正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以此來打入中國市場,中方企業也可以從中換得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為盡快提高中國軸承產品的競爭能力,提高對抗外資進入的能力,“十一五”剩下的三年中行業內企業集團和小巨人企業的建設步伐應更快一些,加大技術進步的投入,以提高軸承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和軸承壽命為中心,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強產品設計基礎理論研究,提升高端軸承產品制造技術,加快向高附加值軸承市場發展的步伐,抓緊從規模發展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施跨越式發展,技術擴張,產品擴張和品牌擴張同時進行。不過品牌擴張會需要更長期的過程,到2010年全國力爭有10~20家軸承企業的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o9 P0 H% f l5 u% e; q* d( J
2 R, I7 G. l9 y3.中國軸承行業兼并重組趨勢分析
' ~+ S! @, L M" ^1 a+ d, Q( W+ E+ q" z, F
隨著“十一五”計劃的展開,中國重點行業的發展規劃也提上了日程。“十一五”期間,中國的軸承工業要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推進大集團、“小巨人”企業建設,推進研發創新能力和設計制造技術升級,提高生產集中度,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從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2010年部分企業的部分產品達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平,為躋身世界軸承強國行列奠定基礎。2020年實現由世界軸承生產大國邁進世界軸承強國行列的奮斗目標,為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現代化、重大裝備國產化作出貢獻。軸承工業協會列出了2020年實現世界軸承強國目標的主要標志:主要產品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達到同期國外大公司同類產品水平;設計和制造技術達到同期國外大公司水平;擁有3~5個世界著名品牌;行業生產和銷售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行業生產集中度CR30達到80%以上;有2~3家內資控股企業進入世界軸承銷售額前10名。實際上,在《軸承行業“十五”發展規劃》中就已把企業兼并重組,進行行業組織結構調整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 ?+ e* U3 L& l7 W" x. d; r2 ~8 i6 F+ T7 Z! I- L; S
2004年五大軸承集團中有兩家軸承企業相繼被并購重組, N/ Q4 e; A& y4 l! b% E4 ?
河南煤炭業巨頭永煤集團年前終于牽手洛軸集團,成立了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格林柯爾公司異軍突起,在與萬向集團的競爭中勝出,以29.84%的股權入主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軸承行業兼并重組之風日盛,人本兼并杭軸、萬向兼并淮南軸承廠、浙江天馬兼并成都軸承廠、常州光洋與日本NTN合資等,2006年年初,天勝軸承重組襄陽軸承,意味著歷時兩三年一波三折的襄軸產權重組事件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分析近年來軸承業的兼并重組案例,我們有理由認為,軸承行業兼并重組的時代已經來臨。
2 o7 j; \3 W% [$ H: e! e$ V 中國軸承企業總數在世界上占據第一位,但其中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競爭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國內傳統五大軸承企業的軸承產量還不到全國總量的20%,而德國三大軸承公司軸承產量占全國總量的90%,日本四大公司占88%,美國四大公司占56%,差距是很大的。在中國軸承生產企業的生產組織和規模與國外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能力擴張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部分企業必然要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7 o x0 Z0 Y! f9 Q
由于目前中國在技術上、組織結構上遠落后于其他強國,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差,產能分散,傳統五大軸承企業的軸承產量不到全國總產量的20% " V M: ^/ S* L
,而德國三大軸承公司軸承產量占全國總量的90%。日本的前四位占本國總產量的20%。國有大中型企業及其控股企業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實現企業戰略聯盟,在中國軸承行業中逐步形成幾個能與國際跨國集團公司抗衡的大型企業集團,這其中也需要依靠其他行業或外資的力量來推動一些大型軸承企業的整合。
/ k; `1 T* V% O" b+ r( T 目前軸承行業兼并重組大致分三類。一是被其他行業兼并。例如格林柯爾入主襄軸,永煤集團牽手洛軸。二是中外合資、合作。國內的一些大中型企業通過吸引外資,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達到雙贏,如瓦軸與SKF、THK、KOYO等世界知名公司合資合作,常州光洋與日本NTN合資,西北軸承與德國FAG合資。三是國內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兼并,如人本兼并杭軸、浙江天馬兼并成都軸承廠,天勝軸承重組襄陽軸承等,他們借此重新戰略布局,增強核心競爭力。當前,國有企業受到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雙重壓力。一些企業要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獲得更大的發展,一些企業則要被兼并重組以求生存。跨國軸承公司加快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以期盡快擴大市場占有率,確立競爭優勢。錦秋財智咨詢分析認為,跨國公司已經并將繼續采取整合資源和資產重組的方式不斷擴大其在華市場份額。民營企業則欲借助自身在管理機制和市場反應機制上的優勢,抓住當前部分國有企業較為困難的時機,兼并、改造國有企業,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和品種規格,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力圖在中國形成幾個可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企業集團。5 ?5 k Y5 ?- R5 ?$ Y, [& i
風起云涌的兼并重組浪潮,推動著中國軸承行業結構、格局的演變。而中國軸承行業兼并重組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幾個能夠真正有實力和國際軸承巨頭抗衡的大型軸承集團,但現在看來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并購重組在軸承行業還將繼續并且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