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態擴大,日鋼企造假 被坑企業已達500家 日本制造的“神話”被戳破?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神鋼)承認,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間,公司旗下的四家日本工廠所交付的鋁、銅產品均存在篡改材料數據等作假行為。10月13日,神鋼表示,其旗下9種鋁、銅、鋼鐵產品也發現存在證書造假等問題,被波及的問題產品購買方增加至約500家,事態進一步嚴重。
造假十年 日本政府責令兩周內自檢
神鋼承認,從10年前就已開始偽造數據,包括管理層在內的數十名雇員參與其中。神鋼副社長梅原尚人坦言,篡改數據并非個別人所為,而是獲得管理層默許,是公司系統性、整體性問題。
10月13日,神鋼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在發布會上再次致歉,他表示目前受公司非法產品波及的客戶數量為“500家左右”。關于自己的經營責任,川崎博表示,“調查結束后(查明原因)將考慮去留”。
△神鋼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致歉
對于該造假事件,日本經濟產業省負責制造業的官員多田明弘表示,擔心事件損害日本企業的聲譽,希望丑聞可以盡快解決。他責令神鋼,兩周內確定其產品是否存在安全問題,并在一個月內公布原因和對策。
目前,神鋼已成立調查委員會,并委托第三方對此展開進一步調查。
神鋼坑了全球多少企業?
神鋼造假風波引發了連鎖反應,影響多家公司的飛機引擎、鐵路等產品。據日媒報道,除先前披露的通用汽車、福特、波音公司外,汽車生產商特斯拉、戴姆勒、勞斯萊斯和標致雪鐵龍等30多家知名大企業也在受影響名單之列。
豐田汽車的部分車型引擎蓋、尾門都使用了該公司的問題產品。日本東海旅客鐵道公司運營的部分新干線列車也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的問題產品。此外,馬自達、鈴木、斯巴魯、日產、本田均表示,公司正在進行檢測,辨識旗下車輛的哪些部件采用了神戶制鋼所提供的產品。
路透社稱,歐洲飛機巨頭空客公司也已著手調查是否使用了數據造假的神鋼制品。報道稱,空客雖然沒有直接從神鋼購買過問題制品,但在與空客“有交易往來的零部件供貨公司中,是否有從神鋼采購原材料的企業,目前還不清楚”。此外,韓國企業也未能幸免,現代起亞汽車和大韓航空均是受害客戶。
全世界都在問,日本大公司為啥“又雙叒”出問題了?
連提供給飛機的產品都造假,這樣的行為讓世界各地網友都怒了: 這家日企連帶著整個日本制造業都陷入了網友的“千夫所指”。
的確,日本公司“頻頻”出問題,這不只是網友們的直觀感受。
9日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羅列了近期一連串令“日本制造”黯然失色的造假丑聞——上個月,日本國土交通省調查發現日產汽車使用無資格員工負責整車檢查。日產不得不宣布停止銷售6萬輛新車;
今年6月,日本高田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家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制造商因為氣囊存在安全隱患,導致大眾、通用等汽車公司被迫召回數百萬臺汽車;
去年4月,三菱汽車爆出“燃效門”,媒體調查后,該公司承認,對旗下多款汽車的油耗數據弄虛作假。而這一造假行為已經持續了25年……
如今,鋼鐵企業篡改數據的做法,更進一步動搖了日本制造“高品質”的根基。
“盡管暫時沒有爆出安全問題,但這嚴重波及日本制造業的名聲。”新加坡《海峽時報》稱。
美國《紐約時報》也評價道,神戶制鋼所數據造假,破壞的是整個日本制造業的聲譽。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對此,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說,這些接二連三的丑聞已經對日企的信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的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給人的印象是不會造假的。”陳言表示:“而神戶制鋼所、日產汽車、高田公司等,都是很有名氣的大企業,出現造假丑聞,這是不應該的事情,也是少有的現象,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股票連日暴跌 或將面臨高額懲罰性賠償
丑聞曝光后,東京股市神戶制鋼的股票連日暴跌。
此外,神戶制鋼所還將面臨來自國內外客戶的索賠,在美國等地還可能陷入民事訴訟、面臨高額懲罰性賠償,而公司的經營管理層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解讀 | 神鋼丑聞凸顯日本制造業全面困境
神戶制鋼丑聞,暴露出的絕不僅是單個日本企業的商業道德問題,而是日本制造業面臨的全面困境。
日本大企業屢曝質量丑聞
神戶制鋼是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年大學畢業后就是在這家企業工作。其不僅是一家鋼鐵和有色金屬企業,也是眾多日本制造業大企業的上游原料商,是日本汽車、機械、高鐵、建筑等行業的重要供貨商。對于這樣一家企業而言,質量控制和商業信譽原本應是其“命脈”所在。
但是,與近年來眾多日本大企業曝出的質量丑聞類似,當追求“質量合規”就要面臨成本提高及交貨時間拖延的局面時,神戶制鋼似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造假。而如果研究這些造假大企業的共性就會發現,他們普遍是曾經的制造業“名牌企業”。近年來,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其無不承擔巨大的經營壓力,行業地位岌岌可危,此前的三菱汽車、高田氣囊如此,如今的神戶制鋼亦是如此。
“日本制造”越來越難找到“賣點”
在這背后,是日本制造業面臨的全面困境:在中國等新興國家制造業迅速崛起后,“日本制造”似乎越來越難以找到自己的“賣點”。若論成本,“高齡少子化”的日本難以找到足夠的勞動力,而國內物流和產業鏈成本又居高不下;若論技術,中國、韓國以及一些其他新興國家已經具備足夠的技術能力,并在高鐵、機械甚至電子等部分領域實現反超;若論規模及產能,中國等國具有廣闊的內部市場,僅靠國內市場即可培育出規模龐大、技術成熟的大型企業,然后再參與國際競爭。
這一局面,是日本制造業自戰后崛起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制造業大企業近年來紛紛陷入困境。除了爆出丑聞的這些企業之外,還有已經消失的三洋,深陷經營困境的索尼、松下、東芝……甚至作為日本重工業之首的三菱重工,如今也已經因航空和造船項目的巨額虧損而不堪重負,很可能會在今后兩三年內被迫全面重組。
體現國際工業格局的深刻調整
神戶制鋼的質量問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一起商業丑聞,其體現了日本制造業的巨大變化,以及國際工業格局的深刻調整甚至全面“洗牌”。這一點,是中國企業尤其應當注意的。
僅就這一事件本身而言,其后續影響還可能繼續“發酵”。上游原材料有瑕疵,下游產品也自然會受到殃及。幾百家使用神戶制鋼原材料的日本企業,此后都不得不對自己的產品進行自檢,而他們面對的客戶是更廣大范圍的國內外企業以及一般消費者。對于這些客戶而言,簡單的道歉恐怕難以解決問題。無論是神戶制鋼也好,還是使用其原料的日本企業也好,此后是否會面對后續賠償問題,是否會進一步影響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恐怕還有很多麻煩事。
也許,神戶制鋼丑聞,會成為落到“日本制造”身上的又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