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西蘭一名音樂藝術家新作品的MV,MV中機器人公司的機械臂們擔任了樂隊的主角。這些機械臂的移動精度達到0.03mm,并且使用了一種機器人動畫編程軟件。 看完上面,不禁也在思考:機器從高度操作化的工作開始入侵,你的飯碗端穩了嗎?當機器人發展成熟到一定階段,會不會取代音響師、燈光師的工作? 一起看看專家提供的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排名前10的數據: 1.農民(被取代的概率是98%) 2.快餐店加工員(86%) 3.服裝銷售(80%) 4.超市工作人員(76.5%) 5.開大卡車的人(82%) 6.操作農用機械的人(96%) 7.電子產品生產線員工(94%) 8.低技術含量實驗室工作(99%) 9.信貸員(98%) 10.前臺接待員和信息類人員,導購(96%) 整個工廠幾乎都是機器人算算一下成本: “以噴漆機器手臂來說,一個機器臂能抵4個工人,購買一臺機器臂,使用兩年就能抵回人工成本。”一臺噴漆機器臂能節省4名噴漆技工的人力,當前一名噴漆技工的市場勞動工資是年薪7萬元左右,4名技工一年就需要28萬元的人力成本。也就是說,企業花一年的人力成本,就能換來一臺機器人智能設備,一臺機器人智能設備一般壽命在10萬個小時,相當于10年時間,每年的維護費也只是1萬元左右。這樣算來,企業花一年的人力成本購置機器人,就能換來10年左右的生產力,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機器人不會“喊累”、不會“休息”、不會“曠工”,生產可以三班倒,而且機器人的精度比人工更加高,技術和效果也更高,可以根據企業的生產進度和需要,按時按量做出生產。 人工智能的到來,提醒各個制造工廠,綜合考慮應對之策的時候到了。同時也對每個人發出了警告:你的專業技能在未來足以抵抗機器人的沖擊嗎?
$ N6 [+ b7 q2 r1 C/ |( c,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