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面壁深功 于 2018-1-10 18:55 編輯
城市的紋理變得細密化,制造業的空間日益狹窄,大型工業已不可能回歸現有城市,新型工業空間即將出現。 城市的發展是有模式的:大多數城市都圍繞工業興起,取得成功后,房價上漲,規模較大的工業生產活動被迫遷至城市邊緣,而小作坊仍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構成一個復雜的網絡。(題圖為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綠色制造業企業) 但如果制造業徹底消失會怎樣?如果倫敦房價持續高企,且繼續奉行優先發展住房的城市規劃,那么它會成為這方面的一個研究案例。盡管關于經濟再平衡和出口價值的辭令頗為動聽,但倫敦正在失去其工業基礎設施。一份2015年提供給大倫敦政府(GLA)的報告發現,此前7年,倫敦共減少了600公頃的工業用地。 問題在于,城市如何既容納多樣化生產經濟,又能滿足對可負擔住房的需求。“重中之重是規劃,”倫敦城市大學(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卡斯城市(Cass Cities)小組的負責人馬克•布萊爾利(Mark Brearley)如是說。 “城市不可能像街角小店一樣管理。這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經濟,不去管它,是不可能一切運轉正常的,需要干預來維持。我們要問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市?’ 像倫敦、巴黎和紐約這樣的城市,都有著細密的肌理。小型工業都藏身于一些交通不便之地:鐵道邊、屋后、或城郊的公共設施里。此外,棕地、大型碼頭和鐵路站場,例如倫敦的碼頭區(Docklands)和國王十字火車站(King's Cross),以及紐約的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都是房地產開發商的首選目標。在城市的邊角空間,這些小型工業——布萊爾利稱之為“精巧的工業基礎設施”——仍在堅持,但房產價值讓這些惡劣的地點在開發商眼中都變得有吸引力起來。 布萊爾利教授表示,人們常常以為制造業都是大型企業,但倫敦只有福特(Ford)的員工數超過了1000人。大倫敦政府稱,2016年轄區共有7420家雇有員工的制造企業,算上個體經營者共有24820家。其中,只有155家的雇員超過了100人。 這座城市中常常被忽視的工業開始消失時,受到的關注可比不上一座更顯眼的鋼廠或汽車廠消失時所受到的關注度。 一些城市成功實現了融合。瑞士城市巴塞爾(Basel)十分繁華,房價高企,但萊茵河兩岸布滿了大型制藥公司。羅氏(Roche)和諾華(Novartis)就在一群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研發和生產。 根據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的數據,紐約市在1950年尚有100萬個制造業崗位,到2010年降至7.6萬個。自上世紀90年代起,紐約市平均每年失去5000個制造崗位,但受小型時尚產品、精釀和專業食品生產商的推動,這一趨勢逐漸平穩下來,2010年后略有回升。 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副總裁米克拉•夸特爾(Miquela Craytor)表示,城市可以設立一些項目,來鼓勵融合。她以該公司的工業開發者基金(Industrial Developer Fund)為例。“這個項目協助開發工業建筑,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可負擔的場所。 紐約市和費城都在各自廣闊的海軍造船廠辟出部分土地讓予輕工業,以打造大規模的生產生態系統。 在德國,Gewerbehof(商業庭院)的復興為小型工業提供了城市里的安身之所。這些建筑,無論是專門建造的,還是由以前的工廠改造而成,都有助于創建工業基礎設施,幫助小企業發展和協作。其中,多特蒙德的聯合商業庭院(Union Gewerbehof)起初是由擅自占據空置工廠空間的人創建,此后由市政府接管為公共機構。 房地產集團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的物流研究部門負責人凱文•穆菲德(Kevin Mofid)警告稱,重大改變即將到來。“城市將必須加大現有工業用地的使用率。有可能出現多層倉儲,可容納分銷中心和輕工業——這在新加坡和香港都已不是新鮮事。 工業變革、3D打印零部件、小批量生產、手工業,加之人們認識到大型工業已不可能回歸現有西方城市,這一切都會帶來新型工業空間,零售業、商業、住宅可以與制造業共存。 東倫敦貝思納爾格林(Bethnal Green)的威恩納大街(Vyner Street)曾經完全是工業區,但如今已“高雅化”,畫廊、公寓和設計工作室遍布其中。但人們可以找到藝術品鑲框和家具制造等作坊,為制造商和3D打印工作室提供廉價空間的Machines Room正蓬勃發展。 “床和棚,”穆菲德表示,“伴隨著電動貨車的出現以及噪音和污染消減,可能出現最大的改變。”他補充道,“垂直整合”將很重要,即在一家公司內兼有零售和分銷。盡管3D打印并非量產,但它意味著制造環境可以清潔安靜,這會讓工業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城市工業用地從未受到如此大的壓力,如今,各種新功用——例如上面說的分銷中心,還有自助式倉儲設施——正在占據剩余的少量空間。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過:“買地吧,因為它們不可再生。”問題已逐漸變成了,制造業該如何去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