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強則制造業強,制造業強則國強!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占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占就業人口的6%。
“中國制造2025”需要更多本領高強的技術工人支撐,呼喚更多大國工匠。但現實情況是,在不少工業企業,工人境遇不佳,收入低、待遇低、尊榮感低、存在感低!八牡汀蓖袋c使年輕人不愿接力選擇工人職業,跳槽離職現象和技術傳承斷層現象嚴重。
今天誰來當工人?未來誰來當工人?這是為工人問,更是國家制造業發展之問。
曾經是全國人民羨慕的行業。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社會上許多人對當工人漸漸失去興趣,現在許多工廠更是出現了招工難;有些職業院校、大中專畢業的學生,寧可在社會上跑,也不愿意當工人。甚至有些學生進工廠當了工人,也不愿意讓親戚朋友知道自己在工廠上班。
他們為什么不愿當工人?
mmexport1542343857164.jpg (17.61 KB, 下載次數: 275)
下載附件
2018-11-16 12:53 上傳
乏味無趣
我國擁有一支廣泛的技術工人隊伍,非高技能工人占據了技術工人中大部分的比例。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工業尤其是制造業越來越需要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然而,工作單調乏味、生活條件差等問題,讓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選擇了不當工人。
“難道我就要在這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度過一輩子嗎?”今年20多歲的孫文靜在深圳一家工廠上班,工廠、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讓她覺得非常無趣!肮S里面就這樣,打工無非就是混時間,攢一點錢,然后自己出去做點小生意!睂O文靜說,在廠里從一線普工做到管理層很難,晉升需要相關的學歷和人脈關系。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大三的學生夏鵬說,他去年在一家外資化工企業的生產車間實習,原本期待能在實習中增加經驗,到工廠后卻發現,工廠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每天的工作只是看著生產線上的機器運轉,偶爾做一些搬運的體力活兒。而且,許多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由核心團隊掌握。
“工廠需要的是勞動力,不是技術工人!毕涅i的專業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工廠里用不到太多的專業知識,也接觸不到核心技術,就算正式入職后,職位晉升的前景也不明朗。看著身邊的同學都在公司做銷售或自己創業,夏鵬覺得在工廠工作,社會價值不高,還經常要倒白班和夜班。最終,在實習結束后,夏鵬選擇了離開。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教師柳進兵說,現在的學生大都是90后,家庭情況整體比以前好,對生活有追求,有些企業沒有綠化、空調,住宿條件不好,沒有熱水器等,都讓學生不滿意,從而不停地換工作。
mmexport1542343860347.jpg (28.38 KB, 下載次數: 271)
下載附件
2018-11-16 12:53 上傳
不體面不光榮
在多省市,現階段我國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偏低。在一般企業,工人工資大多在3000多元到4000多元。在企業干了20多年到30年的老工人,工資也就4000多元到6000元之間。這樣的工資水平,在今天的房價、物價、教育、醫療等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生活已是捉襟見肘,更談不上體面生活了。
“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偏低,導致年輕人選擇其他謀生手段,不去學技術。”從業20多年的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貨車分廠電焊工張敬華說道,“現在我們國家高技能人才緊缺,且老齡化趨勢嚴重,呈現斷層現象。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甚至存在老一輩高技能人才想要把絕技訣竅傳承下去,卻找不到好徒弟的現象!
mmexport1542343864111.jpg (37.07 KB, 下載次數: 273)
下載附件
2018-11-16 12:53 上傳
而且在第三產業瘋狂發展的今天,同樣如果學習技術,往往需要2年以上的學習,可能又需要1到2年工廠實踐,但是獨當一面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定式化的;而打個比方,學習電腦制作動畫等第三產業技能,僅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最多1年,最后實際應用時,大部分都是定式化的東西,并且可以獲得一份不錯的報酬,同時對外說出去也可以比較有面子。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仍然是重學歷,輕技能;企業重管理,輕技能。一些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對職工教育投資和技能培訓力度不夠,致使我國技術人才后備力量斷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