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魍者歸來 于 2019-1-29 22:50 編輯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維系這一變化的便是兩個字——“規則”。小到一個原子核,大到一個星系,規則無處可覓卻又無處不在,如“天罰”一般,總是在我們忘乎所以之時陡然降臨。
1、絕對權力只會造就絕對的腐敗
于一家企業而言,職能者的權力一旦失去了規則的約束,商業腐敗必然隨之而來。規則可以被抹殺、篡改或者無視,守護規則的方式千差萬別,卻又萬宗歸一,即用更高一級的規則加以約束。將“職、權、責、利”明確區分,才能最大限度的削弱腐敗。畢竟,依照商業腐敗守恒定律,腐敗并不能消除,它只會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或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
咳咳……扯遠了啊。
說回大連機床,最新的6億騙貸案,已經榮登百度搜索“大連機床”詞條的第二位。(話說我公司的網站也做了有一陣子了,直到現在還是被“廣告”壓在下面。)為什么出事的屢屢都是企業的高管呢?因為規則不完善,缺少監督的機制;因為有利可圖,旁觀者保持視而不見;因為國人迷信權力,不敢對高管say No!……
好吧,上面的種種原因還算說得通,那誰能解釋大連機床一個出納員就能揮霍掉企業1710萬資金?誰給他的勇氣?梁靜茹嗎?那又是誰給他的機會?制定財務制度的企業“官”老爺們怕不都是個傻子吧?
說到這里,想起一個有意思的經歷,絕對真實,但聽起來確實像個段子。一家初創公司白手起家,因為缺乏相應的制度,所以就找了幾個關系不錯又有經驗的人來做管理者,讓他們自己制定部門制度——包括財務制度。是的,您沒聽錯,讓財務人員自己制定約束自己的制度。后來?后來離職了唄,至于賺了多少錢?誰知道呢。
2、績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績效的存在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明面上的——量化考核,另一個是隱含的——轉化矛盾。量化考核這個無需多言,各種管理類的暢銷書都把“績效”吹上了天——而事實上這玩意好不好用,寫書的人自己心里還沒點那什么數嗎?至于轉化矛盾,就涉及到政治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了。比如一個企業里,有一個老板和兩個員工,獎金給多給少,全憑老板的心情。那獎金少的一定對老板心存怨懟——這是一種上下級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極難調和,一言不可就可能開車……呸呸呸……就可能掀桌子。而當以制度的形式形成績效考核機制后,這種矛盾就分化為兩個次生矛盾:同事之間的競爭矛盾,員工與制度之間的“人機”矛盾。同事之間的矛盾,領導可以站在第三方的“公平”立場上,用胡蘿卜+大棒的形式居中調和(畫大餅技能MAX);而人機矛盾,領導因為制定或采納了“傻X制度”而被員工歸為了“傻X”行列,但并不會掉塊肉……所以,我一直以為,績效是《資治通鑒》的衍生品。
回到大連機床的話題上來,在其商業腐敗問題正式暴露在大眾視線之前,其實各類問題就已經極其嚴重了,首當其沖的就是生產績效問題。大連機床用年度考核績效目標作為工資及獎金的發放依據,而訂單完成率卻被莫名其妙的閑置了。機床是個很特殊的行業,很多用戶都會提出一些不大不小的改動,對于批量的訂單更是如此。改造就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時間,所以,生產部門果斷地選擇了——不改造!至于市場接不接受?誰在乎呢?
于是詭異的一幕出現了,一面是銷售部門拿著大把的訂單卻沒有成品可以交付,一方面是生產部門大量的低端標準品積壓。我一度認為是環保政策限制了鑄造行業,導致了機床床身生產周期過長,最終導致了大連機床交期大面積延后。而走進這家“神秘”的機床企業之后,現實狠狠地打臉了——環保政策指著積壓的普車機床,明確表示這個鍋它不背。
績效是一個在一定范圍內提升營收曲線,平衡企業內部矛盾的利器,而一旦將績效超出范圍使用,必將遭其反噬。
3、眼界和野心是兩回事
說實話,大連機床在推出數控機床租用計劃的時候,我還是滿懷驚喜的——之前三一重工曾在自己的工程機械上推出了類似的計劃,而且效果還不錯。準確的說,該計劃是一個有成功案例的好點子,那為什么還會功虧一簣呢?切入時機錯了!
工程機械是個“糙活兒”,相對而言能夠完工就好,對精度的要求不是那么嚴格。而數控機床是靠精度吃飯的,沒有哪個老板會冒險嘗試新的操作系統。表面上看,租用計劃是0成本,實際上,無論是廠房布局、電力配備、地基建設還是加工刀具和材料都是不小的投資。明明有成熟的進口系統,老板們為什么要冒險嘗試新東西呢?推新系統不是這么個推法,真正的套路還是學習一下Autodesk的好,先從在校的學生下手,當行業新鮮的血液都打上了“大連機床”的烙印之后,在適時推出自己的租用計劃,方為上上策。
無論是眼界開闊,還是野心勃勃,商業的規則都是企業需要遵循的底線。企業的發展真正依靠的是技術優勢產生的價值差,而不是利用數量產生的價格優勢去消滅競爭者。透過大連機床租用計劃的表象,可以看到,其行為的本質是試圖壟斷中低端市場。獨自吃肉當然可以憑借本事,但阻止別人喝湯,吃相就太過難看了。
4、技術與資本的不正當關系
創業正變得越來越艱難,并不只是因為我們遭遇了技術壁壘,而是在資本面前,我們實在太渺小了。一個新的游戲點子,只能賺一波快錢,很快跟風者就會像食腐之蠅、跗骨之蛆一般襲來,在絕對的資本面前,我們所掌握的技術顯得那么不堪一擊。曾經的開心農場因此死于非命,如今吃雞游戲遍地開花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機床行業與游戲行業如出一轍。
入股、并購、融資……無論手段如何,失去的終究是失去了。如果說丟了招牌是一種富家子弟的落魄,那失去技術呢?恐怕是萬劫不復吧。其實如果您有關注過行業新聞,就會發現,在大連機床焦頭爛額的這段時間里,外資在華的機床廠和民營的小機床廠卻是一片欣欣向榮——悶聲發大財不過如此。對大連機床來說,真正釜底抽薪的是——周邊企業將其技術團隊挖走了一大部分,結果就是大連、山東等地的機床行業,技術得到了穩步提升。于機床而言,材料和技術是永恒的話題,如果材料還勉強可以憑借資本的力量來解決的話,那技術就只能靠人來解決。那些擁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經驗的人才一旦流失,對北方機床甚至國內機床行業來說,都是難以挽回的損失。
寫在后面的話:商業性腐敗是只待縫合的外傷,錯誤的績效是輕松醫治的癬疾,飛揚的野心是尚需調養的內傷,而技術性人才的流失卻是多臟器衰竭般的絕癥,雖黃金萬兩也難施藥石之功。只求涅槃后的大連機床能正視規則,真正重生。
2019年1月29日 于大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