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支持與采購周期控制7 M& Z3 c" _# O( Z0 X" ]- Q, X
; ?, Z1 h4 R. a7 U) \; v9 g) X* o) t2 a公司有一個系列的盤類產品,大概有共六款,球鐵件,各加工尺寸要求6級、7級,兩側內孔有同心度要求,兩端面有平行度要求,每批數量為500件左右,可以說是很常規的產品了,但是供應商那邊試制了半年,質量還是不理想,主要是平行度和同心度極不穩定; 9 n+ {! N% E. F; b7 }/ p
供應商是領導指定,理由嘛說起來也很充分:這個工廠的設備很不錯,新建的工廠,全新的進口機床,車間現場管理也挺不錯,總之,從硬件條件來說,確實很好;所以每次一出問題,領導就一句話:這個產品難度確實比較大!
+ x" B: x# v) d# C# K: s/ B" ]這個產品是其他同事在跟,具體情況我也不了解,只是私下聊天時從同事那里了解到這個工廠的工資水平是要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只有一個帶班的師傅工資高一些,但是橫向比較的話,仍然是比較低的。如果說在這之前暴露出來的問題還可以用新建工廠,人員一時不能到位來解釋的話;但是在了解到他們的工資情況后,我是基本給這個工廠下了結論了:建廠思路明顯是偏了,舍得花錢買機床,卻舍不得花點小錢請技術人員,這樣的路子,在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還可以考慮請外援,但是做小量多批次的定制品,存在致命的短板,而且思路不改正,這個短板永遠也補不起來。領導只看重硬件條件,忽視對技術能力的考察,導致現在生產中的種種頭痛的問題,交期沒有一次不延誤,出貨前往往也需要全檢才敢放行,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時間,更過分的是,工廠方面對此反倒還抱怨連連,居然指責我們雞蛋里面挑骨頭。
7 Z. X0 b" u5 C8 g5 o一次出差,代同事到該工廠了解一下生產進度,機床上在做著我們的產品,在車間走了一圈,看了一下機床邊擺著的半成品,還有機床上的夾具,不過三分鐘時間,之前的種種判斷得到證實;這么簡單的產品,工藝安排和夾具設計竟然存在多處明顯的問題,這樣的工藝,質量要是能穩定了才是怪事。 直到現在,我還挺好奇:這樣的產品,試制時間長達半年,批量生產又因為質量不穩定而每次都延誤交期,我們的客戶居然也能容忍這樣的情況出現!很明顯:在這個案例里,客戶方也存在明顯的技術缺失,他們也找不到更好的供應商了。
0 i: K9 @* i! A) U試想,如果我是客戶方的采購,這樣的狀況我是肯定不能接受,過長的試制周期,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延遲,可能導致銷售量的下降;交期延遲打亂生產銷售計劃倒是小事,經常出現的延誤說明存在不可控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就是一個定時炸彈,誰也不知道何時會爆發。 ! L& ?4 I5 c2 S2 P/ Q' D6 W
遇到略有些難度的產品,如果是需要找新的供應商,或是現在有供應商技術能力可能存在欠缺的情況下,我都會要求對方先列出較詳細的工藝,或是對工藝中的難點要求其提出解決方案,以確保對方的技術能力與該產品匹配;如果是在大企業,應該會有成熟的流程來對供應商技術能力進行考核,但是在中小企業,往往需要采購人員來對供應商進行篩選,于是怎樣考察供應商的軟件配置變得非常重要。
1 y4 C8 H) ^1 Q4 a通常說到采購成本,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價格和付款條件,卻忽略了采購周期、質量、交貨期、以及采購的戰略方向等因素。
: C3 g/ ]' J5 E" A @一個零件采購延誤,可能會導致一個項目推遲面市,從而失去搶占市場的先機;可能因此而失去再次改進的機會,因為再沒有時間給你試錯;采購周期要縮短,必須快速準確的選擇供應商:要對供應商的技術、品質能力有一個準確的判斷,部分產品下單還需要再進行單獨的技術考評,而這些工作的完成,要求相關人員必須有足夠的技術功底。
* W- v& E+ s; O; ?供應商考評工作是否到位,采購周期是否合理,由于缺少直接的橫向對比,且由此產生的效益和造成的損失,難以顯性量化,所以長期以來不受重視。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內部考核也存在困難,但隨著經濟節奏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升,技術型采購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 j( X: L, W9 h0 H L. q: I/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