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網站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材”)與中國中材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材集團”)實施重組。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將更名為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中材集團將無償劃轉進入中國建筑材料集團。中建材目前負債率較高,根據集團2016年一季度財報,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中建材的資產總額為4483.9億元,負債3490.3億元,負債率77.8%,歸母凈虧損7274.2萬元。中材集團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資產總額為1191.5億元,負債814.6億元,負債率68.4%,歸母凈虧損2714.8萬元,總負債超4千億。
中建材和中材集團都是國務院國資委直管的央企,中建材主營業務為水泥、玻璃、輕質建材、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等建筑材料。中材集團的主營業務包括非金屬材料制造業、非金屬材料技術裝備與工程業、非金屬礦業三大產業。
2015年,兩大集團內部多家上市公司動作頻頻,就被業內看做是兩大集團戰略重組的前奏。
2015年8月,中國建材旗下的洛陽玻璃與蚌埠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等值資產置換100%股權。同月,中材集團旗下的中材科技作價38.5億元,以15.99元/股的價格向大股東中材股份發行2.4億股,購買中材股份持有的泰山玻纖100%股權。 業內分析稱,中材科技購入泰山玻纖舉措反映了中材集團在合并浪潮下面臨的外部壓力,需要做大做強旗下上市公司以在未來的整合中提升話語權。
2016年1月25日,兩家集團的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兩大集團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昨日,兩家企業的重組事宜最終獲得國務院批準。
業內認為,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的重組一方面可實現強強聯合,強化同質業務整合和細分行業整合,淘汰部分過剩產能,更重要的是將較大程度緩解同業競爭問題,避免企業花費額外資源,加快水泥行業去產能的步伐。就在宣布合的當天,中建材董事長宋志平在《經濟日報》發文指出:今年上半年水泥產量11.1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65%,下半年多條新線產能釋放,產能利用率會更低,水泥行業利潤從前幾年每年七八百億元下滑到2015年的300多億元。宋志平認為,面對當前水泥產能過剩問題,要通過堅決限制新建產能、控制產量、淘汰低標號水泥、開展企業重組等方式解決
資料顯示,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旗下的天山股份、寧夏建材、祁連山、中材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均為水泥,同業競爭問題嚴重。中材集團資產總額超1160億元,營業收入776億元,利潤總額達18億元,現有直屬單位及控股公司69家,其中1家H股和7家A股上市公司,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13家。中國建材資產總額超過4300億元,員工總數近18萬名,全資、控股企業9家,控股上市公司6家,其中海外上市公司2家。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作報告時提到,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的一項舉措就是推動企業重組整合,中央企業從2012年底的115家調整到目前的106家,達到提高產業集中度、減少同質化競爭、提升專業化水平、增強產業協同效應等目的。中建材和中材集團重組之后,至少還會有4組8家央企進行重組,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 |